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天幕:南三州归化

良久的沉默之后,又好像隐约能听到一阵阵啜泣声。

变成了一种遍布四野,令人只觉脊骨战栗的声音。

“永安陛下她……”

“她真的这样相信吗?”

“天幕又何曾骗过我们,陛下也何曾骗过我们呢?”

是,是啊!

天幕所说的种种,都已在天幕下找到了一个个对照,那麽这一句话应当也是真的。

永安陛下有这样的胸襟抱负,也有这样的自信,让南北之间的混战结束在她这一辈。

哪怕南北分裂已经持续有百年的时间了,要达成这样的目的谈何容易!

听听天幕在说什么吧。

【纵观历史上能够成就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对自己能够统一天下都有着强烈的自信。比如秦王扫六合,比如光武中兴,比如我们的永安大帝。】

【北方那些因大秦天王苻坚落败身死而崛起的称王称帝的人,则恰恰少了一份这样的自信。毫无远见和邦交策略的姚兴是一个典范,只考虑到稳守河北河东地界、成为北方霸主的拓跋圭是另一个典范。】

【很难说这是不是因为,他们早期先将自己放在了别人臣子的位置上,然后又受到了那位失败者的影响,就先将自己的目标放得小了一些。】

【这不对吗?】

【可能是对的。这能相对有效地避免发展期的某一场战事落败,会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这样,对国力造成根本性地摧毁,但前提是,他们不能有一个永安大帝这样的对手!】

【当永安将自己的愿景定在收复天下,提出的政策都是在将乱世当成盛世来治理的时候,她给百姓带来的信念感是很难用言语来形容的,随着这一条条政令颁布而带来的向心力也极为惊人!】

【刚才的那一段假设,就是最好的证明。】

【她在尽量让每一位子民看到帝王的信念,我们能赢!】

是啊。

天幕之下的一张张面孔仰起,看向那滚动着字幕与图画的天穹,恨不得通过自己的连连点头,让天幕上的解说者知道,他们确实是这样想的。

更恨不得,让不在同一处的永安大帝也听到他们的回应。

若是上面的君王相信,持续百年的乱世不会是下一个百年的常态,而是会结束在这一辈人的手中,他们的子孙后代可以在一个统一而安定的国家中成长,不会再像他们一样流离失所、生活困厄,在永安陛下的领导下,他们还有这样多条路去选择,也不必变成士族牟利的工具。

那为什么——

为什么他们不敢拼上一拼,哪怕是用自己的性命为代价,也要将永安陛下送上最后胜利者的位置!

她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哪怕有着这样的身份,置身于这样的处境下,她都能够杀出一条血路来,哪怕被各方势力针对,她也能稳住局面,甚至反过来掌握优势。

那麽,天幕提及的一条条举措,也应当能在她的手中被推行贯彻下去,成为天下百姓的福音呐。

不过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或许需要让他们用性命来填补最后的沟壑而已!

但他们的名字必定会被留在人民纪念碑上,永远立足在大应的心脏处……好像,又没有那麽难做出决定了。

“我……我们去从军!”

“对,去从军!”

一户农家的草庐茅舍之前,围坐在避风的草垛内取暖的几人忽然站了起来。

他们原本都在看着天幕,现在已难以遏制住心中的激动。

黄黑的面色里浮起了一抹赤红,连着呼出了几口热气。

永安陛下刚刚夺回洛阳,听说前线还有一支队伍打过了黄河去,给对面一个教训,现在必定是缺人从军的时候,他们既然还算有一把力气,为何不能去参军?

永安陛下敢确信,这天下平定的结果能在他们这一辈看到,那参军之人,就是真正扫平天下的壮士!

这几个年轻人一齐看向了唯一那个没动的人:“喂,你怎麽想的?”

那人唯恐自己遭了误会,连忙说道:“我身体不好,总不能去拖后腿,还不如继续耕作,等上交了税收后,就像天幕说的,偷偷塞两袋稻米去衙门!”

“哈哈哈……”众人顿时都笑了出来。

“或者还有其他的法子,我把粮食让你们带上,带到军营里去,还比偷偷放到衙门容易得多!”

“好办法!”

还真是个好办法。

“但是也不知道天幕下这样想的有多少人,还能不能让我们有入选的机会。”

有人提议道:“要不然,我们不等天幕结束,现在就去报名?”

那倒是也不用这麽着急,万一天幕之上还有什么很重要的消息需要让他们记住呢?反正应当也不会持续太久的。

姑且先再听一会儿吧。

【……我们也其实已经可以看到这几年间永安陛下的成长。】

【和内部势力的夺权斗争,非但没有让她只将眼光放在近前的一亩三分地,反而让她看向了更远的地方。】

【之前的永安迷茫地用各种方法来尝试,在发觉寻常手段无用后,决定自己来担起这份重任,而现在的永安则在有条理地铺开框架,哪怕被别人认为举止荒诞时也绝不退让,应当已经有了天下舍我其谁的觉悟。】

【这个天下,不止是汉人的天下,也是整片中原大地,甚至是囊括了更远地方的天下!】

北方众人的脸色在先前就已很不好看,在听到这一句的时候,更是如丧考妣。

他们又怎麽会忘记,在当年西晋的八王之乱后,五胡各族有了蜂拥南下、入侵中原的机会,对着天下人口最是众多的汉人举起了屠刀。

既然永安心中认定的天下,已是有着更为广阔疆土的天下,他们又要何去何从?

尤其是,作为已经与她为敌的魏国和秦国的子民,他们天然就站在了永安的对立面!

或许也只能指望,魏王在败退撤回草原的时候,能将他们给捎带上,免得反过来变成了汉人的食物。

“……可你们忘了吗,天幕在一开始就说了,魏王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里。”

“是,是啊。”

在天幕的那段历史上,拓跋圭死于拓跋绍与贺夫人的合谋之下,最后接替他位置的,是他的长子拓跋嗣。

但自拓跋嗣被从禁足中重新释放出来到现在,众人虽然见他举止沉稳,并未因此前的种种惊变而慌乱,却从未见到,他有什么真正的过人之处。

面对南方的那位永安大帝,就不太够看了。

那他们的前路,又在何处呢?

在他们的满腹忧虑之中,天幕的声音仍在继续。

【除了原本就位于内核诸州的晋朝子民,第一批被永安列入自己“版图”中的人,毫无疑问,就是南方的俚僚部落民众。】

【永安陛下要发展从南方港口出发的航海业,就必须和这一批人打交道。而这些对别人来说叫做“不开化的南蛮”,对她来说,却是她融合少数民族计划的第一个试验品。】

【什么叫俚僚?它是多个少数民族的合称,比如说百越,比如说濮族,比如说僮族等等,总之我们可以将他们统称为俚僚。他们之间不仅因为地域特征,可能隔着一个山头,就会有着不同的方言和风俗,还极其崇尚武力,各个地区都会选拔出自己的部落领袖,号为俚帅。】

“要这麽说的话,北方其实也有点像……”

天幕之下,有人喃喃出声,又忽然被身旁的人捂住了嘴,唯恐这话被什么不该听到的人听入了耳中。

“你瞎说什么呢?”

“我也没瞎说。”被拦住的人刚从前线撤回平城不久,被拓跋圭特许回到家中稍事休整。或许是因前线所见所闻,比起其他人也要敢想得多。

他嘟嘟囔囔:“我哪有说错了,我们虽然部落之间往来方便,但也风俗各异。南方有俚帅,我们就有自己的大王。也……”

也和真正的中原文化内核地带,有着一道深深的隔阂。

只是不知道那位永安陛下的“融合少数民族计划”,到底代表着什么。

他没敢再继续说下去,却将后面的话听得更仔细了起来。

天幕的声音,像是无形之中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

【俚帅率众所驻扎的地方,往往是汉人远少于俚人的,这就很难让正规的法令渗透进去,让他们比起接受朝廷的统治,会更希望自治。】

【南方山岭瘴气横行,恰恰给了他们这个条件。】

【但永安要确保自己的海航贸易成为长远生意,种种收获都能尽数抵达她的手中,一定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

【幸好,她所面对的情况要比她的前辈舒服得多。】

【汉末,交州的士燮家族割据一方,东吴的孙权为了确保自己在交州的掌控权,派出了步骘前去交州,瓦解士家的势力,也确实将交州等地陆续真正纳入了东吴领土。这是未来的“南三州”经历的第一次归化。】

【随后到了西晋东晋时期,因为中原频频遭遇战祸的缘故,有相当多的人口向南迁移。不是所有人都能如王谢高门一般成功在建康站稳脚跟,也不是所有人都想住在南方士族势力最大的吴越之地,这一部分人干脆选择向更南方的地方迁移。他们有着相对保守的性格,很少会与广州交州当地人起冲突,但毫无疑问,他们已将中原文化,带到了这片土地上。】

【这是俚人部落经历的第二次潜移默化的归化。】

【慧果法师在第一次抵达番禺城港口的时候,就让人给永安陛下送了一封信,她说这里的人很特别,她看到了山火沸腾,踏月扬歌的热情,也看到了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残忍,还看到了尔虞我诈,割据一方的豪杰人物,好像要让他们走出来很难,又好像很简单。】

【永安在这封回信中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慧果按照计划起航,反正她这一趟来回需要花费不短的时间,在此期间,南三州这边的情况她会处理的。】

【慧果出海了,但永安这边的任务才真正开始。】

【当然,她没有即刻展开对南三州的整顿行动,因为她要做的事情已经很多了,如果在这个时候一味地将人力物力都投入到这当中,反而会让自己的敌方寻到可乘之机。所以在展开行动之前,她需要再做一件事,那就是让她的敌人再忙碌一些。】

【这一年,北方风起云涌。】

【……】

【凉国因吕光病死,国力大减,而被秦国所灭,但他们的旧部仍在。仇池国的开国君主杨定早已身死,接任的杨盛却不是个等闲之才。】

【于是,向永安投诚的前秦公主苻晏领命,带着一份册封杨盛为“车骑大将军”“武都王”的诏书,联手杨盛与吕氏残部,大肆骚扰秦国后方。】

【而拓跋圭这边,则有一个好消息,两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后燕皇帝慕容盛在讨伐平叛的时候被叛军意外杀死,皇位竟然没传到他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原定太子慕容定的手中,而是被他的母亲授意群臣,传到了他的异母弟弟慕容熙的手里。年仅十六岁的慕容熙空有一副好皮囊,实则行事残暴,徒耗国力,大兴土木,绝非帝王之才,后燕覆灭指日可待。】

【但一个坏消息是,南燕国主慕容德大加招募齐鲁之地的儒生,进而安定民心、招募士卒,已让拓跋圭颇觉棘手。】

【而另一个坏消息则是,柔然的一位杰出领袖社仑在这一年攻破敕勒部,统一了漠北草原,正式创建柔然汗国,让他必须腾出足够的精力来解决这个麻烦,防止社仑成为第二个拓跋圭,给他的后方带来威胁。】

【永安放心了,起码在两年内,魏国和秦国都没有向她开战的机会。】

【甚至说不定,这两人还在庆幸,幸好东晋出现了革命军发起叛乱的事情,杀了这麽多中流砥柱,让可怜的太后必须将全部精力放在内部的治理上,同样也没有这个条件北伐进取。】

【嗯,太可怜了。】

拓跋圭:“……”

姚兴:“……”

要不是天幕已提前告知,永安这人是能对己方士族大开杀戒的性格,他们恐怕真的会这样以为,就这样白白地给了对方以归化南三州的机会。

他们现在已来不及为这种事情感到可惜,但完全可以想到,在那另一条发展脉络之下,当南方真正的情况传到他们耳中,他们会做何想法!

恐怕,不会比他们兵败洛阳好受到哪里去……

【然而事实上,永安的脚步走得很稳。】

【新选拔出的一批官员向南三州而来,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

【一部分人,需要深入到俚僚部落的深处,通过“开山洞”“开生獠”的方式,将俚人的人口统计到位,也就是在南三州开展编户齐 民。】

【一部分人需要认真考察三州州县,提出一些重新划分州郡的建议,用这种方式来切割之前的南蛮势力,给朝廷官员让路。】

【一部分带着一批招募入伍的劳工,前来修建一条翻越大庾岭,连接广州和扬州的道路。与此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俚僚部落的势力愿意接受粮食为筹码的雇佣,加入到修建道路的队伍中。而这些修路的俚人为了和汉人交流,慢慢地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汉人用语。】

【当然,还有正规负责教育的官员,一边负责传授扬州荆州等地已经发展起来的新型耕作,一边负责推广汉人文化……】

【这四路队伍,对于官员的水平要求其实是很高的。】

【他们或许不需要像前线的将领一样能够准确判断局势,在南北对决的大混战中能够调御数万兵马,但一定要有足够的胆魄,不会在俚帅面前退避。】

【他们不一定要是学识最为出众的一批,但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教育百姓,还要有这个信心能把他们教育成为自己人。】

【他们不需要做到税法精通,还能触类旁通,只需要做到将朝廷拨过来的款项全部用在南三州的建设之中。】

【这样说来,这一批人好像既好选,又不好选,在这个需要争分夺秒的时候,按照古代消息传播的速度,也没有这个时间让永安重新举办一次考试。但这批官员上岗得非常快!为什么?】

【因为永安陛下又一次变废为宝了。】

这四个字一出,原本表情还挺惬意的桓玄顿时脸色一变,一种近乎直觉的危机感涌上了心头。

他先前还在和边上的人探讨北方几家的八卦,现在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到了台下,躲到了高台后方。

王神爱眼见这样的一幕,不由眼尾抽动了一下,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笑。

事实证明,桓玄的这个做法是对的。

因为天幕的下一句便是——

【还记得我们的二号垃圾桶吗?】

【之前我们说过,二号垃圾桶里的都是一些什么“人才”。】

【一些相对来说行事激进的人,辅佐桓玄完成从楚王到楚帝的关键一步。一些背后关系网罗庞大的人,帮他进一步拉拢更多的人才。一些能文能武言之有物的人才,取代掉一些会限制住他扩展兵权的人。】

【让我们概括一下吧,总结起来就是——】

【激进的文官,口才不错的社交达人,有点统兵能力的普通将领,齐活了!】

【永安毫不犹豫,直接把人打包,全部空投到了南三州。】

【好!谢谢桓玄的精挑细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