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谁输谁赢“给我来一本《九洲》。……

“给我来一本《九洲》。”梁宁上班之前路过书店,她记得李稻花说过,《九洲》就是今天上市的。

拿到之后,梁宁特地问店员,今天有多少人来买《九洲》。

“你是第一个。”

梁宁上班时间并不算早,所以她来买杂志也比较晚,即使这样,她还是第一个,可见大家对这本杂志还是抱有疑虑的。

梁宁对李稻花有信心,到了工位上,手头的工作也不多,就先看看《九洲》,这也算是探查敌情,他们跟《九洲》是竞争对手啊。

很快,编辑部的同事们陆陆续续来上班,大家手上都拿着《九洲》,看到彼此,相视一笑。

也都不言语,只是低头看书。

只看大家认真的劲头,仿佛人人都是劳模。

“你们快看最后的那个中外大对账!”忽然,有个同事激动发声。

梁宁本来是按照顺序,一目十行在看的,听到他说的,翻到后面,瞬间就明白他为什么激动。

对于没有出过国的人来说,国外是什么样子的呢?

真的是像别人说的那样,地上到处都是金子,不用干活就能吃好喝好吗?

电影的参考价值对他们来说并不大,毕竟,电影主角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太远了。

电影主角也不会去超市里,为米面几毛几精打细算。

李稻花的这个对账对他们来说就非常直观,工资多少,米面多少价格。

国外的工资很高,国内是远比不上的,但是相应的,国外的米面价格也是国内的好几倍。

目前国内一斤猪肉价格一块左右,而阿美莉卡是一美元。

工资水平,以大学生为例,国内大学生毕业之后月薪六十,美国月薪六千。

租房,国内八块钱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国外八百块钱两室一厅一厨一卫。

总之,在哪挣钱在哪花,以工资和物价水平来看,国内外的大学生和工人都能做到一个人工作养活全家。

但是国内的物资不如国外丰富,有的时候是有钱没地方花,尤其是对于有钱人来说。

“六千工资!这得是多少钱啊!”编辑部的人都不敢想象。

“但是花的地方也多啊,房租一个月就要八百呢。”

“那我可以租个便宜的房子啊,不租两室一厅,就租个单间,这不就能省下来了,有房子房租就直接省下来了。”

“哎,稻花老师写了,房价中位数八万,贷款周利率百分之15左右。”

“那两年就能买一套房子了。”

“你在国内买房子的话,两年也能买一套。”

“周利率百分之十五,疯了?高利贷?”

大家羡慕阿美莉卡的有钱,羡慕阿美莉卡的物资丰富,但是对于阿美莉卡的房价、贷款、农产品价格嗤之以鼻。

最好是,阿美莉卡挣钱回国花,当然,这个年代有一部分人确实是这么做的,这样做生活确实要比两边都要好。

因为杂志里的大对账,看过的人不自觉的就会向身边的人推荐,不看就落后了,这可是与国际接轨。

至于说这杂志会不会是骗人的?

那怎么可能!

杂志老板是谁,李稻花!她是谁,民族良心!阿美莉卡随便去,人家是真的去过阿美莉卡的。

不相信她,相信你?你去过阿美莉卡吗?没去过你瞎写什么。

更何况,这上面还有照片,真实的阿美莉卡照片,不是只有电影上的那些纸醉金迷,是属于普通人的生活。

如果说梁宁他们这样,有学历有工作的人是羡慕阿美莉卡,少部分批判的话,没学历没工作的人心情就更复杂了。

阿美莉卡洗碗工一个月八百,十二小时工作制,按照杂志上的物价水平,工作一个月下来,就不剩什么钱了,至少也要有一定学历才能存下钱。

当然,工人工资要高一些,不过也是需要证件的,而且房子不是买了就算结束的,每年还要交房产税,交不起一样不行。

看完这一期,普通人心里的反应就是,阿美莉卡是真有钱啊。

李稻花知道,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的这十年里,工资会涨五十到一百倍,但是普通人是不敢想象的。

他们能看到的就是一个月六千工资,他们要不吃不喝十年,才能顶上人家一年的工资,这还没换算成人民币。

而《九洲》发布之后,有杂志活动起来了,经济类的杂志发现了新大陆啊。

他们这类杂志的销量向来不太好,购买人群少,《九洲》的对账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降甘露。

根据《九洲》发布的物价和工资水平,他们完全可以结算出一个月的生活水平和结余多少。

针对性的发表文章,这大家就爱看了。

《九洲》在经历刚开始的沉默之后,迎来井喷爆发,各地书店都在催促给他们增加配额,不仅是这个月的,下下个月也要增加。

《九洲》是双月刊,两个月发一次,在这两个月里,报纸已经把《九洲》的每个字都扒开看看,研究透彻。

尽管大多数报纸都在宣传,阿美莉卡挣得多,花的也多,跟国内水平差不多,但是很显然,六千的刺激足以让很多人无脑。

这两个月里,李稻花他们合作的印刷厂也在不停的工作,开足马力印刷,可是感觉好像怎么也印不完。

刚把第一期的缺口补上,第二期又来了。

第二期是工业产品和学费。

李稻花特地把工业品放在前面,还展示了国产和进口价格。

阿美莉卡是国产的要比进口贵,而国内则是进口比国产贵,这跟人工有很大关系,也跟科技有关系。

在工业品这方面,国内输得一塌糊涂,数量种类都完全比不上,就连价格也丝毫不占优势。

而接下来的教育方面,就让国内读者大为震惊。

杂志上说阿美莉卡有一半的大学生都需要贷款上学,利率同样很高,在国内堪称高利贷的那种。

而贷款的原因是上大学的学费还有书本费都贵的离谱。

助学贷款,按照目前的工资和利率,幸运的话,工作个十几年就能还清了。

这里的幸运是指,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有升职加薪的机会,而不是一直在一个岗位止步不前,又或者是到一定年龄之后,被高薪岗位优化掉。

某知名总统,就是在当上议员之后才成功还清助学贷款,而此时,距离他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已经过去了十几年。

他就是在八十年代上的大学,04年还完学贷,他的人生已经算是很成功了。

瞬间,学生们破防了,玩归玩,闹归闹,别拿上学开玩笑。

国内这个年代考上大学,基本上就意味着改变人生,从上大学开始,就有国家补贴,就算是家里再困难,还有各级政府以及乡里乡亲的帮助。

哪怕是有欠款,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还上,接下来就是纯挣。

经济学杂志编辑看着他们上一期写的分析报表,觉得天塌了,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不提前写出来!

他们写的生活开销里,完全没有贷款的事情,如果再加上贷款,那还怎么存钱?

这就意味着,他们之前计算的,极限三年买房,根本做不到,极限三年付个首付,贷款买房还勉强可以,而且还是在还贷的时候,只还最低一档。

问题是后续各种还贷,以及各种税收,不买房就要一直出租房的钱。

算来算去,他们得出结论,以现在的利率,不适合贷款买任何东西,抗风险能力太低。

其实他们分析的也确实是实情,阿美莉卡为什么很多流浪汉,很多就是抗风险能力低,家里一堆贷款买的东西,利率还高的吓人。

经济上行的时候还看不出来,一旦经济上出现波动,很容易断供。

那么不上学怎么样呢?

不上学更惨,根本没有翻身机会。

国内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风口的时候,猪都能起飞。

而阿美莉卡的风口时期已经过去,这时候基本上就是大资本控制。

鸡汤里宣传的什么普通家庭,辍学创业成为首富,听听就行了,纯粹是编出来骗人的。

简单查一下就知道,这样的,通常父母都是有权有钱,接触到的人,是绝大多数人奋斗一辈子也接触不到的。

只是,这时候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

李稻花写的阿美莉卡的优势,有人信,她写的缺点,信的人少。

这一期杂志发表之后,李稻花的名声都差点毁了。

有人认为,李稻花这么写,属于精神胜利法,阿美莉卡不可能是这样的。

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贷款方式很好,一样是花钱买房子,贷款可以提前享受生活。

贷款越多,享受的越多,这当中以年轻人最为突出。

不管什么时候,年轻人都是消费主力军,八十年代,在工资普遍只有几十块的时候,他们也愿意花十几块甚至是二十几块来买一件衣服。

因为国内的单位,基本上就是铁饭碗,就算现在没那么铁了,只要愿意,工作还是可以找到的。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个体户和私营单位,慢慢走上正轨,这些单位,都处在求才若渴的阶段。

事实就是这样,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如果也毫无顾忌的进行私营,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