第406章 老妈的建议

春节前的工作结束,沈奇和欧叶一起去欧叶家欢度春节,吃年夜饭。

正月初三,两人飞往南港,沈奇的老爸沈志山在机场接到了沈奇和欧叶。

“小欧,欢迎你,新年快乐。”沈志山之前在香港见过欧叶,还给了欧叶一个红包,他对欧叶的印象挺好,说欧叶是个斯文秀气的姑娘。

“沈叔叔,给您拜年啦,大吉大利,身体健康。”欧叶拱手拜年,她见到沈志山并不紧张。

沈志山立即塞给欧叶一个红包,本地规矩是已婚人士要给未婚人士派红包。

沈志山驾车来到市区CBD某高档小区,老沈最近几年生意做的还可以,换了套大房子,200平米,十几万一平。

“我家在7楼,做生意的老板迷信,七上八下。”沈奇抬头指着一栋楼,带着欧叶下车:“没你家的别墅大,凑合着住几天。”

“我们那是二线城市,哪有北上港高端。”欧叶和沈奇父子上到七楼,进入沈奇家中。

沈奇的老妈范云霞在家迎客,她见过欧叶的照片,在现实中这是第一次看到欧叶本人。

“小欧你好,新年快乐。”范云霞端坐沙发,母仪天下,仔细打量欧叶。

“范阿姨好,给您拜……拜年。”欧叶一见沈奇他老妈,显的有些紧张。

“妈,欧叶给你带了些礼物。”沈奇见欧叶瑟瑟发抖,提醒了一句。

“对对,礼物。”欧叶赶紧将手中拎着的礼品盒搁茶几上。

“破费了小欧,坐吧。”范云霞微微笑道。

欧叶也不知道该坐哪,她愣在原地,把沈奇教她的东西忘了个一干二净。

沈奇先坐,他拍拍沙发垫,示意欧叶坐他身边。

欧叶坐下,范云霞拿出一红包,红包不大,很薄,内装一张银行卡:“小欧,这是我们家的一点心意,你收下。”

沈爸给的红包是私人红包,沈妈给的可是官方红包,欧叶再不谙人事也懂这官方红包得收下。

“谢谢范阿姨。”欧叶收下红包,钱多钱少不重要,这是必须要走的程序。

范云霞站起,走到欧叶旁边,坐下,给欧叶倒茶,亲切和蔼的询问:“回国之后适应吗,工作还算顺心吧?”

欧叶点点头:“嗯,挺好的。”

范云霞拉起欧叶的手,特别的慈祥:“沈奇在工作上是个大忙人,生活上还得你多费心。”

“好的,我会的。”欧叶会不会那都得先答应着,

“来,看会儿电视,过年七天乐,太逗了。”沈奇打岔,他发现再这么盘问下去,欧叶就该嗑药了。

当晚,欧叶洗澡的时候,范云霞和沈奇在阳台上聊天。

“小欧身体还是有点问题,我给她把过脉了。”范云霞有些忧虑。

“妈,你不是学的西医吗,还会把脉?”

“你大舅是老中医,他教我的。”范云霞现在是主任医师,是她们那家三甲医院的内科名医:“看小欧哪天方便,我带她去我们医院做个全面检查。”

“大过年的,带你儿子的女朋友去医院,这不合适吧?”沈奇不同意他老妈的提案,老妈最近越来越皮了。

“没说过年这几天,我说的是以后方便的话。”

“哦,那以后再说。”沈奇掏出手机,给老妈看一些照片,是欧叶近两年来的病历、药物清单。

“小欧这病啊,有点麻烦,这是种机理复杂的慢性病,在平时生活中,你们要注意这几点,先稳住病情,避免恶化……”范云霞在沈奇耳边传授知识要点。

当医生的人或许最看重的就是健康,范云霞之前并不是很赞成沈奇跟欧叶交往,但儿子喜欢这姑娘,跟小欧同居好几年了,从感情、仁义的角度考虑,范云霞这位做妈的只能顺着儿子,并提供专业上的帮助。

生物经验值+1

化学经验值+1

系统忽然刷出来两条信息。

嘿,我妈还是个生化方面的精英级专家……沈奇的化学7级,生物5级,听了老妈一番医师专业建议,化学、生物的经验值略有上涨。

生物+化学不能和医学完全划上等号,医学是一类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

系统没有开通医学,沈奇即便将生物、化学升到顶级,他觉得在医学方面,还是得听老妈这种经验丰富名医的建议,最好的药物用对地方才能治病救人,否则适得其反。

沈奇在欧叶家住,虽然好吃好喝好招待,但他感觉有些拘束。

欧叶在沈奇家住,同样有这种感觉。

两人在南港呆到初十,把该走的程序走完,这便飞往首都,过自由自在的二人生活。

沈奇数理研究中心正月十六开工,物理室迎来一位正式研究员,武大毕业的物理博士,学的是理论物理,主攻量子场论与量子力学。

沈奇让武大的物理博士自由发挥,充分放飞自我,咱们中心的实验条件目前就是这样,量子场论与量子力学的相关研究主要靠脑补。

沈奇1月初刊登在PRL上的综述文章《一类化合物的无序—有序相变规则及基本方程》,在物理界一直存在争议。

甭管外界如何评论,沈奇继续做他的973物理项目。

二月底,美国方面传来一条消息。

普林斯顿的物理团队宣称,通过研究发现,燕大沈奇团队提出的无序—有序相变规则,及基本数学物理方程在一类结构类似的氧化物中具有普适性,可以作为基础理论支撑,进行标准化的推广。

基于沈奇的《一类化合物的无序—有序相变规则及基本方程》,普林斯顿的物理团队给出了一条新的结论,即非晶合金临界现象新的机理解释。

沈奇发现,普林斯顿的物理团队老大是邓肯—霍尔丹教授。

霍尔丹教授是凝聚态物理方面的顶级专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沈奇在普林斯顿时见过这位胖墩墩的诺奖得主,偶尔聊过几句。

霍尔丹是英国人,普林斯顿从剑桥挖过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团队认可沈奇的研究成果,并在沈奇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捣鼓出了新的东西。

“这是好事,也是挑战。”沈奇的研究成果能为诺奖得主提供一些新的灵感,他乐意看到这种局面。

与此同时也说明,普大物理团队在诺奖得主的带领下,干着和沈奇团队类似的事情。

沈奇觉得有必要跟普大霍尔丹教授交流沟通一下,咱俩分一下猪肉,可以互补,不要重复做相同的工作。

第407章 有趣的灵魂

沈奇跟霍尔丹教授发了封电邮,感谢霍尔丹教授的关心与厚爱,希望有机会能与普林斯顿物理系开展合作,就凝聚态物理相关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霍尔丹教授很快回复了邮件,欢迎沈奇有空回普林斯顿喝咖啡。

不久之后,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在其官方杂志《国际物理》上转载了沈奇团队和霍尔丹团队的两篇凝聚态物理文章,并对两篇文章做出了专业性点评,总体来说认同两个团队创新性的理论原则。

国际性的物理学术组织有很多,ICTP是最具权威性的一家,权威组织表达了态度,国内外物理界的声音逐步趋于一致,一个是诺奖大佬,另一个菲奖大佬,大佬们不会错的,跟着大佬的脚步往前走吧。

菲奖大佬近期在物理界动作频繁,沈奇应邀参加中华物理会组织的学术研讨会,详细阐述了《一类化合物的无序—有序相变规则及基本方程》,获得广泛好评。

沈奇在报告最后做出总结:“就目前的阶段性成果来说,我们燕大在一类氧化物的相变机理领域取得了突破,普林斯顿则从另一条途径,即非晶合金领域寻找突破口,并取得了成功。”

“燕大和普林斯顿在后续研究方向上达成了高度一致,我们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互补共进,争取早日填补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些理论空白,或修正尚未定论的争议点。”

“这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欢迎各位物理界的同仁多提宝贵意见,也感谢国家的支持和信任。”

会后,国家主管科技的相关部门领导找到沈奇,建议沈奇追加已立项的973项目科研经费。

沈奇:“领导,我可没说要加钱啊。”

领导说到:“沈教授,你昨天的学术报告会我也在场,你讲的很对,你负责的这个973项目,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我们做过调研,也梳理了既往项目,500万的科研经费可以支撑基础性的课题研究,如果要填补凝聚态物理中的诸多理论空白,500万是远远不够的。”

主管部门这是要强行增加经费,沈奇压力很大。

但没办法,作为一位知名教授,无数荣誉加身的科研工作者,沈奇必须承担起责任,他亲自起草973项目追加科研经费申请报告,希望上面能追加1000万,用于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

1000万的科研经费很快就批了,上面早就准备好了经费,等着沈奇写申请报告。

再牛的科学家也得靠成绩说话,沈奇在凝聚态物理领域解决了人家解决不了的课题,做出了一些被国际物理界认可的成绩。

任何领域,有业绩了就会有后续投资,沈奇拿出一部分追加经费,购买了两台新的物理实验设备。

随着新设备的到位,沈奇数理研究中心物理实验室可以执行基础性的凝聚态物理实验,有时需要做大活儿,燕大物院提供做大活儿所需的高端设备。

自从沈奇数理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沈奇的精力几乎全部放在他这个973凝聚态物理项目上,数学领域他没怎管,数学也不用管的太紧,数学成果的产出很多时候靠灵感,不像物理项目这样需要大量实验数据支撑。

开春之后,燕大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环未名湖5+2半程马拉松接力赛”的报名工作。

这项赛事由燕大跑协组织,各院系及职能部门都会派员参加。

沈奇高度重视今年的“环未名湖5+2半程马拉松接力赛”,他下达命令,我们中心全员参与这次接力赛。

“环未名湖5+2半程马拉松接力赛”的规则是,每队七人,5男2女,每位队员绕未名湖跑三圈,即三公里,然后交棒给下一位队友,七位队员总共完成21公里的半马赛程。

沈奇数理研究中心目前的人员配置是,主任一名,数学研究员七名,物理研究员一名,物理博士研究生一名,总务室女员工四名。

刚好十四人,十男四女,可以组成两支参赛队伍。

“我已经报名到跑协了,我们中心出两支半马接力队伍,这项赛事是我们中心今年的大事,我们要向全燕大宣告,我们不仅拥有聪明的大脑和有趣的灵魂,我们还拥有强健的体魄。”沈奇斗志高昂的做动员。

沈奇数理研究中心在大多数师生心目中是一处与世隔绝的存在,他们研究着深奥难懂的理论,中心里住着一位智慧超群的主任,关着几个美女,以及一堆秃头的科学怪人。

沈奇痛心疾首:“都是谣言,谣言呐,我们中心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所以利用这次半马接力赛良机,我们必须展现出中心的青春阳光与健康活泼姿态。”

据沈奇摸查,中心的整体战斗力肯定比不过年轻学生。

沈奇设定的目标是,中心主力队伍进入教职工队伍的前五。

沈奇挺能跑的,他拿过燕大长跑冠军,他自信自己负责的三公里不会输给年轻学生。

萧俊龙人短脸丑,他自称出身农村,他们那里是贫困县,当年考上燕大没钱买车票,他一路跑来首都的。

这个牛逼吹的太浮夸了,沈奇当然不信,他亲自测试萧俊龙的长跑实力,萧俊龙你给我绕未名湖跑5圈,差不多就是5公里。

5圈下来,萧俊龙跑到了19分59秒,进入了20分钟大关。

“你小子可以啊,萧博士,你大概是燕大最能跑的数学博士,聪明的大脑,有趣的灵魂,强健的体魄,说的就是你这种男人。”沈奇信心大振,萧俊龙有点特长,值得肯定。

普通跑者能跑进20分钟算是不错了,萧俊龙喘着气说到:“最近没怎么练,这不还有一周开赛吗,我再练练,争取恢复5公里18分钟的水准。我们农村人实在,不骗你的,沈主任,我当年真是跑来燕大报名的,还上过新闻,你可以搜索十年前的贴吧。”

“好吧,信你。”

燕大才子多奇葩,这没啥可奇怪的。沈奇安排萧俊龙跑中心1队的第一棒,让萧俊龙练一周恢复到巅峰状态。

中心1队是主力队,另一位强将是杨定天,你看他天天宅实验室吧,耐力还真不错。

做实验也是个体力活,杨定天的耐力估计是这么练出来的,他很瘦,跑步姿势怪异,胜在腿长,一步顶人家一步半。

桑甜是中心1队的主力女队员,她写了七八年网文,连续扑街了七八年,毅力惊人。

崔小艺的耐力一般,但她跑起来动感十足,她是中心1队的另一位女队员。

刚入职的武大物理博士姓沙,他在东湖边长大,水性极强,读本科时曾入选过武大游泳队。

沙博士问到:“我游三公里没有任何问题,但跑三公里够呛,沈主任,我环未名湖游三圈可以吗?”

“你这个想法很大胆,相当有创意,可惜跑协不允许两栖作战啊。”沈奇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灵魂,他们中心人才济济,个个都很风趣幽默,绝非外界认为的那样是一群秃头无趣的科学怪人。

“这样吧沙博士,你也加入中心1队,我相信能游三公里的人,坚持一下跑三公里是OK的,游三公里比跑三公里累多了。”

沈奇肯定是中心1队的主力,中心1队最后确定的一位队员是周雨安。

周雨安的长跑水平沈奇心里有数,属于弱鸡级,但比剩下的员工强一点点。

于是沈奇数理研究中心半马接力赛1队全部七位队员都明确了,剩下七位员工组成2队。

2队的任务是完成比赛,没有成绩要求。

接下来的一周,中心1队的七位队员每天四点下班,围着未名湖跑步,找状态,练体能。

七个有趣的灵魂组成了一支有趣的接力队伍,沈奇他们摩拳擦掌,只等接力赛的一声枪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