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 方二姐儿五日有三日间便要去汪娘子家学手艺。
她下得苦功夫,天不亮就行至城中,与汪娘子学上个把时辰的梳发。
罢了, 再与汪娘子家浆洗衣物, 打扫院子,劈置柴火,快到午时再返家中。
回家以后也并不懒怠着,家中的活儿一应做, 还将早间从汪娘子那儿学的手艺反复练习。
散了自己的头发梳个三五遍就还不够,又拿了孙婆子,方三哥儿的头发来梳。
萧元宝偶时前去方家顽, 也必被拉去梳上两个不一样的发才作罢。
只是小哥儿的发束得简单, 偏向于男子, 不如姐儿一般多种样式的发髻。
但萧元宝年纪小, 还喜爱梳些花哨的姐儿一般的发髻。
只头发梳得多了, 难免增多了掉发的迹象, 萧元宝头发本就少, 见着掉了发丝心疼的不行, 见了方二姐儿都怕了。
闹得方二姐儿与他保证,见他只与他束一回头发, 且小哥儿的简单发式。
又还给他做了些生发的香发油,这才将人重新哄好了回来。
倒是不枉二姐儿如此用心, 她本就有一二与人梳头发的天赋,再这般下功夫, 手艺可见的精进。
汪娘子对她也愈发的满意, 入门没几个月,便带着她出入高门里, 与她打下手,增长一二见识。
汪娘子说,只要她秉持着这份儿心做下去,他时受了高门娘子看重,被长聘去梳头也不是不无可能。
如此教二姐儿更对这门手艺有了盼头。
春罢是夏,夏尽入秋。
教人汗流浃背的夏秋时节不知觉就来了。
这日一早,庄子上的朱勇贤忙中可算是收到了金陵那头家里人的回信。
自打他见了祁北南,虽对他的说辞格外敬重,可心中到底还是不大妥帖,便给金陵那头递了信儿回去。
岭县过去金陵路远,来回跑马也得大半个月去,就甭说是信使慢悠悠的将信送去得费多长时日了。
金陵那头的家眷读了信,又再得周折打听,一来一去的,这封信竟耽搁了几个月。
春送去,秋方才得回。
朱勇贤的媳妇在信里与他说,同夫人已做了打听,江州老家那头,并无甚么交情至深的祁姓读书人家。
不过祁大人在邻府的县上做过官,又礼遇读书人,夫人也说不清是否识得这般人物。
姜家辗转过多个任地,免不得离任后地方上有人借着姜家的名头用。
可以确知的是府上与祁北南交情并不深,但不保大人是否识得他。
但只要来往不深的,便可说这祁北南是攀附了。
得此回信,朱勇贤心头气得不行。
这贼小子!胆子不小,竟然还敢上门来诓他。
朱勇贤一甩袖子出了庄子。
好巧不巧,在村上就撞见了正在田间割收稻子的祁北南。
“小祁郎君,您还亲自下地呢?”
祁北南闻见声音,直腰抬起头来,见着竟是朱勇贤。
皮笑肉不笑,言语间还阴阳怪气。
他心下立有了数。
“长在村野上,哪有不务农的道理。倒是甚么风把朱庄头儿给吹来了,这秋收上,庄子间的粮食可已拾完?”
“庄子上的事情就不劳费心了。”
朱勇贤垮下脸来,他微眯起眼睛看向一副好面孔的祁北南,低声道:“恁好肥的胆儿,竟敢攀附咱大人。”
祁北南慢悠悠的将手里的稻子放置一侧,上了田坎,拧了水囊吃了口茶汤。
秋老虎教人后背心直生汗呐。
“朱庄头这帽子往我身上扣,如何使得啊。”
祁北南还是一贯好脾气的模样:“我初始便与您说了姜家是高门大户,并非亲友,不敢攀附。”
“只是我自幼受父亲教导,姜大人为官中正,我一读书人,对姜大人这般官员心生敬仰,问候几句他老人家的身子如何,家中境况何错之有?难不成关切也成了攀附?姜府家风并非如此吧?”
“你!”
朱勇贤气得咬牙,不过细下回想,那日祁北南确是没说与府上有何关联。
只怪他当时听了他对府上的诸多了解,以为那不过是自谦之言,自还就顺着给人开了路。
这小子当真是好算计,亏得自己比他多吃几十年的盐,竟还着了他的道。
累得秦氏受了一通屈,还为了讨他将那方有粮揽过来做工。
祁北南早晓得事有露出马脚的一日,他与朱勇贤道:“朱庄头,我虽是问候了姜大人,可也并未占你甚么好。”
“我那前婶子,已是你的人,便也代表着你的脸面。她四处说人不是,议人长短,颠倒黑白拨弄是非,若不行约束,朱庄头才来庄子上不久,教村子上的人如何看你。”
“那方家大郎,年轻力壮,是干活儿的一把好手。庄头本意也要揽他做工,便因秦氏使性子而摒弃了,我再举荐他,并未得甚么好处,活儿不也照样是给庄子上干的。”
朱勇贤默了默。
祁北南倒是说得不假,秦氏颇懂风情,就是性子上的毛病多,一个做小的,宠爱归宠爱,可那到底是拿来伺候人的,不能教宠爱而让她翻出大浪来。
他到底是高门大户上出来的人,这些道理还是懂的。
至于那方家大郎,平心而论,上庄子上做活儿确是做得好,原本下回揽人做活儿,他还想唤他来的。
可他心头还是有些下不来台,便挑起眼皮看着祁北南:“你这读书人,当真刁滑,黑的能说成白的。”
祁北南见朱勇贤言语上虽不饶人,却也未曾发怒,便知其心上还是个分得清是非的人。
道:“我与秦氏的关联不甚好说,若不问候一番姜大人,朱庄头如何又会见我。细思来,到底也是我不对,在此与朱庄头告罪了。”
说着,他与朱勇贤做了个礼。
朱勇贤瞅祁北南如此,心头好受了许多。
且他也不知这祁北南是否与大人相识,他估摸着至少有过一面之缘,否则又怎会悉数知道家里恁多事。
为官做宰的人家,少不了外头有人借着名头使,自口头上显耀一番,只要未行甚么错事,府上也不会悉数去管。
他冷着张脸:“也罢,念你年纪尚小,与我们四郎君年纪相仿,我也不与你计较。”
“朱庄头宽宏,容人雅量,难怪能将偌大的平庄管理得井井有条。”
朱勇贤面间起了些笑:“你甭拍马屁。”
转又道:“你在岭县小地,如何能知晓金陵的事的?”
祁北南信口胡诌了句:“恰逢有友人在金陵,时有通信,他也正巧拜读于秋山书院,这才得知。”
朱勇贤暗想,这小子人脉倒还广,且还有胆识。
他道:“小祁郎君得空上庄子上闲坐。”
秋中繁忙,收粮食,晒庄稼,缴纳产粮赋税……
待着秋上庄稼拾理完毕以后,天气凉爽,相看人家的人户走动起来,乔娘子都快跑断了腿。
各家有了闲散时间,手头上钱粮也丰足,办事的人家又一箩筐一箩筐的堆叠着。
萧元宝跟着蒋夫郎从这家的席面儿做到那家的席面儿,也忙得四脚朝天。
城外热闹,城里更热闹。
富足大户人家一场接着一场的赏菊会,诗雅集……出门的贵家娘子多,方二姐儿跟着她的师傅,去了好几户高门人家长了见识不说,还得了机会自上手同贵娘子们挽头发。
赵光宗则在这最是适宜出门游玩的时节里,终日闭门在家中苦读,晃眼就要年底,明年开春他便要下场童考了,眼见着时日不多,他学得更为卖力。
诸人都有事可忙,独是祁北南,忙中偷了些闲。
他无大事可做,闲来与赵光宗点拨一二,听闻萧元宝每日喋喋席面的事情,偶时又听方二姐儿来家里说梳头,日子倒是过得怪是舒坦。
这一年就那般不说平顺,也未曾过于动荡的过了去。
翌年春。
池边田壁上的草才冒头,天气还冻人得不行。
萧元宝紧紧的裹在被窝里不想挪动。
正月里头他们家里虽没几门亲要走动的,可是这月上置席请人吃酒的人家却多,他跟着老师东奔西走。
冬未尽的时节雨夹雪,冷就不说了,路也稀烂,有两回出去穿了一身新衣裳给摔了个屁股墩儿,白瞎了他一身新衣裳。
正月上真是又累又不便。
好在是过了十五,总算是消停了些。
“还不起呀?”
祁北南提着热炭火开了条门缝进屋,瞅着床帘儿还没拉开,外头天已然大亮了。
他晓得萧元宝历来醒得早,这时辰早该醒了,八成是觉着冷缩在被窝上不肯起来。
萧元宝从帘儿里头钻出个乱糟糟的脑袋:“今儿外头没有宴,老师说小宝可以不用出去。”
祁北南将萧元宝挂在衣架上的外衣取下来烤在了火兜上,道:“那你是不是忘了今儿咱们要去赵里正家里呀?”
萧元宝圆了眸子,赶忙掀开被褥。
“是呀,马上二月上了,赵三哥哥要去县里考试。今朝要去送他的!”
他赶忙下了床,将驱了驱冷气的衣裳穿上,突突跑去柜子前,将前些日子就准备好的一个小手炉给取了出来。
“哥哥也不早点喊我。”
祁北南过去给他理了理衣领子,道:“我要不喊你就自个儿去了。”
“今日只是送送他,不碍事,若是考上了没去恭贺才不好。”
萧元宝叠起软秀的眉头,有点担心道:“赵三哥哥这回能考上童生吗?他都没有老师教他读书。”
想想他都觉得太可怜了,如果自己没有蒋夫郎教他的话,一定不会用大菜刀,也认不得香料,还不知道馄饨儿怎么捏。
祁北南点了下萧元宝的额头:“赵三哥哥读书刻苦,夜里油都要燃上二两,且他还是哥哥亲自指导的,怎会考不上。”
萧元宝弯了眼睛,学着祁北南的样子,也用食指指腹点了一下他的额头:“哥哥自夸,可真不会害羞。”
祁北南笑着捏了捏萧元宝软软的手掌。
一大一小收拾了一番,踏着晨风上了赵家。
此时赵家上,屋里忙乱糟糟的。
张氏正在给赵光宗收拾衣物,吃食;赵里正在外头与长工套牛板车。
岭县此次县试在二月初二一日考,赵光宗准备提前两日去他县城里的祖父家暂住,到时候前去考试也近许多。
“你可来了,我当是你不过来了呢。”
赵光宗收拾着笔墨,将祁北南给他的手札一本本小心的放进了书箱里头,见着来人,顿时心里头踏实了不少。
“说来送你便一定来的。”
祁北南道:“收拾的如何了?”
“去县城也不远,且还住在祖父家里头,没甚么太多需得准备的。只是我初次下场,爹娘不放心,瞧这阵仗,倒是教我心头都急张拘诸起来了。”
赵光宗心里怪是没底的,虽然过去的一年上他觉得大有提升,学进了不少东西,可毕竟头回下场,心头还是七上八下的。
要祁北南没过来,待会儿出门拐也得拐去萧家一趟。
不知觉间,他心中已然在读书一事上把祁北南当做了老师。
祁北南拍了拍他的肩,其实他何尝不是把赵光宗当做了自己的学生。
他昔年也有不少门生,然则这些学生走至他的门下,多也已是举人,像是赵光宗这般连童生都不是的,还是头一个。
从始教起的,总教人更有些别样的感情。
“无需给自己负担,且不说你已学得不差,就当此次是一回尝试,不计结果,重在其间。”
赵光宗点点头:“是矣,科考不易,若人人一回便中,那县学想必早已是人满为患了。我若不中,也不丢人。”
祁北南笑道:“你如此想,那就再好不过了。”
“赵三哥哥,春上天气寒冷,你写字定然手指僵冷。”
萧元宝将准备好的礼物拿了出来:“这个手炉子是小宝和哥哥选的,你带上,手冷了便暖乎一下,写字定然更漂亮。”
赵光宗见着萧元宝捧给他的小炉子,笑着接了下来:
“光是瞧着小炉子我这心里头便已暖和起来了,字定能写好。”
赵光宗二月县试,四月府试。
县试五场,府试三场,县试罢了,得了结果,便可前去州府上参加府试。
两个月间,安排紧锣密鼓。
县试不过小试牛刀,蒙填诗词,鼓舞为主,但凡是下了些功夫读书的,不会有甚么太大的问题。
赵光宗自不在话下。
考核人的还是府试上的三场,涉及策论,这才是断出读书人功底的测试。
四月上,春颜正好。
赵光宗持着笔,看着录在纸上的考题,激动的面容潮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