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第十二期视频

七月,在翰林院实习了三个月的,出身南京,浙江,江西三地的进士,统一授六品试讲,前往西域,蒙北,东宁任教。

八月,北蒙的其他两个部落,看着归附中原的兀良哈,如今的蒙北,又是被中原给粮给衣,又是废除奴隶制度,教他们耕作与先进技术,如今,竟真的派遣官员来教学了……

部落首领知道,他们支撑不了多久了。

西域的归附,百姓的待遇,本就已经让奴隶们有所躁动,如今再来一个蒙北……

“还有互市,过得下去!”

“只要过得下去,他们不敢造反!”

可人呐,最怕的就是对比。

哪怕是奴隶,只要还是人,驯服得再深,也不是机器。

几年的对比,奴隶也有冷暖,也有情绪。

弘德元年冬,北蒙奴隶在某壮士的振臂一呼中,奋起反抗,打倒了邪恶的部落首领与贵族,他们摆脱了奴隶的身份,他们得到了大梁的户籍,他们,真正成了一个人。

弘德二年初,蒙古部落民心归附,中洲的基本盘,就此一统。

慎侯与诚侯无须多言,都在酒里,他们可太有大智慧了。

当然,诚侯机智的没有点出慎侯是被俘虏的,纯粹靠有个好女儿。

弘德二年春,万物竞发,一片生机盎然,沉寂许多的天幕,终于再次发生了声响。

“天幕?”

“还以为陛下登基后,天幕就完成预言不出来了呢。”

“也不知道这次,天幕会说什么。”

“之前有次说天花,一直没说,会是这次吗?”

大梁原本的百姓知晓这一点,东宁与蒙古的百姓却还不知这一点。

东宁省的百姓一个个只是单纯的兴奋,“这天幕再不出现,我还以为之前是自己作的梦的。”

但蒙古的百姓就不一样了。

他们比第一次见到天幕的东宁省百姓更为虔诚与惶恐。

“是神明!”

“是长生天!”

“是老天引导——”

“神啊,请您降下指引,信徒什么都愿意奉上——”

而当地的官员和将领就很头疼了。

“当初西域那边的百姓,就被训导得十分疯狂,又怕又疯狂,如今蒙古不会也这样吧?”

“不是已经提前给他们提示了吗?怎么还有当成天罚的?”

“别自杀啊啊啊啊!”

“住手!住手啊!”

“天幕……哎呀,该怎么说!”

“这是天赐福源!只要安静倾听,有缘者,自然能听见上天降下神谕!不可对神明无礼!让神明见到血污!”

随着这一声扩散开来,不少激动的蒙古百姓逐渐安静了下来,虔诚地望着天幕,渴盼着自己会是那个有缘人。

也是在百姓安静下来后不久,天幕连接完毕。

【好久不见啊宝子们,阿婆主捡垃圾回来了,嘿嘿。】

蒙古百姓齐齐呆滞:啊?

神明……也要捡垃圾吗?这么……跌份吗?

京城:

诚侯同样发出一声干瘪的“啊”:他汉语……退步了吗?

“是通假字?还是多意词?”

大梁上下,无论是君主朝臣还是百姓,不知道为什么,总有种丢了脸的感觉。

“诸君,这只是一个夸张的形容。”

同乡,能不能有点形象包袱!你丢的是你的脸吗?你丢的是我的脸啊!

你这期最好真的说点有用的!

【这期,我们来讲讲,弘德朝在医学方面的进步。】

医学方面!!!

“天花?!”

“我记得之前,天幕透露天花是在医学一期中讲的吧?”

“对,对对对!”

终于,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只要天幕透露方向,他们就能大胆的去尝试了。

在天花上,他们更相信天幕,而不敢让陛下贸然猜测,因为赌不起。

【医生,在今天,是救死扶伤的自带光环的神圣职业,但是在古代,医生的地位却较为低下,大概在什么地位呢?巫医乐师百工,是能拿来一起比较的,可想而知了。】

天幕下,不少大夫默默叹气,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雨过天晴的欣喜,他们知道,他们的转折,已经到来了。

民间的百姓就不理解了:

“医生,是大夫吧?怎么还有人能看不起大夫的?”

大夫可是能救命的,看不起大夫算怎么回事儿?

太医院的太医们差点喜极而泣,可不是嘛,能考进太医院的太医,医术能差到哪儿去?读的书能少到哪儿去?

但是看看太医院的官制等级就清醒了,太医院院使才正五品,只一个人;院判正六品,两人;御医有十个名额,正八品,其他的,不入品。

也就是说,太医的官途最高,也就是正五品了,要知道这可是京城的官职!

【鹤仙先是对太医院的招考进行了改革。】

百官竟无一人表示惊奇。

“陛下能改革科举,不改太医院才不正常。”

他们算是看明白了,陛下就是哪哪儿都看不太顺眼的样子。

总想到处都戳一下。

【太医院原有的选拔途径,分为征召,举荐,和最大众的考试制度。】

【所谓征召,便是下面的地方官员有直接推举名医的资格,这些名医没太大问题,就能直接入宫。】

【举荐和这个类似,但是只是民间的医师可以获得举荐资格而已。

鹤仙在此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修改,保留举荐名额,但无论谁推荐的,一应还是要经过考试才能进入太医院。这就涉及到了考试制度的改良。】

各地的医师都紧张了起来,但他们心里清楚,肯定更严格了,只有更严格的要求,才能筛选更顶尖的人才。

【鹤仙没有一来就进行大改,而是在民间增印了一些医学著作,让民间的医师有足够的时间去购买,学习,并且教导弟子。】

“大善!”

“陛下大德,陛下仁慈啊!”

“功德,大大的功德!”

如此,民间能多一些医术更加完善的医师,哪怕不能考入太医院,对于民间而言,也能救治更多的病人,这不是功德是什么?

【原本的考核制度是每年四季考试,这很正常,中医本就讲究时令,人与自然相和。

后续的诊断,论方等实际运用的考核,鹤仙同样予以保留。

而后是三年大考决定留用,这也理解,理论实践结合,长期实习观察,鹤仙也是留用了的。】

【但在考核教材上,就有不同了。原有的教材主要以《素问》《难经》等为主。

鹤仙重新制定考核书目:《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千金翼方》,这些,均要熟记并予以运用。】

天下的大部分医师不仅没有感到压力,反而激动了起来。

“师父,难经很难吗?”

“蠢蛋!《难经》又称为《黄帝八十一难经》,是对《内经》的补充与发展,据说张公的平脉辨证,都少不了难经奠定基础,不读内经与难经,只能算是庸医!”

“但是别看说是这样说,可医学传家,这些典籍,终究算不得寻常,如今,这些全是经典,陛下却将其放出……这等机会,哪一个医者能拒绝?”

【然后,熟悉的画风又来了,没错,医家也多了圣人了。】

丁俊默默叹气,他的两个小伙伴,一个兵家一个儒家,全都有圣人,法家也有圣人,现在医家也要有圣人了,他还是平平无奇的世家,哎,祖宗不顶用啊……

“医家有圣人,此为应当。”

面对医家出了圣人,百家弟子表现得十分淡定,半点没有其他学说出圣人时候的酸涩。

医者济世救民,应当的。

“应当是张仲景,张公吧?”

“应该是,考核书目中,张公的著作就占了两本。”

【在启朝,张仲景在医学界的名声就已经很高了,伴随着印刷术的推广,《伤寒论》的校订发行,张公就隐隐有医中亚圣的倾向。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经辨证,更是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框架,首创的260余首经方,更被誉为“医方之祖”。

至弘德朝,在法家和兵家都多了圣人之后,鹤仙熟练的,将张仲景,也给官方定调为了医圣。】

经业书院的医学院中,老先生们喜极而泣,“快快快!快打申请,我们医学院也该有个圣人雕像和祭祀的地方!”

多个圣人,底气总是不一样的。

“乖乖嘞,这现在多少个圣人了?”

“儒家有两位,法家一位,兵家一位,现在医家也多了一位。”

蒙古的百姓你看我,我看你,一起嘀咕了起来:

“圣人,是神人吗?”

“圣人据说是最厉害的。”

“最厉害的巫医吗?”

“肯定的,中原果真不同凡响,圣人的本领也能传授给普通巫医。”

“我们现在也是汉人了吧?是不是也能学?朝廷分派来的医师就很厉害。”

“不知道啊。”

“你汉语过关了吗?”

“天幕果真神奇,听天幕我汉语肯定满分。”

【这是针对考核的改革,进入顶尖医学机构太医院后,真正的变化,来了。】

太医院的太医们听得最为专注,他们一开始以为最主要的只有天花呢,但现看来,哪儿哪儿都很重要,都不能开小差。

“自从医学院那群人率先研究出酒精大蒜素后,陛下越发重视医学院了。”

“是啊,所以,这也是我们的机会。”

他们必须做出改变了。

就让他们看看,天幕中,太医院是怎么变化的吧,抄一抄,不要紧,陛下肯定不会阻止他们奋进的。

不过,所有人心知肚明,他们之后,会越来越忙了。

这已经是整个朝堂经过数年验证过的了。

【太医院里的太医,无一不是国家的尖端医学人才,但他们是专为君主,为皇家人服务的,连公卿们,能请太医,也得看面子。】

医学院的老先生们冷哼的冷哼,甩手的甩手,“医术都废了。”

“小陈虽然才四十多,可老头子我敢断言,小陈的医术比太医院九成的太医都高!”

陈奇不善言辞,内敛不语,老先生们就没什么顾忌了,想到什么说什么,“这太医院还看脸,这是选医师还是选妃呢?”

“不过看脸也好,小陈的医术在宫里才是浪费了。”

“不错,是这个道理!”

中医十分看天分和悟性,很多名医都是半路突然感兴趣出家的,但他们偏偏功成名就了,可同时,中医也看阅历,看年龄,年龄越大,积累的经验越多。

所以,陈奇面对老前辈们,哪怕自己也四十多了,也只能当个小辈。

但不得不说,这些日子,跟着这些老前辈们,他的医术,的确增进了许多。

【鹤仙改制时就曾发出疑问:读书还讲究一个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呢,结果医学这种十分需要临床经验的学科,太医一个个在太医院里只等着给贵人看病,这医术别说进步了,还能保持原有的水平吗?】

医学院的老先生们不加掩饰笑了出来。

太医院的太医们低声叹气,有些烦闷没有清闲日子了,有些则纯粹跟着天幕思路走:他们不也没办法嘛。不是每个太医,都没有梦想的。

【于是鹤仙表示:改!大改!】

【太医院自然还在,但是太医院不单只对皇宫贵人负责,皇宫里的宫人觉得身体不适,也可以去太医院看病就诊,太医院不得拒诊,收取的费用为太医院收益,而非个人收益,收费标准根据每年民间的就诊价格,进行上下调整。】

“陛下……”

“陛下从小就对我们宫人和善,这是陛下能做出来的善举……”

“满宫里,也就陛下把我们这群没根儿的当人看了……”

【在朝的官员,同样能在太医院进行就诊,不仅如此,每月,太医院有品级的太医,都有一天的义诊日,随机抽取一个医馆临时坐诊,给京中百姓就诊。

且无论是给贵人,宫人,官人,还是百姓的就诊记录,都需要留档。】

“我的娘嘞,这是让太医给我们小老百姓看病?”

“这岂止是看病呐,还有就诊留档,太医根本不敢糊弄好吧。”

“而且这义诊,也不会给普通医馆医师们造成压力。”

“圣君果然是圣君!”

百姓们再次高呼了起来,京城外的百姓就酸了:

“这京城就是好,病了运气好还能碰到太医。”

百官对此也有感动,但是并不太多,百姓看病贵,看病难,但是对于官员而言,就算请不了太医,请个好医师还是能够的。

但陛下此举,也确确实实是为官员谋了福利,陛下虽然精力充沛了些,但也不是不为官员着想的,之前不还让太医院,给他们特意研发了护养头发的沐膏吗?多贴心呐……

【当然,太医院进行了扩编,压力也更大了。】

官员们感动的心瞬间一个刹车停下,他们之所以需要护养头发的沐膏,罪魁祸首,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