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开铺子 终于要拉拢他了吗

黎荞眨了眨眸子, 摇头道:“人家大商人不比我挣的多么?我这算什么,一间小铺子,卖点小吃食, 看着人多,其实挣的不多。”

“不过,都有谁夸我是财神了?”

“我家的人在夸,和我家关系不错的几家也一致认为你挺能挣钱。”

辛知笑着道。

“这样啊……”黎荞笑了笑,还是谦虚:“我这是小打小闹, 挣个家用钱。和那些大商人不能比。”

“你是懒得做大铺子,你要是开大铺子, 你赚的会比旁人少?”辛知啧了一声。

黎荞跟着啧了一声:“铺子不如田地实在, 就像是你家,光是靠着田地产出每年挣的就比我多了。”

“不不不。”辛知立马把脑袋摇的像是拨浪鼓:“我家的田地,老家的、盛京的, 加一起才一万顷。这些田地的产出, 换成银子,和你点心铺、鸭货铺子的利润差不多, 但你还有粉条哇!光是粉条一项就把我家那点出息给碾压成渣渣了。”

“一万顷?已经不少了!”黎荞的关注点在这个数字上。

一顷约等于五十亩,一万顷那就是五十万亩。

而且这五十万亩,全部都是耕地。

平城一个县城的耕地面积才四十万亩, 现在辛知家有五十万亩的耕地, 这已经超出过平城一城的耕地面积了。

“我家祖上原本就是大地主, 大盛建立后太上皇封我祖父为武安侯,赏了两千顷田地, 再加上这些年陆陆续续的买了一些田地, 这才凑够了一万顷。”

辛知解释道。

“那也很厉害了。”黎荞还是忍不住咂舌。

他的目标是当大地主, 他觉得自家有个上千亩几千亩就是大地主了。

可现在跟人家武安侯府一比, 他一千亩的小目标只能算作是中农,连富农都算不上。

“其实我家的田地绝大部分都在老家,老家的田地不值钱,京城这边的值钱,值钱到都这么久了,我一点儿消息都没打探到。”

辛知很不好意思。

黎荞托他打探田地的事儿,可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家会卖掉自家的田地,所以,这都好些天过去了,他一点儿消息都没打探到。

“无妨,这个不急的。”黎荞笑眯眯的道:“最近在忙着铺子的事儿,一时间也分不出精力去种地。”

“行。”辛知听了这话,暂时放了心。

黎荞说忙着铺子的事,这真没说错。

现在铺子里主要是黎二山黎夏带着黎顺黎利黎和黎乐在做事,黎和、黎乐年纪小,力气小,很多活计做不了,所以每天做的点心有限。

如今又加上了一个猪肉脯,这几个人更忙不过来了。

黎荞打算在城北这块再买个宅子,另外找牙婆再买几个人,他家的点心铺子,每日的确赚不了多少钱,一日也就是个二三十两银子的利润。

但是,目前只是人少,每日做的点心有限,若是能和三柳村那般,把每日的产量提上去,那利润是能翻倍的。

而且,鸭货的利润更大。

黎荞想把鸭货作坊开起来。

之前乡试时,他带着陶竹去见赵有志赵大人,当时陶竹觉得他一个小哥儿,不该出现在赵大人跟前。

那会儿他就想了,他要给自己套上一个锦鲤、好运的标签,只要他赚的钱够多,只要他官儿做的够大,那只有旁人求着他和陶竹去散喜气和好运的份。

不过,考虑到此时是封建王朝,所以这事儿不好安排,他就一直只在脑子里琢磨,没有付诸行动。

再加上刚做官儿,还未在京城站稳脚跟,他就没急着去做什么,只是先让自家人适应盛京的日子。

现在,升官有望。

而且,与辛知交好的人家已经觉得他是财神了。

既如此,那他就把点心铺子开的大些,然后把鸭货作坊也搞起来,他得让世人看看他挣钱的能力。

也让盛鸿瞧一瞧。

到目前为止,盛鸿还没有给英国公府甜头呢,都这么久了还未给,盛鸿应该是不打算给了。

既然不打算给,那就是彻底站在他这边了。

既如此,他得让盛鸿看看他的能力哇。

黎荞也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说买宅子,他和陶竹看了三天,然后就买下了一个三进的院子。

还买下了一个临街的铺子,比点心铺子要大,快赶得上韩家烩菜馆了,有上下两层,后面还带院子。

有了院子铺子,那就得买人。

此次让他韩宁多寻几个人牙子,毕竟每个人牙子手里的人手不一样。

花了几天,他和陶竹又买下了十六个人。

两个当护院,两个去点心铺子干活,十二个准备做鸭货。

刚买来的人手,黎荞和陶竹都不怎么放心,所以,鸭货作坊那边得由黎大山去盯着,由黎大山负责最关键的调味。

陶竹肯定也要去盯着,盛京城里有好几个菜市场,以他家目前的人手来说,每日只能做几十只鸭子,所以暂时不用担忧货源不够。

但涉及到采买,他肯定要先盯一阵子的。

这么一来,白日里,陶竹比黎荞还要忙。

黎荞编书已经有思路了,先来一本水利方面的,然后来一本各种自然灾害的,再来一本农业方面的庄稼种植基本常识,最后再来一本律法、判案这块的。

虽然目前盛鸿的策论题目没有涉及到判案这块,但黎荞还是想出一本这方面的书籍。

什么最能激起民愤?

在黎荞看来,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冤假错案。

因此,天下士子,这些官员预备役,肯定要懂大盛律法。而且,不仅要懂法,还要守法,官员犯法的后果他必须重重强调。

水利。

防灾治灾。

这两本工具书可以让这些官员预备役带百姓扛过天灾。哪怕扛不过,只要百姓的状况比从前遇见灾祸时要好,那八成激不起民愤。

农业。

这本工具书可以让大盛的官员预备役知道种田不易,不要去霍霍农人。

律法。

这本工具书可以让这些读书人知道律法是刀,若他们将来做官后拿这把刀去杀无辜百姓,那总有一日这把刀也会落在他们自己身上。

地方知县若是掌握这四个方面的知识,那差不多就能当一个好官了。

黎荞把这四个思路列出来之后,便在翰林院选人了,除了辛知,他又挑了三位编修。

能直接当上编修的,一般都是榜眼和探花。若是从庶吉士或者是翰林院其他职位升上来的,那定然也是学富五车。

而且,编修比他低一级,是正七品官员,官大一级,他使唤起来完全无负担。

一共四本书,黎荞把每本的总纲和侧重点列下来,然后就让四位助手收集相关的资料。

他自己也要搜集,于是,他又开始了看书的日子。

翰林院有不少藏书,搜集相关资料很方便,几乎不需要去外面的书铺。

这日,黎荞照常下班。

来到内城门口,坐上牛车,陶竹例行一问:“今日怎么样?”

“一切都好。你呢?”黎荞反问。

“我今天去培训国富民安、风调雨顺、金榜题名了。”

陶竹道。

鸭货作坊的十二个下人,分别叫黎国,黎富,黎民,黎安,黎风、黎调,黎雨,黎二顺,黎金,黎榜,黎题,黎名。

陶竹按照三柳村鸭货作坊的要求,对这些人先搞卫生培训,然后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培训。

“他们几个怎么样?”黎荞又问。

“都挺听话的,干活也麻溜,跟顺利和乐四个人一样,对咱们挺感激。”

这些人在人牙子手里时,过的是吃不饱穿不暖又干活又挨打的苦日子,如今来了他家,不仅吃得饱穿得暖,还有工钱拿。

而且,即便是犯了小错,他也不会打骂,只会扣工钱。

这种日子和他们从前过的比起来,称得上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每个人都很珍惜,到目前为止,家里新买的这十八个人,就没有偷懒耍滑的。

陶竹使唤起来很顺心。

“别太累了。”黎荞叮嘱道。

“不累,这不算什么。”陶竹说着笑了起来。

他也就是和黎大山赶着牛车去买鸭货调料,回来后动手给国富民安这些人演示。

这算什么累哟。

“过几日就能开张了,刚开张会忙一些,等上了正轨就能和三柳村那边一样了。”

陶竹又道。

现在三柳村那边的鸭货作坊,他和黎荞只需要等着拿银子,旁的一点心都不需要操。

“嗯……要不问问家里人,看谁愿意过来负责盛京这边的鸭货铺子?”

黎荞道。

想完全不操心,肯定得找自家人守着。

而且,他现在虽然未在京城站稳脚跟,但是,盛鸿此次偏向他,这说明他已经站稳半个脚跟了。

可以考虑让自家人过来了。

陶竹闻言,想了想,点头道:“可以。”

赶车的黎大山立马道:“要不让我爹娘过来吧?我想他们了。”

盛京的日子挺好的,除了那个吕文荣。

但是,现在他小叔奉旨编书啦!

不怕了。

“我也想让他们过来,但是,这个我说了不算,得看你爹娘愿不愿意来。”黎荞道:“之前咱们来的时候,你爹可没承诺过一定会来京城。”

黎粮在三柳村生活了半辈子,故土难离啊。

黎大山闻言,肩膀顿时垮了下来:“小叔,咱家的人的确少,人手根本不够。”

“你和浅哥儿快努力,争取再生几个。”黎荞笑着道。

“嘿嘿,在努力了。”黎大山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快他又道:“小叔,就算我和浅浅现在生,但是能帮上你忙也得十年之后了,要不,你看看二山和夏哥儿,他们年纪不小了。”

就像是黎春桃那般,和章田生成亲之后,整个章家都搬到了三柳村,一大家子人要么做点心要么进鸭货作坊,提供不少劳力呢。

“说的也是。”

黎荞摸摸下巴,黎二山今年十七岁,黎夏今年十六岁,这马上入冬了,等过了年,俩人一个十八,一个十七。

特别是黎夏,十八岁,这绝对算大龄了。

“是我和你竹叔疏忽了,差点儿让夏哥儿变成大龄剩哥儿。”他有些懊恼和心虚。

“不急不急,夏哥儿的话,有小姑的例子在,不愁找不到好人家。至于二山,庄园都还没成亲呢,二山也不急。”黎大山笑呵呵的道。

“可目前在京城,我认识的太少了……”

在平城,他人脉广,可以从全县挑人。

但在这盛京,他一个六品小官,也不认识什么人,想给黎夏寻个好人家,还真不容易。

很快,牛车回到家。

还未打开院子门,便听到黎小睿活力十足的咯咯笑声,还有轻微的轮子响动。

黎小睿一定又在玩学步车了。

果然,推开院子门,一眼便看到黎小睿站在学步车里满院子转悠。

而郑浅浅则是在水井房门口——这院子的水井挖在了室内,一边洗菜一边盯着他。

郑浅浅听到推门声,哎呀了一声,站起身来:“小叔竹叔,你们回来啦。”

他一边说一边在衣服上抹了几下,好擦去手上的水,然后快步进了他和黎大山的屋子。

“叔父父!”黎小睿听到响动,小脑袋一转,看到了黎荞,立马调转方向,推着学步车往门口跑。

“还有我呢!”黎大山正在给牛车调头,闻言忍不住隔着院墙嚷嚷了一句。

“爹爹!”黎小睿小爪子扶着学步车,一边往门口走一边响亮的喊了一声。

“哎!爹爹在呢!”

这一声喊的黎大山浑身舒坦,赶紧笑呵呵的应。

而此时黎荞已经来到了黎小睿跟前,他弯腰把黎小睿从学步车里抱了起来,一边捏他的胖脸蛋一边问:“小睿今天乖不乖?”

以黎小睿此时的年纪,根本听不懂乖不乖的含义,但他听完黎荞的话,立马大声的答:“乖!”

黎荞登时笑了,捏了捏他的小鼻子:“小机灵鬼。”

陶竹见此,忍不住也伸出了手:“我来抱抱。”

黎小睿浑身上下都肉呼呼的,抱着挺舒服。

黎荞正准备把黎小睿递给陶竹,这时,郑浅浅从屋子里出来了:“小叔,今天官房牙的人过来,说是有人要出售田地,他留了个字据,让你拿着字据去官房牙买地。”

“官房牙?”黎荞闻言,来了精神。

他把黎小睿递给陶竹,几步来到郑浅浅跟前,接过了郑浅浅手里的字据。

之前黎荞去官房牙买田地时给里面的人塞了银子,若是有人愿意卖田地了,那么请第一时间来寻他。

如今这塞的银子凑效了,官房牙的人真把字据送来了。

这是官房牙特有的凭据,上面写着卖家的信息以及田地的信息还有买地截止日期。

按照凭据上所记载,卖地的是曾经的礼部郎中鲁大人,他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今年春上了致仕的折子,盛鸿允了,于是他便变卖京中田产。

他手里共有三十亩中等田,在盛京五十里外,三十亩中等田都在一处,是个小庄子。

如今他开价一亩地一百一十两银子,三十亩共三千三百两银子。

若是黎荞愿意购买,那么在明日傍晚官房牙关门前带着银子前去购买。

若是错过了这个时间,那么官房牙就会将这三十亩中等田公开售卖。

“好贵啊。”陶竹抱着黎小睿走了过来,他看清楚纸张上的字,忍不住睁大了水眸。

“可不是,我今天看了之后,吓了一跳,咱们平城的中等田一亩地才二十三两银子,这里竟然要一百一十两,而且还离盛京那么远,都五十里外了。”

郑浅浅也咂舌。

“这其实比市价便宜,按照市价,这个距离的中等田是一百二十两一亩,这位鲁大人每亩地便宜了十两呢。盛京田地抢手,这个价格很划算了。”黎荞说着轻轻弹了下手里的字据,然后对陶竹道:“咱们去寻辛知,我问问他有关这位鲁大人的事儿。”

“这会儿去么?”陶竹看了下天色。

深秋,天黑的早,这会儿室内都需要点蜡烛了。

“嗯……那等明日吧。”黎荞改了想法。

他现在对京城的形势虽不是两眼一抹黑了,但是,上一任的礼部郎中,他还真不知道。

他不知道这位鲁大人是谁的人,还是谨慎一些比较好。

翌日中午,辛知又跑来找黎荞一块吃饭。

辛知不好意思总是蹭黎荞的点心,最近都会从家里带他自家做的小点心,什么梅花酥、枣泥小饼的,虽然都是传统点心,但味道也挺好。

摆上点心之后,这午饭就变得有滋味了起来,不过,今日吃饭时同屋的李大人和段大人都在,于是饭后黎荞拉着辛知出去消食儿。

走在内城的石板路上,黎荞把官房牙的字据拿出来给辛知看:“这位鲁大人,之前做官时可有派别?”

“鲁大人?”辛知接过字据看了看,然后皱起了眉:“他看上去是中立派。但是,据我所知,他有一房小妾是三皇子侧妃梅侧妃的一个庶妹。”

“?”

黎荞睁大了眸子。

三皇子侧妃梅侧妃的庶妹?

这关系有点远啊,而且还有点隐蔽:“你怎么知道?”

“咳。”辛知有些不好意思,他鞋底蹭着石板,低着头道:“之前吕文荣不是说了嘛,我祖父被太上皇厌弃,为了重振武安侯府,于是我家就对朝中百官比较关注。”

黎荞:“……”

原来如此。

犹豫一番,他还是闭了口。涉及武安侯府隐私,他不多嘴打探。

“谢谢自在给我解惑。”他认真道谢。

若是这么说的话,这位鲁大人十有八九是三皇子的人。

三皇子终于要拉拢他了吗?

黎荞不打探,辛知倒是有些不满了:“已经两次了哦,你都不想知道我祖父为何被太上皇厌弃么?”

“……”

黎荞站直身子,摆出严肃的样子:“敢问自在,为何吕文荣说武安侯早已经被太上皇厌弃呢?”

“我暂时不能告诉你,我得先询问我祖父。”辛知一脸严肃的答。

黎荞:“……”

他有些哭笑不得。

维持着严肃的模样,他点头道:“好,我等着自在的答复。”

“我今天回家就询问祖父。”辛知打了个响指,恢复了笑嘻嘻的样子。

他晃了晃手中的字据:“那这田地你还买么?”

“不买了。”黎荞毫不犹豫的摇头。

他是坚定的中间派,他只站盛鸿这边,甭管是三皇子还是五皇子,他哪个都不站。

况且,这手段有些阴了。

他若是真买了这田地,那就是不知不觉的受人恩惠。

他最厌恶这种了。

他又不是出不起市价的银子,他本不喜欢欠人情,来到这时空之后又经历了韩小雁的吵闹,他更不想欠别人人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