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九洲本来工作的好好的,突然被开……

本来工作的好好的,突然被开除,自己在公司也干了一年了,认识有人,柳英就打听是怎么回事。

才知道,给公司老板出点子的人是李稻花,柳美偏偏在公司蛐蛐李稻花,这老板当然不愿意。

不客气的说,李稻花对老板来说,那就是送财童子。

回去路上,柳英一直在埋怨柳美:“我跟你说了吧,在外面管好你的破嘴,等回去,你就去柳法那吧,我现在没工作,养不了你。”

“他凭什么说开除就开除,咱们也是正经进了公司的,总得给个说法。”柳美不服气。

凭什么就因为他说两句话开除他,言论自由不懂吗?

“你长点脑子,这公司是他的,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还以为你是在国内的国家单位,不能随便开除呢!”

柳英真的受够他了,这废物,对他来说完全就是负担。

他甚至不远万里,直接把柳美送去柳法那里,柳法的生活比他要好,因为柳法擅长编制故事,她在一家杂志社工作。

作为一个亚洲人,她要做的就是写一些所谓的自己在国内的猎奇经历,来满足阿美莉卡人的猎奇思想。

这对柳美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两姐弟瞬间一拍即合,还利用柳美的身份大做文章。

等到国内再收到关于柳美消息的时候,就是柳美在国外像疯狗一样,疯狂攻击国内。

原本还在为柳美说话的人,这时候总算是看清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只剩下一部分向往国外的人,更加坚定的拥护柳美。

李稻花对于这样的人,从来都是看笑话的,国外好吗?

当然好,对于有钱人来说,国外比国内好太多了,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根本不在乎什么犯罪,只要有钱,这些都可以无所谓。

在国内他们想做因为法律不能做的事情,在国外都可以正大光明的做。

可是对于没钱,或者本身只是普通家庭的人来说,国外就是地狱,根本不会有人在乎你的死活,甚至还会有人时刻盯着你,企图压榨你的最后一点价值。

毕竟,人力不值钱,可人还是挺值钱的。

李稻花在国内正在申请开办杂志,她开办杂志的目的很简单,开眼看世界。

对国内的老百姓来说,这个年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单一,电视报纸杂志,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很长一段时间里,新闻联播是非常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因为它稳定更新,每天都有新的咨询,并且真的是包含国内外各种信息。

也正因如此,让境外势力有机会渗透到国内,在这些方面对国内造成负面影响,培育出一批坚定的殖人。

这些殖人,如果只是普通人,顶多算是恶心人,可是他们一旦接受教育,走到更高的位置,对国家的危害就非常大。

“毒教材”事件就是这样的殖人文化影响下的经典案例,从文化下手,毒害儿童,影响几代人。

而这只是曝光出来的一部分。

正因这样,她才想创办杂志,跟那些专门鼓吹国外的杂志抢读者。

创办杂志社跟创办公司不一样,远方物流这样的公司,在刚开始,只是个草台班子,不仅人数少,还都没什么经验。

就是靠着一点点摸索,慢慢建立起来完善的制度,慢慢发展成正经的公司。

而且他们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以个体户的经营方式出现的,后来才成立私营公司。

杂志社从创办初期,就要有尽量完善的制度,人员也需要一部分有经验的人,之前要有人来带没有经验的新员工。

不仅是编辑部,还有印刷厂也要联系好,书店、定价、新闻、市场……

总之,初期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而等到步入正轨之后,就能自行运转,李稻花很长时间不需要再考虑太多。

他们杂志社还有个其他杂志社都没有的优点,那就是他们可以和远方物流以最低廉的价格进行合作,把杂志输送到全国各地,实现真正的全国性杂志。

这时候,除了少数的期刊,大部分期刊都属于地区性的,就是因为运输成本高昂,如果本身质量再不具备绝对的优势,就很容易变成赔本赚吆喝。

李稻花在报纸上发广告,就说要成立杂志社,欢迎打电话咨询。

杂志社有独立的公用电话,广告发出去之后,也没有太多人打电话。

这其实很正常,立刻就有很多人打电话才不正常。

首先他们是私营的杂志社,跟公办的比缺少优势,其次,因为是杂志社,对员工的文化要求比较高,至少要是高中大专学历。

这年头的高中学历,比后来的大学学历还要少,再加上很多已经参加工作,符合条件的就更少。

直到后来广告范围扩大,打电话的人才多了些。

因为交通不便,为了不让这些求职者浪费时间,打电话也算是一场线上面试。

会简单询问他们的学历,对一些期刊的见解,是否从事过相关工作,也会介绍他们公司目前的情况。

经过几个月的筛选,最后选出来十个人,这些人大多数是采编部的成员,经营和行政部门就两个人。

李稻花自己就跟杂志社打过很多交道,又从别的杂志社借人,跟她一起带人。

他们杂志社跟其他的很多杂志都不属于竞品,从大范围来说是竞品,但是细分不属于。

他们的杂志就是李稻花说的,开眼看世界,主要就是转载国外的各种新闻,以后还要自己去主动发掘新闻,总结新闻。

为此,李稻花还让伊恩在阿美莉卡帮她找了几个员工,专门翻译新闻,现在只翻译电视新闻,这时候上电视的新闻通常比较大。

在国外找翻译人才比在国内容易的多,国内精通英语的人才个个都是宝贝,很多地方都需要,李稻花在这个节点根本招不到人。

国外不一样,除了润人,还有不少华侨,这些都是天然的翻译人员。

国外翻译好的新闻,传回国内,国内再重新整理编辑,同时输送自己的观点。

在这方面,李稻花对于采编部人员的三观要求,大于学历要求。

她希望,展示真实的国外,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都需要展示。

她也不是那种偏激的人,不会只报道国外的不好,这时候的国外还是有好的地方的。

也有体现优良品质的地方,比如说这时候的消防员还没有彻底摆烂,比如说这时候他们也在禁毒……

杂志社正式组建完成的那天,李稻花请所有人吃了顿饭,第二天,杂志社就要开始运营。

他们杂志社开通了专线,就是为了方便沟通,这条专线的开通也没少花钱。

刚开始的几篇文章是李稻花写的,她不用等翻译人员翻译新闻,她要写的是她的真实经历,还有她在阿美莉卡吃饭的时候,那家唐人街老板的故事。

那家饭店是祖传的,老板今年五十多岁,他是1932年出生的,听他父亲说,他出生没多久,他们全家就到阿美莉卡打工了。

他父亲也是亲戚介绍来的。

“我爸说,刚来的时候,很苦的,经常要跟当地人打架,当地人看不起我们,我们老实做生意,不仅要交保护费,还经常受欺负。”

提起这些事,老板并没有什么愤恨的表情,他有记忆的时候,他家已经站稳脚跟了,唐人街这块地方的人,在某些方面还是很团结的。

老板还提到了抗战期间,他家也捐款了,那时候,国内有人专门到唐人街去演讲,讲国内的情况,捐款的人不少。

虽然大家也都只是在这里讨生活,“但是我爸说,那是我们的根,家里还有不少人呢。”

后来就是国内抗战胜利,又打了几场仗,真正站稳脚跟。

“我爸还说,等以后,一定要回去看看。”

老板还说,李稻花获得诺奖的事,唐人街很多人都知道的,也觉得与有荣焉,尤其是李稻花的发言,有骨气。

“没想到,你个女娃,还挺硬气,国内现在都这么硬气吗。”

李稻花当时只是笑笑没说话,不知道现在看到柳美的发言,老板是什么感想。

老板也有自己的小烦恼,他的这个饭店算是祖传,到他手里也

算是运营良好,只是他的孩子不愿意接手饭店。

觉得在唐人街里开饭店没出息,他孩子想出去闯闯,他家里的存款,有一部分就这么被闯没了。

“在这里是比国内挣钱啦,但是花钱的地方也比国内多很多,除了东西贵,还有各种各样的税,晚上太乱,基本上也没什么人吃饭……”

华侨的生活也很具有代表性,以后她还会去采访一些真实的润人故事,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正规途径到阿美莉卡工作的。

她把这个故事整理出来,起名,海外华侨的故事,就是这么的朴实无华。

而杂志的名字,她选择的是《九洲》。

国内开眼看世界的的第一本书《海国图志》,是以《四洲志》为底本。

所以她选择杂志名字为九洲,也算是结合了古今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