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从中央到两旁

【1、难啃的大梁】

五国攻齐的结果是齐国的作为列国中强大的一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长久以来,列国一直处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格局。从齐国的垮台中收益最大的是秦国。赵国的实力毕竟与秦国相比还差一段距离。这就像世界格局由美苏两国冷战到美国一夫独大的转变。当燕国在齐国僵持的时候,秦国发动了一波强大的东进攻势。这次进攻,秦国有那么一点是无忌惮,因为再也不用担心齐国的反击。

公元前283年,秦军从函谷关径直杀向东方,直指魏国的首都大梁。秦国的战略目标是攻破大梁,灭亡魏国,将秦国领土与新从宋国获得的定陶连成一片,从而将山东诸国拦腰斩断。这是一记凶狠的杀招,如果实现,山东六国就会被分割为互相独立的两部分,接下来会遭到秦国的半包围攻击和各个击破。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秦国全力以赴,问题只有一个——魏国的大梁。

魏国的大梁是中原地区著名的坚城。自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以来,几世几代魏国一直不停城地加固大梁的防御,使得大梁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雄城,虽然它无法延续魏国的霸权,但至少延续了魏国的生命。

大梁周围不但有水可依,还有高山可靠。按照当时流行的建筑理念,大梁城在选址的时候定在了北林地区的东南面。中原地区总共有两片大森林,分别被成为南林和北林,北林在今天的河南中牟东北。将都城建在山林旁边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观光,二是可以放马。魏王看好的是观光,于是在北林中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王家花园,称之为梁囿。楼台阁榭散落其间,奇花异草争奇斗艳,麋鹿在悠闲的奔跑。没事的时候,魏王就带着家眷,坐着马车,唱着歌儿来到这里搞点休闲娱乐活动。然而秦军可没有这般雅致,他们看上的既不是建筑,也不是珍稀动植物,而只是最普通的水和草,因为它们才是军队的命脉。秦军知道占领大梁不是一口气就能完成的事情,有一个优良的补给基地将会大大有助于攻城,所以秦军并不直接攻打大梁,而是越过魏国的中原长城,开到了粱囿,然后肆无忌惮地破坏了那些对他们没有用的东西。楼台阁榭被付之一炬,奇花异草被践踏一空,麋鹿也做了秦军士兵的牙祭。秦军的军事行动声势浩大,不但完全控制了北林地区,甚至将触角伸向了卫国边界与定陶地区。

大梁暴露在了秦军的眼皮底下,魏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连夜跑到相国孟尝君那里商量对策,还是孟尝君脑袋比较灵光,向魏王指出了生存的道路:必须得请救兵。于是魏王为孟尝君准备了大量的财货,送孟尝君踏上了求救兵的道路。孟尝君出了大粱,茫茫四顾,哪里才有救兵?楚国路途太远,韩国已经倒向秦国,齐国自顾不暇,想来想去也只有赵国和燕国能帮助魏国。于是孟尝君向东北方向进发。

第一站来到了赵都邯郸。

孟尝君对赵惠文王开门见山地道:“我代表魏国想从赵国借点兵。”

孟尝君问得利索,赵惠文王回答得也很干脆,“寡人不能。”

孟尝君继续道:“我跟大王借兵是忠于大王。”

赵惠文王道:“具体说来。”

孟尝君道:“虽然你们赵国搞过胡服骑射,可我们魏国的武卒也名不虚传。你们的兵不见得就比我们的兵厉害,我们的兵也不见得就不如你们的兵。可是赵国却不用担心土地被侵夺,人民被屠杀,而魏国此时此刻却正面临着土地被侵夺,人民被屠杀的残酷考验。同样是太阳底下的两个国家,为什么生存的差距这么大呢?其实这仅仅是地缘政治的原因,魏国为赵国挡住了来自西方的压力。如果赵国不救魏,魏国不得以就会跟秦国混,那样一来,面临秦国威胁的就不再是魏国,而是赵国。今日之魏国就是明日之赵国。因此我说我让大王出兵是忠于大王的表现。”

赵惠文王被孟尝君所描绘的可怕前景吓住,一张口赞助了魏国十万军队。孟尝君继续向东北方走去。

孟尝君又来到燕都蓟城,对燕昭王道:“想当初,咱们两国关系是多么铁。现在魏国正在遭受秦国的侵伐,贵国能不能伸出援助之手?”

燕昭王道:“我倒是想,可是我们燕国连续两年大旱,粮食储备严重不足,今劳师袭远,人吃马喂实在承受不起。”

孟尝君见恳求无用,话锋一转开始诱导,道:“千里救人符合燕国的利益,有助于提高燕国的国际威望,像我们魏国还没有出门就看到敌军,想千里救人也做不到。”

燕昭王依然面无表情,孟尝君见诱导无用,话锋一转进而威逼,道:“既然大王不识我的一片好心,那么我这就走,我恐怕我走之后,天下形势将会大变。”

燕昭王一下子来了兴趣,连忙拦住孟尝君,道:“天下形势将如何改变?”

孟尝君道:“秦国并没有完全打垮魏国,只是破坏了一些苗圃和游乐设施。如果燕国不救魏国,我们大王只好带着剩下的半个魏国跟着秦国混出路,秦国就不会再为难魏国。然后我们魏王联合韩国起倾国之兵,再向秦国、赵国借来援兵。当四国之众压向燕国的时候,大王意下如何?是千里救人合算?还是不用出门就能看见敌军合算?”

燕王听后卓然变色,于是下令出八万兵帮助魏国。

秦军听到燕赵联军赶来的消息,害怕被内外夹击,转身而退,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满目疮痍的一片世界。魏国算是有惊无险的躲过了一次劫难。

然而秦国兵没有死心,退兵后不久又再次启动攻魏计划。上次攻秦失败,是由于魏国获得了周围国家的援助,所以这次秦国调整了策略,先从魏国的潜在盟国下手。对于楚国,秦国使用了拉拢。楚国一直对韩国的南阳地区感兴趣,秦国便默许楚国攻占了南阳。对于赵国,秦国直接动用武力。公元前282年,秦国派白起攻占了赵国的兹氏(今山西汾阳南)和祁(今山西祁县),次年白起又占领了赵的蔺(今山西离石西)和离石(今离石)。此时赵国的主力正在东线忙于侵占齐国的边城无力西顾,只好献出公子与秦国讲和。

秦国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便开始了对魏国的第二次进攻,领军人物依然是战神白起。白起越过韩国,直接进攻大梁,同样占据了大梁西北角的北林地区。然而出乎白起意料的是,燕赵联军再次赶来援助魏国。三家军队里应外合竟然将白起围困在了北林地区。原来赵国已经结束了东线战争。秦国无奈,只要议和,退还魏赵部分失地,灰溜溜的返回。这是白起军事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失败。

进攻魏国受阻之后,秦国重新了对外战略,一出出好戏就要上演。

【2、渑池会】

虽然白起将军队完整地从北林地区带了回去,但是不要忘了,军事永远只是政治的延伸。北林之战无论如何都算是秦国的一次小小挫折。北林之战同时也证明山东六国虽然失去了顶梁柱齐国,但还没有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仍然有很强的自救能力。秦国想将山东六国拦腰斩断,但胳膊、大腿及时回救将秦国挡了回去。任何一个有非礼mm经验的哥们都知道,成功的做法不是单刀直入,而是先确保mm的手脚不得动弹。但我知道,看我帖子的朋友虽然不一定都是良民,但却个个魅力超群,mm主动投抱送怀都来不及,根本没有机会获得这种经验,所以只能看看《色·戒》,《苹果》一类的电影,再发挥一下联想就能明白秦国收拾六国该怎么下手。

秦国很自然就会想到消灭六国应该从斩断六国的左膀右臂开始。这样一来赵国与楚国就成了下一步可供选择的打击目标。究竟是赵国还是楚国,秦国是这么认为的:赵国强大,而且靠近中原,容易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攻之不易;楚国势弱,形势孤立,而且在前期战争中,秦国领土已经对楚国形成半包围结构,所以秦国的战略是怀柔左翼的赵国,重点进攻右翼的楚国。

有趣的是,赵国的想法与秦国竟然一样。赵国同样存在两个战场:右翼的齐国与左翼的秦国。齐国弱,秦国强,谁都想先挑弱的欺负,回过头来再斗强者。赵国的战略是怀柔左翼的秦国,攻击右翼的齐国。

赵国与秦国,既然你有情来我有意,那么就握手言和吧,虽然彼此都知道是权宜之计。但是秦国自认为很强大,想在言和过程中拿赵国一把,于是便有了一段千古佳话,成就了两位高风亮节的人物。这两个人便是廉颇与蔺相如。

司马迁对廉颇的评价简洁明了,高度概括,“廉颇者,赵之帅哥也”。对不起,笔误,帅哥是说我呢,应该是:“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而且将这句话放在了廉颇传记的开头,很让人感觉廉颇是天上掉下的大将军。其实不是,廉颇的地位也是一仗仗打出来的。在赵国攻齐的战役中,廉颇屡立战功,曾攻下晋阳(不是太原,而是山东曹州的那个),被封为上卿。廉颇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同样年纪轻轻的蔺相如还只是赵国宦官大头子缪贤手下的一名听差,因为比较有才,很得领导上的赏识。

蔺相如的脱颖而出与一场国家危机有关。价值连城的和氏壁本来出自楚国,但随着楚国实力的削弱,不肖子孙们竟不能保有此壁,枉费和老先生的毕生心血。有一次,楚国为了向赵国求救兵,将和氏壁献给了赵国,这样赵国就成了和氏壁的主人。秦昭王听说之后,有那么一点动心,修书一封与赵惠文王,表示愿意拿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壁。赵惠文王召集群臣展开讨论。大家对形势的分析比较一致,都认为这不是一件顺利的交易,秦强而赵弱,不答应交易等于给秦国发兵的口实,拿出和氏壁又担心得不到城池,白白受欺,面子上也过不去。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是想不出应对之道。

这时参与讨论的宦官头子缪贤道:“我的手下蔺相如比较有才,能办妥这事,让他去,准行。”

赵惠文王道:“何以见得?”

缪贤道:“我曾经有过不愉快的早期经历。那时我犯点小罪,心情极度郁闷,突然想起燕昭王曾邀请我到燕国发展,隧产生了逃亡燕国的想法。蔺相如不让我去,道:‘你了解的燕王是个什么人?’我说:‘一个大好人啊。有一次燕赵两王相会的时候,燕王拉着我的手,私下对跟我论交情,说话的时候很热情,很真挚。通过这件事,我认为燕王会欢迎我的到来’。于是蔺相如向我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他说:‘赵强燕弱,你又是赵王身边红人,所以燕王才想结交你,其实他看好的并不是你本人,而是你与赵王的特殊关系,打狗看主人,敬狗同样看主人。现在你触犯了赵国的法律,燕王肯定不敢留你。相反还会把你抓起来送给赵王。你还不如主动向赵王承认错误,兴许还能获得宽大处理。’我听了蔺相如的话,一试还真灵。由此可见,蔺相如有头脑,善于把握事物的厉害关系。让他代表去,赵国不会吃亏的。”

赵惠文王马上召见了蔺相如,问道:“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壁,能给不?”

蔺相如道:“秦强赵弱,不给可不好。”

赵惠文王道:“那秦国拿了我们的壁,再不给我们城,该怎么办?”

蔺相如道:“战争年月,谁都知道城池比宝壁重要,要不然我们也不可能从楚国那里得到和氏壁。秦国主动提议做亏本买卖,我们若不答应,就是我们的不是;我们答应给壁而秦国不答应给城,那就是秦国的不是。考虑这两种情况,还是让秦国承担不是吧。”

赵惠文王问:“谁能出使秦国?”

蔺相如道:“如果大王实在找不到更合适人选,就让我去吧。秦国给城,我再送壁,秦国不给城,我就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批准了蔺相如的请缨,蔺相如奉壁来到秦国。

秦昭王在章台之上接见了蔺相如,仪式搞得还挺隆重,出席欢迎仪式的不但又文武大臣,还有王室家眷。一般来讲,女人比男人更稀罕珠宝玉石一类的东西。蔺相如献上和氏壁后,秦昭王拿在手中反复把玩,一边看一边啧啧称赞,自己看了还嫌不够,又传给左右大臣和身后的美人欣赏。和氏壁在众人手中慢慢传览,惊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秦昭王美得如痴如醉,把蔺相如晾在一旁,闭口不提十五座城池的事。

蔺相如察言观色,发现秦昭王并不是个诚信的生意人,其本意大概是要仗势欺人。蔺相如想好反击策略后,上前说道:“和氏壁虽然千古难寻,但也免不了有细微的瑕疵。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王不知是计,吃惊之下本能地又将和氏壁还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接到壁后,马上换上一副愤怒地表情,将和氏壁举过头顶,面向大殿的立柱,摆出准备砸壁的姿态,头上青筋突突跳起,带动帽子也微微颤动,这是一副标准的怒发冲冠的样子。其实头发并不能动,帽子颤动是受血脉剧烈跳动的影响。蔺相如摆着pose,嘴里还振振有词:“大王提议以城换壁的时候,赵王与群臣一致认为秦国很贪又言而无信,担心白白丢失宝壁而得不到城池。可是我认为秦国是一个大国,不会干有损于形象的事情。赵王这才沐浴更衣,斋戒五日,以隆重的仪式派我来进行交接。赵国这样做,也算是给足了秦国面子。没想到我一到秦国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大王礼节倨傲;还当着臣的面让女人看壁,明显是在戏弄为臣。我见大王没有给城的意思,便又拿回宝壁。如果大王逼急了臣,臣的头就和宝壁一起撞在柱子上。”

秦昭王被蔺相如捉弄很生气,被蔺相如训斥也很生气,但还是抵不住和氏壁的诱惑,想杀蔺相如以泄愤,又投鼠忌器,况且那样做很没面子,只好让相关官员拿来地图,在上面勾了十五座城给赵国。蔺相如并不相信秦昭王态度的转变,道:“和氏壁,是天下人共同拥有的宝物,应该受到所有国家的尊重与爱护。我们赵王送壁的时候,斋戒五日,也请大王斋戒五日,并宴请各国宾朋,举行一个隆重的交接仪式。我认为这样做并不过分。”

秦昭王也只好答应蔺相如的要求。虽然秦王态度进一步好转,蔺相如心理还是没底,毕竟身在人手,赵国也不甚强大。保险起见,蔺相如派人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这样一来,蔺相如的处境就极其危险了。得罪了秦王,又没有东西可以要挟秦王,是生是死完全掌握在秦昭王的手中。

面对死亡,蔺相如反倒迎了上去。秦昭王好不容易挺过五天戒肉戒色的日子,去找蔺相如要壁,蔺相如摆摆双手,却道:“秦国自缪公以来,背信弃义就成为秦国外交的重要特征,臣担受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将壁带回了赵国。天下共知秦强赵弱,如果秦国对赵国将信义,赵国绝不敢对秦国不讲信义;如果秦国对赵国不讲信义,赵国也不能把秦国如之何。如果大王实现想得到和氏璧的话,就请先将十五座城交付给赵国,赵国绝不敢不把壁奉上。臣知道欺骗大王的结果是死路一条,那么请大王支起大锅,燃起大火,将臣煮杀。”

蔺相如一席话说得秦国君臣面面相觑,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区区一赵国的使臣竟敢在天下最强悍的君王面前耍花枪。此时此刻,蔺相如的性命完全掌握在秦昭王的手中,秦昭王要想杀死蔺相如比杀死一只蚂蚁都容易。然而秦昭王情商极高,生气的时候还能保持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杀死蔺相如就意味着秦赵之间兵戎相见,虽然秦强赵弱,但赵国并不是秦国唯一的敌人。从整体考虑此时与赵开战,并不符合秦国的利益。况且,从蔺相如身上,秦昭王也看出赵国有人才,并不好惹。基于以上分析,秦昭王强忍怒气,道:“杀了蔺相如,也无法得到宝壁,还破坏了秦赵之间的友谊。不如好好招待蔺相如,送他安全的回去,赵王定然不会为一壁欺骗秦国。”

蔺相如如英雄凯旋般回到了赵国,马上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大夫。以城换壁一事经过这么一闹也没有办法继续进行,最后无果而终。

以上是蔺相如的传奇发家过程。新的机遇与挑战还不久就会来到。

过了一段时间,秦国准备对右翼的楚国动手。动手之前确保左翼的安全是十分必要的。在这种背景下,秦昭王发贴邀请赵惠文王到渑池开会,目的无非是稳住赵国。赵国这时也需要与秦国保持和平,因此就答应了秦国的邀请。但是赵惠文王有楚怀王被扣留的前车之鉴,担心秦国借开会的目的进行绑票,因此就有点的犹豫。廉颇、蔺相如进言道:“如果大王不敢去,便是赵国向秦国示弱。这可不是赵国的风格。”

赵国为赴会做了进行的准备。由于蔺相如在外交活动方面表现出来的优秀才能,被赵惠文王带到了身边。廉颇还提醒赵惠文王做了最坏的准备:如果有个三长两短,新君马上登基,以防秦国要挟。

公元前279年,两国之会在渑池如期举行。由于此次会议的官方主题是“和平”,因此吃饭喝酒的时候很多。在一次酒席宴上,秦王貌似喝多,突然对赵王道:“听说王兄也是音乐发烧友,在管乐方面造诣很深,能不能为大家演奏一段瑟。”赵王没有多想,吃饭的时候来点音乐助兴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于是当众演奏了一段瑟。岂知秦王居心不良,面色马上由休闲娱乐版变成了官方正式版,召来秦国的史官,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聚会的时候,命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秦王蓄意欺压赵王,抢步上前,轻描淡写地道:“臣在赵国就听说秦国文化浓郁悠长,上至君王下至黎民都会两手。今日盛况,请大王为大家击缶助兴。”说着,蔺相如将缶递上。缶的发生原理大概与木鱼类似,陶瓷制成。秦王满脸不高兴,拒绝击缶。于是蔺相如向前行进数步,离秦王的距离大约在五步之内,再次进缶。这个距离蔺相如是设计好的,五步之内,秦王身边的卫士来不及保护,而蔺相如的剑就可以发挥威力。秦王依然拒绝。蔺相如脸色一变,由和颜悦色变成了横眉立目,怒道:“五步之内,相如的鲜血会溅射在大王身上。”秦王左右卫士,操戈欲向前。蔺相如眼睛一瞪,示意他们注意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卫士投鼠忌器,不敢动弹。秦王只好乖乖做了不吃眼前亏的好汉,接过缶胡乱地敲了几下,艺术水准与赵王天壤之别,但就足够了,赵国史官早就准备多时。蔺相如回头对史官口述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亲自为赵王击缶。”

第一回合,秦国没有沾到半点便宜,酒宴又进行了一会,秦国的几位大臣纷纷道:“不久之后是我们大王的寿日,请赵国拿十五座城祝寿。”蔺相如道:“实在巧了,不久之后也还是我们赵王的寿日,请秦国拿咸阳祝寿。”秦国还是占不了上风。秦王又听说赵国为这次聚会已经做好了军事上的准备,也就没有再动什么歪念头,只好老老实实地缔结和约。渑池之会虽然有过一些斗争的插曲,但与会双方基本上都实现了目的。秦赵实现了暂时的和解。

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因功被越级提拔为上卿。这项人事任命引来了同样是新贵的廉颇的不满。廉颇道:“我在战场出生入死,为赵国打了无数胜仗,取得无数城池才取得今天的地位,而蔺相如仅仅耍耍嘴皮,摆摆架子就爬到了我的头上。”廉颇并当众表态:“如果我遇到蔺相如,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后,常常有意地躲着廉颇,上朝的时候也总是请假,弄得大臣们请客的时候也只能在廉颇与蔺相如之间选择一个。蔺相如出门的时候如果遇到廉颇的马车迎面开来,就让自己的马车躲在旁边的胡同里,等廉颇的马车经过后,再出来继续赶路。

蔺相如这么做的时候倒是心安理得,但手下的门人不干了,说道:“我们之所以离开家乡,撇下妻女跟着您混,是觉得您为人正派,本事又大。廉颇与你是同事关系,当总侮辱你,而你却老是躲着他,这样的憋气事情一般人都觉得羞耻,况且像你这样的将相级人物。我们太笨,伺候不好先生,请允许我们辞职。”

蔺相如阻止了他们,语重心长地问道:“你们看是廉颇与秦王,哪个更强悍?”门客道:“当然是秦王。”

蔺相如道:“秦王那样强悍的人,我都能在国际舞台上让他丢人现眼,让他的群臣脸面无光。我怎么可能害怕廉颇呢?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动手,是由于我与廉颇存在。如果我两相斗,必然两败俱伤。我之所以对廉颇忍让,是将国家利益放在了个人恩怨之前。”

蔺相如与门客之间的对话不知怎么就跑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虽然有时意气用事,但也是深明大义的人,被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宽大胸怀羞得面红耳赤,从内力里生出一股由衷的敬佩。廉颇心里很过意不去,光着棒子,将打人的荆条缚在背上,在宾客的指引下穿过大街,来到蔺相如的府上。光膀子背荆条可能是当时请罪的一种仪式,言外之意是,我错了,请你用荆条抽打我的脊背吧。

见到蔺相如,廉颇长跪在地道:“廉颇是个卑贱之人,不知道将将军的心胸如此宽厚。”蔺相如扶起廉颇,暖流在两人男人心间流动,周围的也很受感动。于是廉颇与蔺相如约为生死之交。一场别扭得以圆满收场。

在赵国将相卿卿我我的时候,南方的楚国却又要面临劫难。

【3、楚都破】

秦国与左翼的赵国实现了和解,同年便将军队主力移向右翼的楚国。秦军的统帅是白起。从秦国的决心来看,这注定又将是一场大战。

秦国对南方的经营由来已久。在秦武王时代与秦昭王早期,秦国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巴蜀地区。公元前280年,秦国大将司马错从陇西出发,经由巴蜀,就地征召了10万大军,并带着大量巴蜀生产的军粮,乘坐大船,沿江而下,对楚国发起了进攻,占领了黔中郡(今湘西及黔东北一带)。同在这一年,白起攻下秦国的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后,转头南下,向楚国的边境大邑邓城发起进攻,楚国无奈,只好献出上庸(今湖北竹溪东南)及汉水以北地给秦。

秦国在北面,西面的进逼严重地威胁到了楚国的安全,所以同在这一年,楚国集中精力搞了一次反击,攻占了秦国控制下的巴国。这是一次令世人瞩目的胜利,但不幸的是秦国的报复也更疯狂,楚国马上就会感受到白起的超强破坏力。

白起带来的兵不多,但是很强悍。白起攻占邓之后,一路上秦军有效的执行了以战养战政策,而且也必需如此,因为秦军远离本土,长途远征没有粮草是不可想象的。秦军将所有能见到的粮食,无论是经过加工的还是没有加工的,也无论是长在地里的还是藏在家里的,一律据为己有。

秦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到楚国的首都“鄢郢”。鄢郢其实是两座城市,郢是主都,鄢是陪都,大概是由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郢都不够大,楚国就又在旁边修建了鄢都。由于两座城池地位毗邻,所以一直以来都以鄢郢连称。就像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一样。郢都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名城。自从公元前689年开始,郢都就一直作为楚国的首都,四百多年间,郢都经历了楚国无数次的辉煌与失落,但却还从来没有受到生存的威胁。在漫长的岁月里,受文化的熏陶,鄢郢已经成为楚国的精神支柱,也许鄢郢的地理位置谈不上多重要,但是在人们的心中,一个没有鄢郢的楚国是不可想象的。以鄢郢为首都的楚国,就算衰败也是骆驼瘦了,而没有了鄢郢的楚国,就只能算马了。简单说,鄢郢就是楚国实力曲线的支撑点。因此楚国集中了几乎全部兵力,在鄢郢与白起会战。

兵临城下,楚国军民并没有拿出抗敌热情,像传说那样同仇敌忾。可这怪不得他们,因为他们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楚国的权力层并不拿他们当自己人看待,几大家族牢牢地控制着楚国所有的上层权力,普通百姓就算立功再大,能力再强也只能呆在下层老老实实地交粮纳贡。上层的官僚们腐朽透顶,除了会争权夺势,吃喝玩乐,国家的事务一概不管,造成楚国城防松懈,国家粮库储备不足,军心涣散,民生凋敝,偌大的一个国家充满了暮气。

虽然楚军在人数上占有压倒性优势,但并不敢出来与白起打野战。在秦军的强悍,白起的威名面前,楚军没有一点心信心,只好依托城池防守,希望百年老城能保佑他们度过难关。

鄢郢也确实不是盖的。白起围攻了一段时间,竟是没有进展。但是白起更不是盖的,既然人攻城不行,为什么不用水呢?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是神话,利用大自然的水火燥湿,风霜雨电却是人力能及的。白起发现鄢郢附近的鄢水有超过城墙的可能,稍作改动就可以调来攻打鄢郢,便挖了一条水渠将鄢水引到鄢郢城下,又将鄢水的正常水道堵住,这样上游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到鄢郢城下。随着水位地增高,鄢郢城岌岌可危。终于有一天,城东北角被一道缺口。大水从缺口出汹涌而进,很快就灌满了鄢郢城,渐渐地水面上飘起了肿胀的尸体,横横竖竖有十万多具,场面甚是恐怖。一代名都就这样毁于一旦,连修复的可能都没有。白起挖的那条长渠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白起渠。

鄢郢被破,楚国遭到重创。短期之内楚国再也无力阻止起有效的抵抗,白起面临的几乎是一片反抗的真空区,所以接下来的进攻尤为顺利。白起攻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那是楚国起家的地方。白起干得毫不客气,不但不放过活人,死人也不放过,一把火烧了楚先王的陵墓,又一把火烧了楚国的宗庙。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白起率领数万秦军攻克了鄢郢附近方圆几百里的地方。回国之后,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有得意的,就有失意的。楚都被陷之后,不少楚民南迁,将消息带到了江南水乡一带。一位官场斗争失败者听到这个消息后精神顿时崩溃。此人便是屈原。十多年来,屈原一直生活在极度抑郁的心情中,一团团心绪转化为一篇篇楚辞。在虚拟的文字中,屈原表达着对楚国的热切向往。屈原仍然幻想着楚倾襄王能够幡然悔悟,召他入朝,重振楚国雄风,可是十多年的期待等来的却是楚都破灭的消息,屈原的生活支柱倒塌了,活下去已无必要。

同样是死亡,不同职业的人死法不一样。武将的死最干脆,荷马史诗里经常有:xxx跌倒在地,身上甲片铿锵作响。又或:xxx咕咚一声倒地,黑暗拥抱了他的双眼。文人的死最罗嗦。文学家屈原也不例外。那天他来到汨罗江边,穿着见干净的衣服,又与江边的老翁说了些“不随波逐流”云云的话,然后抱着块石头跳掉进了江中,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精神文化遗产。屈原的死为楚国的衰败做了文化上的诠释。

鄢郢被破之后,楚国好不容易在江南一带才立定脚跟,收拾残余,苟延残喘着来日不多的时光,政治依然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