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同文馆事(四)

“再说了,削藩自然是从最大头开始削。”李鸿章笑道,眼中闪烁着光芒,“我这样的人自然不急,左季高也是不急,甚至为了借刀杀人,上了那个任凭朝廷处置的折子,有这样的高个子顶在前头,我又何须杞人忧天呢?”李鸿章站了起来,吩咐戈什哈准备马车,准备去新建立的吴淞军械厂瞧瞧,“太后也不是小气的人,就算拿了我的淮军去,自然也不会亏待了我。若是值得,我李鸿章自然会把淮军拱手奉上!”

……

车马辚辚,几辆油布青顶的大车从远处驶来,绕进了东堂子胡同,外头大街上是人山人海,可刚刚到了东堂子胡同,里头冷冷清清的,和外头的热闹天壤之别,马车上几个脸色黑黢黢,身穿粗布衣裳的青年掀开窗帘,好奇地望着外面的冷清景象,过了一会,马车队伍就到了一座小小的,用红砖叠成的大门,车上的十多名青年鱼贯而出,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和中土建筑截然不同的西洋式样建筑,大门大开,门上头写的是“同文馆”三个字,几个年长的人正在招呼大家卸行李,突然从同文馆内出来了一个穿着青袍的长须老翁,满脸欢笑地对着一行人招呼,“是广州同文馆来的学生吧?”

“是,不敢问阁下是?”广州同文馆的领队看着这个长须老翁体态雍容,虽然衣着简朴,却也不敢怠慢,连忙问道。

“呵呵,快快请进。”那个长须老翁也不回答,只是拉着几个学生邀请朝着同文馆里头去,慰劳备至,连连问,“广州是怎么过来的?可是乘船?还是陆行?行了几日?”众学生以为不过是同文馆内一个老师,随即也就坦然答话。老翁又带他们到馆舍各处一一参观。每到一处,老翁就告诉他们说:此斋舍也,此讲堂也,此饭厅也,几乎把所有地方都指示了个遍,态度十分热忱。参观完后,老翁又问:“吃午餐了吗?”学生们说:“还没有”。老翁喊来提调官,这时很快来了个红顶花翎者,恭恭敬敬的在旁听候命令,老翁吩咐那个提调官,“午饭可是备下了?”

“回文中堂的话,已经备下了,不过这时辰还没到呢。”提调官恭敬地说道。学生们这才知道,这老翁非同一般,此乃是当朝宰相文祥文中堂也。原先几个嬉笑不禁的学生也连忙肃容。

“哦,那就再等会吧。”这个长须老翁点点头,转过头对着学生们说道,“同文馆吃饭的时间都是定的,咱们就且等一会,横竖也是早的。”

“是,回文中堂的话。”那个提调官又说道,“小的从总理衙门哪里听到,说是估摸着今日议政王也要来同文馆。”

“哦?”文祥微微一怔,对着广州来的学生们说道,“诸位高才今日走运的很,咱们就找个地方坐一会,等着吧。”于是一群人找了个空的教室,一群苏拉连忙上了茶来,文祥和煦地和学生们一一交谈,亲切地询问学生们有没有困难,学生们一时间诚惶诚恐地回答,过了一会,那个提调官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中堂,中堂,快快迎接,圣驾到了!”

“什么!”文祥大吃一惊,连忙站了起来,“圣驾怎么会到了?议政王呢?”

“一块过来的。”

“去迎接吧。”文祥整整衣服,让学生呆在里头,自己出去迎接了,过了半晌,外头响起了零碎的脚步声,一个穿着明黄色袍服的少年被一群人簇拥着进了教室,那个提调官早就在教室里头恭候着,等到皇帝进了教室,广州同文馆来的学生连忙跪拜,山呼万岁。同治皇帝手里拿着一把唐寅画的折扇,点点头笑道,“诸位请起,请坐吧。”

文祥不知道皇帝来的用意,只是拿眼看着恭亲王,恭亲王也身穿便服而来,见到皇帝对着摆了一室的桌椅十分地感兴趣,连忙让那个提调官前来说明,那个提调官虽然第一次面见圣驾,心中忐忑却是毫不露怯,细细得把上课的事宜说了,又说了同文馆的规矩,同文馆一共学习八年。

第一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第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第三年:讲各国地理,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第四年:数学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第五年:讲求格物(力学、水学、声学、气学、火学、光学、电学、机械学、植物学),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第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第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第八年:天文测算,地理精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同治皇帝点点头,赞许地对那个提调官说道,“你讲的透彻,很好。”那个提调官兴奋得满脸通红,同治皇帝大模大样得绕过讲台,坐在了中间排的第一桌,对着左右的学生笑道,“今日朕是来当学生来了,与诸位一起学习一番,今天学的是什么?”皇帝虽然突发奇想,让人措手不及,但是上有所命,下必从之,文祥和恭亲王分别坐在皇帝的两边,宝鋆、曹毓英等按次坐下,载澄、桂祥等皇帝的陪读也坐在了后头。提调官说道:“今个海关总署的赫德大人来了,皇上要不要请赫德大人过来讲授?”

“可!”皇帝点点头,边上广州来的学生战战兢兢地,大气也不敢出,皇帝身边的太监送上了纸笔,文祥见那些学生惊恐无比——这也难怪,一日之间,军机处的重臣、议政王、乃至皇帝都见到了,谁都担惊受怕的,就连忙开玩笑说道,“诸位别紧张,今日可是难得的缘分,能和皇上一起同为学生,这可是天子的同窗啊。”

同治皇帝嘻嘻笑道,“是啊,难得难得。”转过头看着身后那些黑不溜秋的学生,虽然觉得这些人有些丑,但皇帝觉得还是憨厚的紧,“诸位千万别紧张。”

大家连忙微笑表示自己毫不紧张,一会子赫德就到了,见到坐在下面的皇帝和议政王等人,连忙鞠躬,“皇帝陛下您好。”

“赫德先生您好。”皇帝用英语回答了一句,这话还是皇额娘教自己的呢,赫德听着犹可,后头的学生、军机处的大臣,还有这伺候的提调官们大为震动,这皇帝,居然会讲洋人的话。“不知道赫德先生今日讲什么?”

“今日我准备讲的是税务上的事,皇帝陛下。”

“哦,那就请讲吧。”皇帝捡起了笔,“今日朕是你的学生,请赫德先生无须多礼。”

“好的。”赫德翻开了讲义,就着税务的事讲了大概一个钟头,皇帝虽然有些听不懂,可还是很认真得写字做笔记,恭亲王等人倒是深有感触,对着税务的事儿又深刻了许多,曹毓英更是连连问了几个问题,赫德也是耐心解答。之后是一位英国的教员前来教授英语,后头的同文馆学生得了机会,和教员用英语叽里呱啦说了好一会子,教员又耐心教了一会丝毫不懂英语的同治皇帝,皇帝刚开始还有些羞涩,等到后来熟了,于是也厚着脸皮和教员对话了几句,引得满室喝彩之声,如此两堂课下来,之后就是用午饭,大家一群人簇拥着皇帝到了食堂,如今的同文馆空荡荡的,见到食堂内只有那么十多个垂着手候着的学员,同治皇帝不由得皱眉,看着恭亲王,“这就这么几个人?还是有的人已经用饭了?”

恭亲王看着文祥,文祥有些羞愧地回道,“如今同文馆就这些人,半年之中,报考同文馆的共有九十八人,无一是科举正途出身。考试时又有一些人放弃,仅有七十二人参考,勉强录取了三十名。后因士林汹涌,又有二十名退学,最后仅剩十名。奴才要和太后、皇上请罪。”

这根源在自己的师傅那里,同治皇帝清楚地很,他微微有些恼火,却也不好多说什么,“倭师傅糊涂,但是朕也不好为难他,第一个他是师傅,朕只有尊敬的,再者,他的长子殁于宁国,也是英烈之家。”倭仁的长子福咸,是江苏盐法道,署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咸丰十年,太平军围攻宁国,殉难自尽。“朕也不好多说什么。”

“是。”

“禀告皇上,奴才听说过一件事儿。”宝鋆说道,“这次招生时,湖南、湖北的京官首先发出通知说:‘凡我同乡,如有报考同文馆者,薪水较优,此后可以不分印结,公事较繁,庆吊可以不相闻问。’表示谁报考就与谁绝交呢!”

清制,凡外省人在京考试及捐官,皆须在京同乡京官为具保结,上盖六部印。保证文书叫结,盖印的结叫印结。皇帝刚开始还不知道印结是什么意思,曹毓英连忙解释了一番,皇帝隐隐有些动怒,“可笑,皇额娘和六叔定下的策略,这些人敢暗地里违抗不尊,实在是该死。”皇帝一番杀气腾腾的话说出来,室内众人悚然而惊,“那不是没有湖南湖北的士子报名了?”

“之前还有两三个,如今只剩下一个了,功课是一等一的,只是最近。”提调官连忙说道,皇帝说,“哪位?叫过来。”

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年轻人连忙跪在了地上,皇帝温和地说道,“快起来,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

“小的叫丁德之,湖南娄底人。”那个学生连忙回道。

“那你的老乡都不肯给你印结了?”

“是。”丁德之含了一丝悲声,“不仅如此,原本的叔父在京中为官,如今也和小的断绝关系了。”

“真真是糊涂!”同治皇帝摇摇头,“皇额娘和朕说过,‘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若想前朝之事不再发生,只有是洋务图强,你的保书呢?”

丁德之还有些恍惚,那个提调官连忙推了他一下,丁德之这才从胸前拿了一个薄薄的纸片出来,皇帝叫太监拿着自己的扇子,从袖子里头拿了一个锦囊,掏了一个小小的印玺,就着边上太监的背,盖了下去,满意地看了看那个“御赏”,恭亲王还来不及出声,皇帝就把盖了御赏章的保书还给了丁德之,“朕亲自给你作保,如今你可放心了!”

丁德之呆在地上,随即忍不住悄悄哭了起来,那个提调官连忙把他拉了下去,同治皇帝坐在了餐桌之上,皇帝一人一桌,见有十多个的菜碗,鸡鸭肉蛋都是兼备,丰盛的紧,“可是特意准备的?”

“同文馆就是这样吃食。”文祥说道,又让那个提调官前来禀告:“驻馆的学生,除不管衣服外,其余都管,所谓煤油蜡烛,微如纸张洋火等,都由馆中供给。饮食最优,六个人一桌,共四大盆、六大碗,夏天一个大海,还有荷叶粥、果藕等等。冬天则无大海,而添一个火锅。盘碗中的菜自不必说,单说这个火锅,共分三种,任凭学生点要,一是什锦锅,二是白肉锅,三是羊肉锅,所有各种羊肉片、鱼片、肝片、腰片及鸡蛋、冻豆腐等,合着一切作料,应有尽有,总之跟正阳楼一样,吃不够再添。这还不算,如果不愿吃,仍可随便要菜,不但吃饭一文钱不用花,连赏钱都有。”那个提调官说的有趣,皇帝听得也有意思,“好几位外国教员告诉我,世界上的学校,没有比同文馆待学生再优的了!”

“甚好。”同治皇帝点头,又见自己一个人吃饭,实在无趣,让文祥挑几个学生一同用饭,文祥选了丁德之等几个优秀的学生,几个广州来的学生,一齐坐在皇帝边上用餐,皇帝十分开心边吃饭边说笑,问那些学生家中或者南边的轶事,京中同文馆丁德之等人倒也拘谨,可广州来的学生见过了世面,十分不惧,把洋人在广州香港的人和事一一说出,皇帝听得开心,用了午饭才摆驾回圆明园。

次日,军机处下了皇帝的旨意,规定同文馆的学生可以拿薪水。年薪为36两银子,四年级之后为120两,六年级后为140两。各按照品级试用。那时的七品官年薪才45两,五品官也不过80两上下。

再次日,下旨:“八旗子弟二十岁以下不当差者,择优入同文馆进学。”

然后皇帝频繁地出现在了同文馆,也时常和学员聊天,更是时常上课,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这么一下来,同文馆人声鼎沸,不复以往冷清窘境了。

多年后,同文馆开馆第一批元老学生的丁德之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回忆:“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而且还有一层,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们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甚而至于人家很好的儿媳妇,因为她家中弟弟入了同文馆,便一家瞧不起这个媳妇,而且因之便受了公婆之气。社会的思想,对于这件事情看得这样的严重,大家子弟不但不愿入,而且不敢入。不过这些情况在同治元年就全都改变了!……我那个在京中当着七品小京官的叔父,知道了皇帝陛下亲自给我出具了保书,连忙登门道歉,一干老乡虽然刚开始还是对着我冷漠的紧,但是我从同文馆毕业之后,在地方的洋务之事大展拳脚,官儿越当越大,这才重新接纳了我,可能也不是因为我的原因,而是过了十多年之后,太后、皇上、议政王这么坚持的办同文馆,让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发生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