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舞狮出现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蒙了,这离过年还有几天呢。
而且,这阵仗还不小,挺多地方的舞龙舞狮都比不过这场。
事后也让当天没到场的报刊悔恨不已,到场的报刊,光靠着这张照片都能提高报纸销售量。
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的爱好,一直都没变,这种喜剧,总是能让大家津津乐道。
“要不怎么说稻花老师会写小说呢,看看人家这个脑子,咱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有读者拿着报纸感慨,还有些跃跃欲试,脑海里盘算着自己有没有要枪毙的仇人,自己也去弄这么一下。
思来想去,好像没有,不自觉的就有些遗憾。
李丰获他们回到家,就听说了这件事,李丰获把丁丽她们安排在他又买的一套房子里。
这套房子本来就是买来当婚房的,这还是李稻花跟他说的。
他结婚,李麦花还要上学,还要在家里住很长时间的,不如他们分开住,没那么多烦心事,只要住的不算远,有什么事情也能互相照应。
李丰获觉得李稻花说的对,他们车队就有不少一家几口人住在一起,天天就没个安生。
关键是,他们挣到钱要搬出来住,家里老人还不愿意,说什么不能分家,分家不孝顺……
后来干脆就住在公司的宿舍不回家,说起来也算是没分家。
公司宿舍的小家庭越来越多,这也是为什么公司要办幼儿园。
李丰获安置好他们,就来找李稻花。
李稻花正在吃猪蹄呢,在滇省那段时间吃的可清淡了,外面的食材不好运进去,老乡家里的还得养着到过年呢。
他们也加价买过些,可那地方本来有条件养猪养鸡的人家就不多,剧组这么多人,一头猪分下来,根本就没多少。
鸡,尤其是母鸡,老乡们是怎么也不愿意卖掉杀来吃的,母鸡可以一直下蛋,比直接卖掉要挣钱的多。
李稻花吃猪蹄,欧阳远在旁边拆信,大致看一下,如果是写信举报自己当地学校没有图书角的,欧阳远会拿给李稻花看。
这些举报信也会被收集起来,调查组现在都要杀疯啦,正愁没举报材料呢。
在别的地方举报材料可能会被拦截,给李稻花的信这个途径,暂时还没被发现。
李稻花说的没错,确实有不少学校到现在还没有图书角,这中间有很多问题,也不是只有贪污腐败这一个问题。
像红星小学那样的,在建校初期就不正规,导致上级单位没有统计到位,没有发放图书的情况也有。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因为国家财政有限,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都是村集体的民办学校,由村集体出资。
学校里的老师通常也是由村里,或者是附近村里上过学,有一定学历的人担任。
但是学历往往不太高,高中毕业,甚至是初中毕业,就当小学老师是很常见的事情。
这样的学校,很容易成为漏网之鱼,哪怕是这次很多报纸都转载了李稻花的文章,许多地区的教育届也开展自查自纠,这样的漏网之鱼也一样会存在。
比如他们之前在的滇省,那里是比豫省山区更偏僻的存在。
好在,这些举报信大多都是举报自己知道的学校没有图书角的,而不是举报性侵。
李稻花不知道的是,她这里的举报信都是举报图书角,不是不存在性侵,而是大家认为,图书角这个事归李稻花管,别的她也管不了。
再怎么说,李稻花也只是个作者,虽然加入了作协,那也是个自由人,不是教育界人士,更不是政界人士。
她可以为这些人发声,却做不到直接管理。
而且,性侵这样的事情,加害者不会自己举报自己,越是偏僻的地方,受害者也不敢站出来举报加害者。
哪怕是大学,在丁丽站出来发疯之前,其他几个受害者也是选择忍气吞声。
学校里,加害者通常都是上位者,当二者身份合一的时候,受害者甚至连声音都很难发出,即使突破自我,发出声音,也很容易被倒打一耙。
这样的情况对受害者会形成二次打击,加剧痛苦。
当李稻花在报纸上看到说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学,有校长把学校里的女学生当做禁脔,用以迎来送往的时候,大过年的,饭都吃不下去。
丁丽也没想到,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遇到,甚至她是幸运的,她遇到的时候,已经成年,知道反击,也能反击。
初中,甚至是小学的孩子们,她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遭遇了什么。
改革开放,整体看起来欣欣向荣,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未来,向着李稻花知道的美好生活发展。
可是背地里藏污纳垢的地方永远不少。
在李稻花穿越前,还有各种媒体渠道可以发声,这个年代,连发声的地方都没有。
“我想,我应该告诉她们,这不是她们的错,是那些人的错。”
“你已经做的很好了,这也不是你的错。”欧阳远捧住李稻花的脸,帮她擦掉眼泪。
“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我认识的稻花,一直都很厉害。”
欧阳远想到,他下乡,第一次见到李稻花的时候,她在田里疯跑,大黄狗在她前面被追着跑,听人说,她想拔狗毛做毛笔。
那时候,他觉得这就是个乡下野丫头。
后来为了回北平,他跟李稻花成亲,那时候他想的是,跟谁结婚都一样,一辈子就那么过了。
等回到北平,李稻花趴在桌子上,搓搓手写稿子的时候,他觉得,他大抵是亏欠她的,把她带到这样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一直到现在,欧阳远发现,她好像在什么地方都能活下去,像她的名字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
年后,《青山于松》正式在电视上播出,李稻花却带着剧本,找到电影制片厂,希望跟他们合作,拍摄一部电影。
如果他们不采纳她的剧本,那她准备自己租设备,租人,自己拍摄电影,自己拷贝,自己出资找人到处播放。
“这部电影,需要多少钱,我出资,我只有一点要求,拍摄之后,免费播放,无论多偏僻的地方,都要让他们看到这部电影。”
电影制片厂也蒙了,像这样的要求,他们是第一次听到。
私人拍摄电影,还找他们拍摄,这就已经没遇到过了,还不求财。
当然他们知道,稻花同志有钱,钱可能多的都数不清,但是这种花钱方法,他们真的不理解。
正常情况下,他们制片厂也会接受投稿,甚至会上门希望改编作者的作品,如果剧本够好,被他们采纳,他们还要反过来给版权费的。
要知道,制片厂每年也是有指标的,要拍摄多少电影,还不能随便拍摄,审核不通过,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李稻花也算是大作家了,她的作品多少人都盯着呢,不少制片厂都想把她之前的作品都拍出来。
可惜,李稻花不愿意都放出来,他们也去交涉过,也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稻花同志觉得,有些作品,拍出来并不一定会成功,至少在当下是不容易成功的。
这点,《一方屋檐》最有发言权,播出之后一直是毁誉参半,被引进到港岛那边更是被批评不知所云。
被港岛称为是李稻花最失败的作品之一。
同样,李稻花在港岛主持拍摄,并且大获成功的《天台之上》在内陆也没什么水花,也就小年轻追求港岛时尚的时候看过,内容也是看不懂的。
这些,李稻花很早就提醒过大家,可惜那时候,大家都沉浸在李稻花小说的光环中,认为李稻花只懂得写小说,对影视作品不了解。
事实证明,她对这方面也挺了解。
现在李稻花都要破釜沉舟,自己出资拍摄电影了,可见这剧本拍出来大概是不怎么样,赔钱的。
“咱们先看看剧本吧……”他倒是要看看,这剧本能烂成什么样。
抱着忐忑的心情开始看,越看,他越是觉得心往下沉,手甚至开始颤抖。
还没看完,他不得不把剧本合上,在他看来,剧本不止没有问题,还是难得的好剧本。
可就是太好了,好到让他不敢看。
报纸上报道这件事的时候,他只是气愤,只是觉得这些人渣都该死。
看完剧本,他觉得这些人渣死了都便宜他们。
剧本封皮上《他在阳光里》的名字,更像是嘲讽。
缓了一下,他才继续把剧本看完,看完剧本,也明白,为什么李稻花的要求是免费播放,而且是不管多偏僻的地方都要免费播放。
因为这些偏僻的地方更需要普及这些知识。
不止是“她们”,还有“他们”,在这样的性侵事件中,就连报纸,更多的也是写被侵犯的女孩子,或许是男孩子不符合人伦。
“您放心!这部剧,我们制片厂买了!我去申请,您的要求我也尽量申请。”
“没事,我知道,国家这时候用钱的地方不少,我个人愿意出资。”
李稻花不是无理取闹的人,但是免费放映,她是做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