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大对账李稻花办杂志,经过她的招……

李稻花办杂志,经过她的招聘广告,很快就很多人知道了。

只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李稻花的杂志是什么类型的。

因为她自己是搞文学的,很多人自然而然的就认为,李稻花办的杂志应该也是纯文学类的,可以对标《收获》、《十月》之类的期刊。

其他报刊也想知道她到底是要办什么样的期刊啊,谁知道经过打听,纯国际新闻。

这个赛道,国内还比较少,也不能说没有,有,只是有这个赛道的杂志,它也不是纯国际赛道。

也是文学类,只是国际软广,广告不是哪个品牌,是国家。

赛道少的原因,不是大家伙没想到,而是做不来。

做这个杂志,需要国内外的关系都硬,不然的话,谁知道你做这个杂志到底是什么目的。

就连知名鸡汤文学,绝代双骄,读某和意某,也只敢暗戳戳的推广国外,当然,他们暗戳戳的,是为了输出一些完全不存在的东西。

李稻花在杂志社里,给编辑们培训的时候,除了怎么修改翻译过来的新闻,还会推荐编辑们观看绝代双骄目前已经出现的一枝独秀。

“里面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文章,当然,我的意思不是抄袭,而是……比如说,某篇文章称赞某个国家具有工匠精神,某某某人,做了二十年米饭,被称为米饭仙人,你们怎么看?”

“说明这个人坚持不懈,同时,他们国家的人也很尊敬这个人。”

虽然不理解李稻花为什么要说这么个例子,但是这是领导啊,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怎么能让领导的话掉在地上。

一个年轻的编辑开动大脑之后,给出自己的答案,其实说的时候,他自己也懵懵的。

“你今年几岁?家是哪的?”

“领导我今年二十一,家是津省的。”

“那你爸妈今年应该四十左右吧,就按他们二十岁开始自己做饭,那么他们每天做饭也二十年了,做饭仙人!”

套公式谁不会,做饭仙人,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再加上三年幼儿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19年,学习仙人!

李稻花这么一说,在场的编辑们大脑直接宕机,CPU都快烧了。

“领导,我爷爷是木匠,做了四十多年了。”一个编辑举手回答。

“木匠仙人!不,木匠大帝!”

编辑们一阵惊呼,你要这么说,那他们就明白了。

之前李稻花说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还觉得挺厉害,现在看看,好像也就那么回事?

“这些造神故事,什么仙人,什么诚实,什么契约精神,我们需要做的,是揭露真相,不是为了反驳而反驳,是传递真相。”

当然,推荐大家看,肯定不会让大家花钱,让大家掏钱上班,那她李稻花成什么人了?

杂志社很快就订了一整年的鸡汤文学,方便大家参考。

创办杂志社的时候,其实也有一段艰难的时间。

杂志是为了刊登国外新闻,哪怕国内现在也有发表国外新闻,新闻联播也会提到一部分重大国际新闻。

但是这些大多都是官方媒体,新闻也都是精挑细选的。

如果不是李稻花之前在国外,坚定的维护国家,换个人来,都容易被人想歪。

李稻花把自己创办杂志的想法认真总结成十几页的文稿。

文稿里写了创办的原因,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性,失去这个领域的主导权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创办之后,她会做什么,做这些有什么用,如何引导民意。

当时,跟李稻花对接的文化口的人也跟她说了领导们的担忧。

国家毕竟还不够强盛,尤其是民生这方面,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差的很远。

这些披露出来之后,大家会是什么样的想法,社会安定是否会受影响。

“领导,您认为,在老百姓心里,西方国家和我们国家,哪个国家更好。”

领导没说话,有些话,他说不合适,但是这是摆在明面上的,老百姓也都不傻。

大家为什么不爱看新闻联播里的国际新闻,就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它报忧不报喜,觉得国外那么好,哪有那么多不好的新闻。

殊不知,国内新闻它是真老实啊,有新闻它是真说啊。

国外老百姓也没想到,他们国外的新闻是真不老实,有新闻它真藏着掖着,自己人都见外啊。

“既然已经有很多人人为国外好,那么我们说一些真实的情况,也不用担忧,但是,国外同样存在很大的问题,当这些问题暴露出来,普通老百姓就要想清楚,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才是更好的。”

从文化领域瓦解一个国家,这是西方国家最擅长的,即将要解体的苏格勒就是吃亏在这方面。

“国外有什么问题?”

李稻花就知道,很多人其实对国外并不了解,这很正常。

“在国外,很多工业品的价格很低廉,尤其是我们国家出口出去的,当然这是物价差异问题,但是农产品的价格比较昂贵。

工资很高,相应的,支出也很多,有提前消费,提前消费就是,你的存款不足以支撑你买一些东西,比如房子、车,银行可以借给你钱,很容易的。

但是工作是合同制,一旦被裁员,不能短时间找到合适的工作,无法还贷款,那么房子和车子都会被收回去……”

虽说到了2025年,国外的工业品也不便宜了,但是在八十年代,价格便宜的令人发指。

除了国内为了外汇主动降低工业品价格之外,还有就是物价差异,八十年代,国内物价闯关尚未完成,哪怕是按照原价出售,价格跟国外的差异也很大。

李稻花就准备把对账,作为一个单独的栏目,也算是特色栏目。

毕竟,对账要更新的可就多了,这个单独的栏目,不出意外的话,可以更新很久。

衣食住行,甚至每隔几年,各国的变化重新对比,都是个不错的题材。

他们的第一期,除了李稻花的华侨的故事,还有去年国外发生的重大新闻,只有重大新闻。

因为杂志刚开办,要报道的太多,普通的新闻都排不上号。

而第一期对账,对的是一些必需品价格,包括农产品、纺织品……当然,大头还是农产品。

些价格都由阿美莉卡的员工帮他们收集,以后还要加入其他国家。

这当中有比国内便宜的,也有比国内贵的,越是基础的,不需要加工的产品,国内的价格就越低。

他们的第一期杂志,是在磕磕绊绊的情况下上市的。

之前谈好的书店都不确定他们的杂志到底能不能卖出去。

这样的杂志跟别的杂志不一样,受众不会太广。

大多数普通人并不太关心国外的情况,只是自己的生活就需要拼尽全力。

读书识字的人呢,又要排除一部分太小,看不明白的学生,剩下的就只有上过学,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人,还得有钱。

“这个就是稻花老师办的杂志?”

书店刚到货,要由人工放在书架上,店员看到《九洲》这个名字,立刻就来了兴致。

托其他报刊的福,知道《九洲》的人不算少,买不买是一回事,不耽误他们知道有这么个杂志。

杂志的销量,最终还要落脚在内容质量上,跟老板的关系不算太大,除非老板违法犯罪,连累杂志。

这时候的杂志也没有塑封什么的,塑封也要钱啊。

《九洲》这一期的封面是地球仪,最下面还写着一句话,开眼看世界,封面是彩色的,里面是黑白的。

最前面是目录,李稻花写的故事在第一页,接着就是各种重大新闻,而大对账栏目则是放在杂志的最后几页。

看书第一要看的当然是目录,目录也很容易检索到自己爱看到内容。

很明显,店员觉得这本书里目前最让他感兴趣的除了李稻花的华侨的故事,就是最后面的中外大对账。

考虑再三,他直接翻到杂志最后,看大对账。

作为真实的杂志,他们的大对账不像鸡汤文学那样,随便配一个风景图,然后就开始胡编乱造。

他们的配图,都是他们自己拍照的,不仅有国内的照片,还有国外的照片。

二者之间的差异很明显的,价格后面的标志都不一样,文字也完全不同。

众所周知,照片是不可能作假的,所以这绝对是真的。

眼花缭乱的价格,看的店员入了迷,甚至忘记自己的工作,直到被周围的同事提醒,才手忙脚乱的做自己的工作。

这次的工作比以往都要迅速,就是为了尽快腾出时间继续看。

看他这样,其他同事好奇地问:“这本杂志这么好看吗?”

“好看,当然好看!你们要是看了,肯定也会觉得好看!哎呀,我不跟你们说了,我得给自己买一本!”

他有种预感,《九洲》绝对会火,要是不提前买,以后恐怕就买不到了。

杂志刚送到各个书店,杂志社里的员工们就进入紧张状态。

担心杂志卖的不好,万一长时间销量不佳,恐怕他们也要重新面临没有工作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