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周恩来讲故事

在湘江东岸,红五军团三十四师进行着最后毁灭性的战斗,此时,油榨坪却处在和平静谧之中。

湘江血战,双方都受到了严重创伤。敌人,并没有立即紧跟红军而至。中央两纵队,在油榨坪一带,得到了一天宝贵的休整时间。周恩来从繁忙的事务中摆脱出来,缓步在资水河边。下午三时的金色阳光,温柔地抚慰着他。他深吸了一口气,立即感觉到南方山林的空气,纯净、清新,混合着落叶的芳馨,在温软的风中,一丝丝浸润到他的肺叶里,前天辛辣的硝烟味,已成了遥远的记忆。

他一人走着,警卫人员与他拉开十五米左右的距离。他不知不觉地放慢脚步,迎面看到树丛里站着一个持枪的女兵,老远就向他大喊:“你不能过来!不能过来!”

周恩来微微一笑,那个女兵他认识,叫王泉媛。“我们在洗澡……”

这里的确是个洗澡的好地方,夹岸杂树丛生,绿萝纷披,庇护着一段宁静的河湾,水深及膝。河面宽阔,水流平缓,不时传来嬉笑和溅水声。经常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的女兵们,并不怕河水的微凉,洗净身上的尘泥污秽,那是多么惬意痛快。

周恩来转身向回走,沿着弯曲的沙质的河岸,向一棵高大伟岸的白果树走去,因为那里传来胡琴悠扬的乐曲。那是他所熟知的《梅花三弄》,音韵自由地舒卷飞扬,欢快明净,又如泣如诉。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某种情绪的高度抽象,它像一首蕴含着深奥哲理的诗。音乐具有最大的可塑性,不管你是喜是悲是愁是怨,音乐的波涛,都能把你的百端情感融入进去,升华成一曲欢快的委婉的忧伤的歌,涤荡着你被日常事务沾染了的心灵。

周恩来从他身边走过去,那个拉胡琴的业余音乐家,正把自己溶化在音乐的天国里,忘掉了人间。周恩来不去打扰他。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使他想到自己的故乡。他并不敢十分确定跟前这棵生有扇形叶的树就是银杏,它和苏北平原上的银杏树略有不同。

久违的故乡,像个遥远的梦境,资水潺湲北流,它是不是汇往长江?

他坐下来,想起幼年时读的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陈天华在日本蹈海自杀是可以理解的,那是他对黑暗中国深深的绝望,那是对中华民族沉沦的悲号。他也许算不上英雄,自杀不是战斗!只能在中华民族的大悲剧中加进一个小悲剧。正像四十七年后,为了控诉社会上的恶势力而跳海自杀的女青年范熊熊。[2]

周恩来面壁十年仍然未能破壁。什么时候能够深刻地揭示出中华民族的生命动力和悲剧性的根源呢?幼年的周恩来在寻找,壮年的周恩来在寻找,恐怕老年的周恩来还在寻找。他本身不就是悲剧性的吗?他把寻找中华民族腾飞崛起的接力棒交在后人手上!他坐在资水河边,听到中华民族八十年代改革大潮的澎湃之声了吗?

他又听到了激水的溅溅之声。在他右边,树丛掩映的浅水里,有个战士把裤脚挽到大腿根,冲涮他的蓑衣,那是褐红色的棕织蓑衣。这个蓑衣给他的印象太深了。在行军途中他见过它,在湘江东岸的炸弹硝烟中见过它。这就是那个牵驮骡的战士。

他走过去,和这个战士攀谈。战士只知道他是骑马的大首长,并不知道他叫周恩来。他告诉周恩来,他叫文庆安。他很满意自己的名字,就是“喜庆安宁”的意思。

他把他披蓑衣的原因说得很含糊,只说是父亲的遗物。他知道首长反对迷信。也许世上最聪明的周恩来,也未必窥得破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战士的心灵秘密。原来人人的心扉并不是随时打开的。文庆安不愿意和首长多谈,他小小的年纪就懂得言多必失。只有同乡,才是他倾诉衷肠的对象。

列宁是怎么评价农民的呢?“农民,他的善良和残忍,他的勤劳和自私,他的聪明和狡诈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却想打开这个战士带有神秘色彩的心灵。

“在江东岸拉驮骡的是你吧?”周恩来先坐下来,又抬手要他坐到自己身边来。

“是的。”文庆安把蓑衣晾在一块卧牛石上,怯生生地坐在周恩来身边。

“飞机差一点炸着你吧?”

“可不,一块弹片嗡的一声紧贴着我的脸飞了过去,热风把我扇了个趔趄……”

“好险,你应该注意防空,卧倒。你们受过防空训练吗?”

“空是防不住的。”文庆安像个哲学家似地抬头望望湛蓝的天空,“这要看命大命小。”他发现自己说漏了嘴,立即补充说,“我知道首长是不相信这个的。可事情就是怪,就说前几天吧,中央队的首长们围成一个圆圈在开会,一颗炸弹恰好落在正中间,眼看全完了,可是,没有炸。我听说子弹有瞎火,可没有听说过炸弹也有瞎火,你说,这里面能没有命大的?”

周恩来不由得把身体后仰,哈哈大笑,他也听说过这件事,由文庆安用宿命论的观念说出来,觉得很有味。这是群众对不能理解的事物的一种解释方法。“不管命大命小,还是要学会防空。”

首长的关切深深地打动了文庆安。他差一点把他截去小拇指的“秘密”说出来,后来觉得还是不说为好,便改口说:“我倒不怕挨炸,就是怕天天走啊走啊,也不知哪一天才走到头,也不知哪一天转回咱苏区去。”

周恩来一时很难回答。他把目光投向明天的行程,莽莽苍苍的越城岭像宇宙大厅里的一扇壮丽无比的屏风,摆在他面前。资水河上荡漾着金色的阳光,几只白鸥在水面上翔掠,山雀在林间啁啾。几只沙鸭在碧波的茜草中钻动。周恩来只觉筋肉徐徐松弛,感到疲倦后的酣畅和焦虑后的安适,心静如资水,缓缓流逝。

他也觉得文庆安的疑问应该回答,应该予以恳切的回答;难道这是回答文庆安吗?岂不是也在回答自己?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周恩来想了一会儿说,“我这个故事叫《沙漠里的绿洲》,你想听吗?”

“想听。”

“从前,在一个叫撒哈拉沙漠的地方,张眼一望是无边无际的沙丘,看不见一棵青草。有一个阿拉伯的小伙子……”

“小伙子叫阿拉伯?”

“不,那不是人名,是地名,那是很远的地方。那个小伙子叫什么无关紧要。他一心要干一件大事,对人民有好处的事,他的爷爷告诉他,做好事不容易,没有决心没有耐性什么事也做不成。

“小伙子要爷爷交给他一个最能考验决心和毅力的任务。爷爷把自己的拐杖交给小伙子说:‘去,去把它插进沙漠里。’

“‘这还用什么决心耐力呢?’小伙子以为爷爷逗他,‘走到那里一插不就完了?’

“‘不,’爷爷说,‘我叫你让这个拐杖长成一棵大树,大树再生小树,小树再长成大树,子子孙孙向下繁殖,直到沙漠里有了一片绿洲,你的雄心壮志就算完成了。’

“‘怎么才能活呢?’小伙子已经有些为难了。

“爷爷说:‘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这拐杖是一根鲜树枝,只要有水就能活,你看,水井就在这里,你向沙漠里送水,来回也不过一天的路程。’

“小伙子第二天一早兴高采烈满怀信心地去了。插上爷爷的拐杖浇上了水,回来天就黑了,吃了饭倒头就睡,天刚亮,就被爷爷推醒了。爷爷告诉他,沙漠渗水渗得厉害,像个漏斗,要天天浇水才能活。

“小伙子傻眼了,‘天哪,这要浇到哪年哪月?’

“爷爷笑了,‘你不是自己要找个最能考验决心和耐力的事情做吗?’

“小伙子没有办法,虽说稍微有点后悔,但他还是抱着希望,看爷爷的拐杖能不能发芽!他每天早起晚归浇那根无枝无叶的拐杖。小伙子总不见拐杖发芽,他失望了,怀疑爷爷骗他,那根拐杖本来是死的。他用手指甲刻了一下拐杖,竟然水津津地泛起绿色。小伙子又恢复了希望。

“大约一个月吧,拐杖真的长出了绿芽。小伙子已经不再计算日子了,只要树能长大,他就要用水浇,浇到老浇到死他都不在乎。”

“为什么?”文庆安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在湘江东岸,毛泽东主席也给他们讲过灵渠的故事。

“这个小伙子天天担水,看着拐杖长成了枝叶茂盛的大树,大树旁又生出了小树,他的爷爷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他还是不断地浇。沙漠上终于有了一片树林。有一天,他忽然跌倒在井边,在水里一照,才知道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跟他爷爷生前一样白。

“他终于挑不动水了。他又要他的子孙继续浇那片树林,他向他的子孙们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只要那片树林长绿,爷爷就永远不会死。’”

“首长,我也是有耐性的。”文庆安觉得充实了不少,他望了望越城岭的高峰,忧心忡忡地说,“听说明天要翻这座高山,我怕驮骡上不去!”

“是很难爬,”周恩来站起来说,“只要小心一些,总可以上得去。实在不行,就丢些东西嘛。不过有个好处,在山里行军,不怕飞机……”


[1] 洛甫此说稍有夸张,是年,董老48岁、林老49岁,谢老51岁,徐老57岁。唯留苏区的何叔衡最大,59岁。

[2] 范熊熊,宁波某公司青年职工,1979年10月,她发现招工中的“不正之风”,几次反映问题未果之后,愤而投海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