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小天才

【词条一百零五, 坑爹。

网络流行词,一般是用来形容别人对本人的不敬、损害本人利益的行为,本人不爽时统统都可以称之为坑爹。

但也有实质性的指称, 比如某儿子真的做了让父亲很下不来台的行为, 亦可称为坑爹。

请根据具体情况造句。

完成奖励,真皮手套一双。】

胤祝:某儿子?看了看自己那皇阿玛,低头,自己提着的那只兔子皮毛还是那么鲜亮,这做个帽子不是很好吗?自己怎么坑爹了?

“爹, 您不喜欢花帽子?”

康熙:朕想把你这不孝子拉出去打板子。

胤祝说道:“我一猜爹您就喜欢,”做个大圈帽, 戴上去往外一站跟座山雕似的,诶, 好像还真有点坑爹。

【我坚决不承认我给我爹送了一个帽子原料的行为是坑爹行为。】

四爷咳了咳, 你自己一个人造的这个句子还不如求助别人呢。

康熙身边的内大臣,基本上都是一二品, 把十五爷头顶的字看得清清楚楚的, 个个憋笑憋得嘴角抽搐。

笑什么笑啊。

【触发词条,哄堂大孝。

谐音词条, 指的是因为儿子的坑爹行为带来的群众反应,往往在这个时候别人都笑中带泪的说一句你真孝,也指哄堂大孝。

造句。

完成奖励, 玉米良种三百斤。

注:因奖励体量巨大,请宿主小朋友自主选择种子存放点。选择:你自己卧室/你爹卧室。】

胤祝发现皇阿玛已经抬脚走了,可见还是有点生气的, 也是,额娘不喜欢的才送给阿玛, 好像的确差了点孝顺的意思。

但是根据四哥说额娘只是不喜欢这个花色而已,并不是皮毛质量不好。

所以他选了他爹卧室,看见这么多玉米种,皇阿玛应该是会消气的。

康熙不值当跟他生气,这小子造句的时候什么都敢说才是正常的。而且坑爹一词用来形容他的儿子们,还真是再恰当不过,他的这些个儿子就没有一个不坑爹的。

“十五,你来跟我们说说,开海政策上的问题你有什么意见。”

【我对我爹的孝顺是真心实意的,哄堂大孝用在我们父子之间不合适,用在我上面那些哥和他们儿子中间才准确。】

不过现在这个场合不对,胤祝决定过了这会儿,给四哥三哥这些膝下儿子一大群的哥哥讲一下【坑爹】和【哄堂大孝】。

胤祝跟上众人:“皇阿玛,你们是在说开海吗?儿臣可好不容易盼到这一天了,儿臣觉得首先需要设定几个主要的通商港口,其次是要有一个官员总裁开海事宜。这个人选,儿臣有个早就看好的张柯就是最合适的开海总裁。”

总裁这个词胤祝还是听三哥那些修书的说过,大概就是总理一切事物的意思,还莫名合了现代大公司老总的称呼,用到开海事务上超级合适。

众人:---要不要把自己的意图暴露的这么明显。

十五爷为自己人争取高官厚禄的时候,还真是毫不手软。

那张柯,以后怕是要飞黄腾达了。

康熙没有立即同意儿子提的这个人选,只说要考虑考虑,西山围猎结束后的第一次大朝,便将此事拿出来让众臣商议。

一二品大臣都知道开海的原因,说实话就算是现在心里不想动不想改变,但是想到十五爷的小作文和那么些条约,也都说不出反对的话。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海禁开不开,而是开海之后涉及到利益分配,以及若是开海,沿海百姓必定不务本业要去追逐更大的海上利润,如何规定才能让海边局势在这个大浪潮中保持平稳。

太子提出了一件事,开海之后,可以运输出去的物品也要做一个明确规定。

四爷的意见是,瓷器和丝绸、茶叶历来是往出运的大宗,应该定品级,可以细分六至五个等级,前三等级的都不准私人运输出海。

随着开海,盐糖这样的物品也会是大宗,每年应该定量。

因为十五的奖励,大清现在的雪花盐以及糖产量较去年有很大的提升,尤其是两淮盐,由于李煦拿到雪花盐制作方法以及水泥的时间最早,现在两淮盐的价格已经到了二十文一斗的最低水平。

大清共划了十个盐场,各大盐场都有对应的就近销售岸,不能跨区卖盐,这个政策目前不变的话,为了防止两淮盐商将好盐倾倒回海中,出海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只是首先要保证两淮地区一年用盐的量,再出海,但商人逐利,一旦允许食盐外出,出海到外面利润更高他们必定是都要往外运的。

朝廷还需提前规定,商人需要每年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盐来作为出海的盐税。

再有,铜铁金银等不易得之金属,不许外输,与海外诸国的贸易中,也要规定舶来品,不许像之前一般,只要钟表香水红酒等华而不实之物。

朝廷现在是关停了很多矿场的,这也导致铜铁的应用紧张,因此可以把铜铁这些加入海贸的首项回收物之中。

西洋诸国的粮食、布料等等,也是需要鼓励入内的。

最后康熙表示,像是西方的那些机巧发明,也允许他们可以用来换国内的东西,至于怎么换又引起了一阵讨论。

*

胤祝不用上班,宫里的额娘知道了还担心他被撸职伤心,让人传话来说叫他好好歇着,这几天不必去宫里请安。

胤祝以前也不是天天去请安,不过是因为在京城,两三天就要进宫一趟,现在不请安不上班,就直接呼呼大睡直到日上三竿。

打折哈欠出来吃饭的时候,被告知前面的大朝还没退,胤祝吃了两个饼端着饭,悠哉悠哉地去围观早朝了。

朝臣们正在商议的是如何能确保出海的商人们能把朝廷想要的这些东西,运回来。

吵来吵去的都没有好主意,要么是强制征派,要么就是直接不开海,不开海的声音还是挺多的。

但胤祝发现支持开海的都是朝中一二品的大员,不赞同开海的那些话语权也不太够,就没管这个。

而是跟人建议,把出海的商人以及他们名下的船和船工什么的都做个详细登记,再一个开海了肯定要收海关税的吧,把那红酒啊钟表啊之类的奢侈品多加关税不就行了。

自家想要啥,关税低,然后告诉他们回来还能拿到户部补贴。

这么一来你瞅瞅,你们说本性是“逐利”的商人还能不听你们的?

吵了半天的大臣们,扭头看着坐在门槛上的十五爷,那表情都复杂的没法形容,十五爷他的脑子是怎么长的?

难道词条的教导就这么有用?

然后胤祝坐在门槛上听他们讨论,听到一半就出来了,这些人到底都是从一届又一届的激烈会试中厮杀出来的,有时候会因为没见过而导致不够灵活,但考虑问题还是挺全面的。

本来还以为他吃着东西坐在门槛上看人家议论朝事会被指责,没想到都走了一个人也没有说他的。

不开眼的御史还有几个?弹劾十五爷,可是要要冒着引咎辞职的风险。

更何况,朝中这些或隐或显的分门别派的官员其实也都是看着上面的主官行事,只见顶头的这些主官说着说着,有人回头道:“十五爷,这个您怎么看?”

众人:---

康熙:人早走了,十五那小子不给他个职位还真是拴不住的。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教导在十五身上是出了岔子的。

一开始还以为有自己手把手教着,让他顺利坐到统领的位置上是顺理成章,没想到这小子在差事上办得还好,却总是在他八哥手里跌跤。

八阿哥脸上的伤痕昨天才不那么看得出来,因而今日也来参加大朝,他绝对想不到龙椅上正皱眉听众人商议具体开海政策的皇阿玛,会在眼神无意间扫到他的时候怀疑他是不是故意让十五打的他。

胤祝溜达到翰林院设在畅春园的办公室,顺便还在路上折了些这时节盛开的菊花玉兰之类的,送给他们这些文人雅士插瓶用。

洪昇是今年因为胤祝特召的进士,后来康熙看过他写的一些诗词,觉得好,就也让他入了翰林,反正他都快七十了,也不想着升官什么的,当值的时候就写戏。

以前是因戏获罪,如今重在天子身边做事还是因为戏,十五爷喜欢看他写的戏嘛,他那就趁着能写的时候多写点。

不过进来之后一直没有见过十五爷,今天一抬头看见了人,只觉人像是从天上降落下来似的。

洪昇欢喜无限地迎了上去,把其他翰林都看得不知道怎么表现了,这洪老爷子哪天不是跟没睡醒一般,倒是那张柯勤快一些,而这俩人又是十五爷力荐的,其他人也就客客气气的。

毕竟十五爷真不好惹。

不过十五爷把这么两个人弄过来之后也没有一次着人来问过,都以为是忘了呢。

没想到人今天亲自来了。

“这是我在路上给你们带的话,插起来吧。”

那花得有一捆吧,全都是名品,好像还有万岁爷最喜欢的金丝玉缕。瞧瞧,十五爷还是带着花来的。

翰林们是最经常在宫里侍奉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均等的被传召至御前的机会,但都熟悉胤祝,这时候十五爷给捎了花儿来,咱也不好说十五爷是来给他的心腹带的,于是全都起身感谢。

胤祝摆摆手,让他们选两朵放在自己书案上头,整天埋首文字的,看着这个也开心。

张柯李祓都不在,他们都被传到了大朝会上,特准参与开海事务,洪昇得以独占十五爷,赶忙把自己这段时间又写的一个戏本子拿了出来。

胤祝倒也不是一次都没有找过洪昇,之前自己营造天孙身份跟无生老母抢白莲教的时候,就让人找过他,叫他给润色了一个几百字的小传说。

而洪昇这种专职搞创作这么多年的,以这个年纪进入翰林院之后,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创作上,之前就写过两本戏,也叫人递给胤祝看了。

剧情跟《桃花扇》差不多,具有侠义品格的女主角和有些懦弱但有真正儒士精神的男主角,可能是吸取了前面的教训,他后面创作的这两本都是汉唐时期的人和事,写得也是一波三折,爱情唯美之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但也还是有一个缺点,文人气太重了,在百姓中间是没有市场的。胤祝就拿到宫里让宫里的戏班排出来给玛么和自家额娘解闷,之后又建议洪昇写两篇热闹戏。

当时他让凌树传话说的就是写一篇跟《武松打虎》差不多的,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曲目。

这一来,洪昇就是拉着胤祝看他写的新戏。

胤祝这一看,还真热闹,是选的民间说书中有关包青天传说而写成的。看了这个胤祝才想起来,现在还没有《三侠五义》这本长篇小说呢。

原著具体是啥,胤祝没看过,但他小时候的娱乐电视剧,就是跟爷爷奶奶每天晚上看的某台年年重播的《包青天》。

关于包青天的喜闻乐见的情节,胤祝还真有发言权。

洪昇这个戏本子只是围绕一个断案故事展开的,虽然不平淡,但也没有加入高来高去的侠义人物有趣。

因此胤祝把自己记忆中还清晰的那些断案小故事,以及重要人物跟洪昇讲了起来。

什么“狸猫换太子”,“铡庞昱”,老包有狗头虎头龙头三口铡刀,御猫展昭,陷空岛五鼠,等等的。

说到最后,整个翰林院当值的官员都围在周围听得津津有味,还有不停提出问题的,胤祝哪有时间跟他们解释啊。

感觉自己又饿了,这是出来的时间不短了,起身道:“我只听说过这么多,具体的你们自己想,文人嘛,最有用的就是想象力了。”

*

下午又跑到京城去看了看正在养伤的十三哥,还把他做【不忍直视】得到的消炎针交给了刘太医,让他看看上面的功效,如果可以就给十三哥用上。

接着,去了大阿哥府看大哥。

得知他的九门提督总兵一职被十四抢走,这大哥笑得直拍膝盖,胤祝把给皇阿玛做帽子的皮毛给他一扔,走了。

“大哥,这是弟弟给你争取的最大机会,现在朝廷正商量着开海呢,你要是不想在这一方院子里管一辈子,那就好好表现啊。”

还等着跟他好好聊会的大阿哥傻眼:———就这?

胤祝出门,然后是去找高大勇。

高大勇正在家里数钱呢,他发现自从教主换成了天上的天孙,民间的十五爷,自己从贼变成兵了之后,这做局的事比以前好做得不得了。

胤祝这一进门,高大勇便站起身了,虽然表情还有点别扭,却是喊了一声:“教主。”

胤祝:虽然但是,这个称呼听着特别高大上。

点点头,坐在院中的一把椅子上,问道:“高大勇,说说吧,我放你出去这些天都骗了多少人?”

高大勇一僵。

“教主,这并不是骗,这是给他们来生过好日子的机会。”高大勇说着,去屋里搬出来一个沉重的小箱子,清梨帮他一起抬着,看见胤祝,喊了声教主。

胤祝不咸不淡地嗯了一声,这小丫头年纪不大,但整天想着当圣女,现在看来是被清音大娘教导了一段时间之后好多了。

圣女有什么好当的,要当就当传教使,帮主天下处在压迫中的女人们挣脱枷锁。

小箱子打开,里面的金光晃了胤祝一下子。

“都金子啊?”

高大勇:“金子比银子好,能换的属下都换了,这有一百两,教主能赏属下十两就好。”

胤祝抽了抽嘴角,“你还真不贪心。先把金子收起来,我有个事跟你商量。”

高大勇赶忙合上盖子站好。

胤祝:“你觉得不觉得白莲教已经名存实亡了?”

高大勇:名都快没了,京城的百姓现在都说咱们是天孙教。

“这些天我查了查咱们这个教的历史,发现一个问题,他是从海外传过来的,我们这里眼看着就没有它生存的土壤了,你有没有想过返回去海外传教。就像我皇阿玛礼遇的那些传教士一样的,先从咱们周边的小附属国开始,然后慢慢西传,让它能在世界上遍地开花。”

高大勇还真心动了,却一时没说话。

胤祝道:“你好好考虑一下,如果同意了,我弄两艘大船,足够的金银和人手送你出去。”

高大勇说:“教主,属下有个问题,到时,这是说咱们是天孙教还是白莲教。”

胤祝说道:“随你的便,怎么方便怎么来。”

去外海发挥你们的威力去吧,不管你是白莲教还是天孙教,你都是中国人啊。

不过天孙教没有白莲教历史悠久,天孙还是半路截胡无生老母的,可能没有白莲教容易传得开。

高大勇:“属下想了想,还是天孙教的传说容易招收教徒,譬如那佛祖,传说不就是西方一个国家的王子吗?现在咱们的天孙教是皇子秉承解救天下苦难襄助无生老母而来的,更容易让百姓信服。”

胤祝没想到他是这个脑回路,无言以对,看着高大勇:“那就,怎么容易怎么来。”

高大勇还要一个教主令他传教的印信。

胤祝见他这么郑重其事的,也郑重了起来,“行,我回去让内造办给你做一个。”

高大勇跪下领命。

胤祝一看这不行啊,别真给他传成什么祖了,说道:“我们天孙教,以重视现世生活为要,不期盼来世,今生不仅要行善,还要努力过好自己的日子。”

高大勇表示知道了,一定按照教主的要求去做。

胤祝想了想:“过几天我让左护法过来,你带他一起出海。”

高大勇震惊:“左护法都来了!”

韩兆云早就被噶礼派人押送到京城了,已经在刑部大牢关了小半个月,但这家伙一身为白莲教赴死的硬骨头,怎么都不愿意屈从朝廷。

胤祝总不想让一个没害过人的人丧命,弄出来跟高大勇出海传教去吧。

至于甘师兄,这不马上就开海了,让他跟李卫一起去南边。

从白莲教总部小院出来,胤祝去了刑部,忘了说,甘师兄接受不了白莲教被朝廷收编,这时也在刑部。

量儿走之前还来看过他,听说量儿要去西北,甘师兄便已经有些松动了。

有胤祝的交代,这白莲教的左右护法在牢里还不算受罪,热水什么的都有,恭桶也是干干净净的。

两人都不算太狼狈。

胤祝以教主的身份来见他们,俩人都不跪,于是跟他们说了说外面的情况,分析一下白莲教让左护法或右护法当教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然后就走了。

反正在里面没事,慢慢想吧。

出了刑部大牢,又去自己的丐帮看看,带着几个人在街上找了两个店铺,准备让他们再开个麦乳精橘子粉的饮料食品厂。

麦乳精成本低还容易做,在交通便利之前,奶粉是不好做的,胤祝能想到的营养饮品类就是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麦乳精了。

他小时候喝过,念念不忘。

这天晚上回园子的时候,就觉得不当总兵了也挺好,看这一天给他充实的。

外面,何二赖赶着车,还在跟他说着今天拉的都有哪哪来的地方官,有两个一下车之后看见对方,差点没有在院子的小东门外面打起来。

不过这些官员也是谨慎,坐车上从来都不说话,两个三个坐一车也不聊任上的事,搞得他都没有搜集到多少八卦。

现在也闲下来了,倒是可以整顿一下京城的娱乐业,顺便自己弄几个高档的会所。

康熙眼看着天都黑,他那说从翰林院出去的儿子到现在还没回来,不禁冷笑:“不当总兵了,倒让他撒欢去了。”

回到清溪书屋,就见皇阿玛那间屋还亮着灯。

胤祝看都九点多了,正要去自己屋睡觉呢,李玉走下台阶:“爷,万岁爷让您进去说会儿话。”

“皇阿玛还没睡啊?”胤祝问着走了上去。

“看了几道折子就到这个时辰了,奴才瞧着是惦记您。”李玉笑道。

胤祝:“那皇阿玛的心情好不好?”

李玉:“奴才哪敢揣度万岁爷的心情?”

“你这就是满嘴跑火车了,”胤祝问道,“内造办今年出了多少火柴?”

李玉一直跟进着这个事,回道:“约莫有一万来盒,都是备各衙门使用和赏赐的。”

胤祝点点头,不过火柴不往民间流通也不行,“明天我去找内务府总管商量一下,咱们是不是在外面办个皇家火柴厂,员工就从宫里退下去的老太监老嬷嬷招。”

李玉知道,十五爷真心为他们考虑的,无论是编笼子还是做火柴,想的都是他们这些没根没基之人。

“奴才等谢谢十五爷了。”

一看,感动的眼睛都红了。

还准备弄个宫中退役人员养老院的胤祝一看这个,也别说了。

康熙的案头,这时放着的是台灯,明亮的白炽灯光让看折子的时候一点都不刺眼。

胤祝请了安:“皇阿玛,您要不要喝口茶?”

康熙问道:“这怎么一天比你在九门提督的时候还忙呢?”

胤祝便说了自己今天一天办的事,都是不用一个爷主动去吩咐的琐碎事,但也实实在在地忙了。

康熙都说不出人家是无事忙来。

“开海之后,商船的需求量必然大增,朕打算明年春南巡,十五啊,你觉得如何?”

胤祝没闲着自己的嘴,正在吃皇阿玛这里摆的脆枣,酥酥的脆脆的甜甜的还有一点水果的酸,吃得正香呢。

“巡呗,”这还用问儿子的意见,皇阿玛这一辈子总共六次南巡吧,看老头这年纪,八成这就是最后一次了,“儿臣觉得开海是关系未来百年的大计,皇阿玛去南方考察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必须的。皇阿玛,咱就去。话说儿臣回来之后,也没有跟着您出去玩过,咱一定要去啊,让儿臣也公费旅游一趟去。”

“公费旅游,”康熙重复,笑道,“这可不是去玩的。”

其实康熙这么犹豫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他六次下江南,每次都耗费甚巨,江南的钱粮亏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他南巡造成的。

康熙虽然是皇帝,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不想被臣子众口一词的指责的。

第二天,胤祝又是一觉睡到日上三竿,刚坐起身伸个懒腰,词条就在脑海中提醒:【本次考试成绩已出分,小朋友得分一百,成绩优异。获学习小天才荣誉,奖日常用品大礼包一份,奖初等物理化专著一份,奖电子玩具礼包一份。另,赠大转盘转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