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教你写小说有一说一,这武侠小说……

有一说一,这武侠小说,看起来比较平淡,相比动辄上百万的大长篇武侠小说,世界小,冲突也不多。

但是,这小说,李稻花也不是要发表的,之后还要改成剧本,最重要的就是拍摄。

作为武侠剧,李稻花要找真正能拍出来武侠打戏的人来拍来演。

好在这时候的演员都比较敬业,尤其是演武侠剧的,大多手上都是有两下子的。

“武侠剧?这我们强项啊!拍出来正好接档杨玉环,包括我们这边的演员,很多都演过武侠剧。”

张鑫炎觉得,李稻花转行做古装剧也挺好的,反正上一部杨玉环,他们也算是花小钱办大事。

在内陆拍摄杨玉环,花的钱没多少不说,出来的电视剧质感简直不要太好,比起他们之前拍摄的假山假水,还是真的更吸引人。

一拍即合,一堆人又在港岛丢下个去内陆拍摄的消息,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因为这部剧对演员的要求比较高,李稻花没有选择全用内陆演员,谁合适就谁上,反正要全员能打。

“小孩子也要会打啊?”

“当然了,松青和封剑见面的时候,两人一个七岁,一个六岁,按照练武标准,封剑应该是从小就开始习武的。

两人见面时,小封剑至少要会一些招式,小松青的条件可以稍微放松一些。”

“哎呦,这个可不太好找。”本来小孩子练武的就比较少。

在这些小孩子中间还要挑选出来合适的大小,人还要机灵的,那限制就更大。

当然他们也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找,武术队就有不少年纪小的,他们也知道这样的小孩去哪里找。

半个月后,在其他演员都已经准备好的情况下,小松青和小封剑才到位。

这部剧,他们在拍摄的时候就跟内陆的电影厂报备过,电影厂也加入进来,这样拍摄完成,直接就可以在内陆播出。

李稻花投资,租用的设备都是最好的。

“这样拍出来的效果更好,拍出来我也是要看的,我不想看粗制滥造的电视剧。”

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她看的简直不要太多,现在她是投资方,她说了算,有钱,任性。

李稻花财大气粗的让张鑫炎都觉得不可思议,通常情况下,控制成本,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而且也不确定,拍出来的电视剧是否能火,一旦不火,就要保证尽量不赔本。

“该省省,该花花啊。”器材贵是没错,可是在内陆实景拍摄,可比在港岛租地方,还有搭场景便宜多了。

剧本里,他们是从边境小镇逃到一个小山村的,边境小镇李稻花选择的场景是边疆,一望无际的草原。

在晴朗的时候,天空湛蓝,小松青赶着并不洁白的羊群在青草地上一步一停,无风自动的小花,很快被溅上血。

“转场要自然,整体要真实。”

为了真实,羊群都是借的当地牧民的,正常情况下,自己家养的羊,大多数时候都是脏兮兮的,哪有时间清洗羊。

小松青的脸上本来就因为没好好养护,自带两坨高原红,也不用他们特地去化妆或者是要求演员扮成这样。

武侠剧,人均都会骑马,不会骑马的那是路人。

李稻花也趁着剧组人员学骑马的功夫,跟着学了几下,至少能上马走两步。

小山村是在滇省,没敢去太山里的地方,那也够他们拍摄的。

拍摄第一天,就听到不知道哪传来的唱山歌的声音,声音在山林中,更显幽深。

“我们加一条这个画面!”张鑫炎兴奋地对李稻花说。

伴随着山歌,摄像机环视整个山谷,凸显出这个小山村的与世隔绝。

陪他们过来的是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们这里,别的没有,这样的景色那是数不胜数,你们尽管拍,好让全国人民都看看我们这里的景色。”

说完,就对着李稻花说:“稻花老师啊,我们都特别喜欢你嘞,哎呀,你那本风雨飘摇中简直写的太好啦!

啥时候拍成电视剧的话,一定要来我们这里拍,我们肯定鼎力支持,到时候天天守在家里看!”

滇省苦啊,边境不算,山地还多,等到二十一世纪,全国交通发达之后,靠着旅游业,滇省才算是发展起来。

中午吃饭,他们吃的都是当地的美食。

“这个菌子,香的很!尝尝尝尝,我们这边就爱吃这个,不管是新鲜的,还是晒干的,都好吃。”

张鑫炎他们也对这顿饭赞不绝口。

他们在港岛吃过的东西多了,各种花里胡哨的,有钱都喜欢吃一些与众不同的,对于食材的要求也十分高。

滇省这边的食材,就是他们追求的,这种大山深处,远离人烟污染,吸收天地精华长出来的食材,是最顶级的。

“这一桌子饭菜,放在港岛的高档餐厅,那不得上千一桌。”

作陪的工作人员愣住,上千一桌的饭菜,他们想都不敢想。

以目前的工资水平,上千一桌,一个工人几年工资搭进去了。

“真这么多钱啊?”

张鑫炎边吃边说:“那肯定的,那些有钱人,就喜欢吃这种野生的,不过人家喜欢吃新鲜的。”

听到新鲜的,工作人员叹口气,他们这边目前主要售卖的是干货,山民们每年到山上,采集各种各样的山货,晒干,再一层一层收购,最后统一运输到全国各地。

晒干之后的山货重量轻,价格又不高,山民们每年忙活很久,也挣不到多少钱。

“等下,我知道。”

运输这种事情,他们远方物流就可以做啊。

远方物流直接从滇省这边收购当天采摘的新鲜山货,然后全程冷链运输送到港岛。

只是有没有利润可图,还得让公司的人算清楚。

滇省山里不好打电话,李稻花就花一天时间出山去打电话,让欧阳远去考察一下市场情况。

很多山货在滇省根本就卖不上价格,山上都有,自己去挖就行,花钱买,那不就成了傻瓜。

在李稻花他们还没拍摄完的时候,远方物流就开始在滇省收购新鲜山货,当天收,当天发货,全程冷藏车。

越大的物流公司,做起这个,才能越便宜,把路上的运费压缩到极致,剩下的就是挣的。

《青山于松》拍摄到后期,他们经

常能见到上山采山货的村民。

很多不小心入镜的村民,他们在征得同意之后,直接采用镜头,这些山民穿的还都是自己制作的民族服饰,出现在武侠剧里也不会很突兀。

山上有采山货的村民才更合理啊,一个山上空空荡荡的,那得是多深山老林啊,就算是女主隐居的小村子,村民们也都是人。

拍摄的村子是原有的村落,村民们直接转行做群演,都穿上自己压箱底的民族服饰。

小松青一行人抵达这里的时候,显得格格不入,这才有与世隔绝的味道。

就在拍摄中,李稻花一年的禁止时间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

又有不少头铁的学校想邀请李稻花搞交流会,滇省的大学最积极。

好不容易李稻花来了滇省,当然要给自家孩子找找机会。

就是在这个人员选择方面,要谨慎,像董郁这样的人,千万别找。

“那还怎么交流,都找喜欢她的,吹捧她的,不就成了李稻花的一言堂。”

“你这人?你是不是不喜欢稻花老师?不找董郁这样的人,到你嘴里就成了只找吹捧稻花老师的了?董郁还成正义使者了?

他就是个纯败类,你看其他批评稻花老师的人,稻花老师说什么了吗?批评,也要有理有据,不能胡搅蛮缠吧。”

他们这里本来也比较偏僻,很多消息都有滞后性,这就导致,就没多少批评李稻花的。

再加上李稻花之前写的小说为滇省发声,要有人蹭热度故意贬低李稻花,滇省人民第一个不同意。

交流会开始之前还有个小节目,滇省特有的唱跳。

他们觉得,李稻花既然写了,肯定是熟悉他们唱跳的,那当然要邀请进来喽。

滇省交流会上,大家的讨论重点也是《风雨飘摇中》,这就能看出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爱好也不一样。

“滇省是有自己特色的,这种特色,写出来,就是吸引人的点,我对滇省的了解也只是在表面,在座的很多同学,从小在滇省长大,肯定也更了解滇省,可以围绕自己的生活去深入发掘。”

后来的很多地方特色电视剧收视率都不错。

这时候有个男生举手:“老师,我之前写过一个我表哥被骗到金三角,最后靠着装傻子才跑出来的故事。

这应该属于您说的特色故事吧?可是这个故事最后被退回来了。”

“你的稿子带了吗?”

“带了带了。”

男生从包里掏出来一个本子,翻开递给李稻花。

文稿不长,只有几千字,一目十行的情况下,很快就能看完。

“故事本身很有特色,但是你写的没有特色,就像个普普通通的传闻,我过年在村口情报处听到的故事都比你写的跌宕起伏。”

真不开玩笑,情报处吊人胃口是有一手的,开头,你知不知道?引起人的好奇心。

接下来说的时候,也不是一口气说完,而是说几句,让你有个反应时间,相当于小说的断章留钩子,注意这个钩子一定要有。

剧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这些情报员,那也是身经百战,但凡能力差点,那都在村口组织不起来人。

李稻花说的这句话,侮辱性有些过强,这好歹是大学交流会,她说人家不去村口大字不识一个的大爷大妈,男生当然不服气。

“这个故事你完全可以当做一个中篇甚至是长篇小说来写,就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更有代入感。

写之前去拜访一下你表哥,问他是怎么跟骗子认识的,骗子的话术,怎么去的,去了之后装傻的心路历程,逃跑具体时间具体地点,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地点……”

李稻花巴拉巴拉说一大堆,就这一大堆,男生问完,基本上就有个几万字,再稍微填充,十几万字不成问题。

男生旁边的老师催促他赶快记下来,这简直就是手把手教你写小说。

聪明的学生已经在记录了,举一反三,这种方式,不仅仅是男生表哥的故事可以这么写,任何一个他们听说的故事都可以带入进来。

滇省各种奇奇怪怪的故事简直不要太多,他们的素材完全用不完呢。

单个故事写,两个故事随机组合写,多个故事随机组合……

大师,我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