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门进景园,沿着金沙池南岸缓步而行,经过皇后居住过的玉华殿。深入金沙池的石舫中,有几位宫装丽人正围坐在一起饮茶听琴,一个白衣乐伎端坐在船头轻捻慢拨。琴声低沉柔缓,似白雾漫铺,水面波澜不惊。
绿萼道:“想必是几个得宠的女御。”
咸平十三年的夏天,我也曾在这石舫之中与陆皇后谈论琴音。
“文人常言知己二三人初遇便琴瑟和鸣,心意相通。依玉机看,那只是凑巧曲奏同调,引致声同共振罢了。”“‘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些诗词读上去颇有情致。经玉机这样一说,也都无味了。”
玉华殿与含光殿高高在上,隔着宽广的金沙池遥遥相望,相互审视,相敬如宾。
果然无味,果然无情。
石舫中的女子见了我,都起身行礼。不待我走远,便攒头窃窃私语。绿萼回头望了一眼,不悦道:“整日说人是非,也不嫌闷!”
我笑道:“若不是她们勤说是非,昌平郡王恐怕活不到今日。何况这话也许已经传到朝中京中,说是非的,又何止她们?”
绿萼道:“姑娘不生气?”
我加快了脚步,头也不回道:“这是好事,生什么气?”
穿过梨树林,过了桥,便是玉枢所居住的沉香榭。沉香榭半在岸上,半在水中,长长一道曲廊,连接着湖中的凉台。凉台上撑着一顶乳白色的纱帐,帐中摆着长榻,一人横卧,一人在榻边坐着。温柔的湖风吹起纱帐一角,露出玉枢闭目安睡的面容。我轻轻掀开帐子,只见小莲儿的脑袋重重一沉,顿时醒了过来,一抬头见我站在帐中,忙站了起来。我示意她噤声。
玉枢背向湖面侧卧着,天青色的团花薄丝被褪到胸口,雪白双肩若隐若现。一只手垂在榻下,手腕浮肿,白玉镯卡在腕间不动。想是怀孕辛苦,她脸色微黄,眼皮高高肿起。我默默看了片刻,轻轻扯起丝被,覆到她颈间,这才走了出来。我向绿萼道:“我们走吧。”
小莲儿追出来道:“大人不等娘娘醒来么?”
我生怕吵醒了玉枢,忙拉起她的手走到栏杆边。湖风撩起银色丝绦,噗噗拍打着栏杆,虚张声势地掩饰自己的轻软无力,“天黑前我要赶到仁和屯,便不等她了。”
小莲儿牵着我的袖子,不放我走:“上一次大人就是这样,看娘娘睡着,抬脚就走了。这一次又是这样。大人一句话也不说就走,娘娘若知道了,还不知会怎样伤心。”
那一次我去粲英宫看望玉枢,恰逢她抱着高晅午睡。小莲儿告诉我,玉枢因我在定乾宫逗留到深夜,夜晚睡不安稳。我一赌气,也没等玉枢醒,便出来了。我赧然一笑:“上一次是我不好。这一次只要看见姐姐安好,我就放心了。”说着将衣袖从她手中轻轻抽出,“不要告诉姐姐我来过。我愧对姐姐。”
小莲儿道:“大人怎么这样说——”
我又道:“我刚才说的话,也不要告诉她。嗯,就是愧对她那一句。”
小莲儿一怔,垂头道:“是……”
我缓步走到回廊上,小莲儿也跟了过来。我忽然想起一事,于是驻足问道:“我有一件事情一直想问你,那一日你回宫,我竟忘记了问。”
小莲儿道:“姑娘请说。”
我笑道:“玉枢在圣上面前说的那番话,是谁教她的?”
小莲儿忙道:“是娘娘自己想出来的。”
我瞟了她一眼,转眸望着栏杆下荷叶间一群悠游的小鱼:“姐姐的话,真假相和,玄理掺杂,就算有一两处不合情理的地方,却耐不住她一贯的痴情。真的是她独自一人想出来的么?”
小莲儿道:“是娘娘独自一人想出来的。”
我甚为感动:“好。”说罢从绿萼手中亲自取过一袋碎银送给她,小莲儿正要推辞,我忙道,“我走后,务必请姐姐把小钱要去粲英宫服侍。姑姑已经不在,有你和小钱一道在姐姐身边,我才能放心。”说着不由分说将水绿色的团花福字纹钱袋塞到她的手中,“小钱这一次受伤很重,现下还没好全,代我好好照料他。他在姐姐身边,大约不会再受这样的罪了。”
小莲儿只得收下,含泪道:“奴婢领命。”
湖风略过,吹散了我稍稍凝聚的泪意。我伸出手,想探一支刚刚伸出水面的莲蓬,终是差了半尺:“真想亲眼看着姐姐生下孩子,竟还是见不到。”
小莲儿问道:“姑娘还会回宫来么?”
我没有回答她,只淡淡道:“你回去吧。”说罢疾步回岸上。小莲儿跟着我直到岸边,这才停下。
过了桥,我站在岸边回望沉香榭。忽见玉枢从纱帐中奔了出来,一袭水绿纱衫随湖风飘起,似春日山谷中最深、最浓的一片雾气,惶然清冷。她倚着栏杆,四处张望。小莲儿扶着她的肩,低声劝着。我连忙转身,一头扎进了浓密的梨树林。冷不防一片叶子划过眼睛,竟痛得流下泪来。
我在梨树林中站了好一会儿,直到绿萼回说玉枢已经被小莲儿扶进屋歇息,这才敢走出来。绿萼忍不住在我身后抱怨:“奴婢瞧婉妃娘娘望了许久,若不是小莲儿劝着,险些就要上岸来寻。姑娘说是来告别,到了沉香榭却又不肯见。白白走一趟,却是为何?”
我叹道:“‘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136]便是这种情形吧。”
绿萼望着对岸的含光殿道:“姑娘还要去向昱贵妃和颖妃告别么?”
我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粼粼波光挑破含光殿周遭的金色雾气。含光殿千疮百孔,傲然岿立,“颖妃在宫中已然见过,至于昱贵妃就不必了,我本与她也没什么交情。”
绿萼还要问,我立刻道:“快出园子吧,车还在等着呢。”
出宫后,我暂且在城外的仁和屯住着,又命朱云将芳馨的墓一并迁过来。我安顿好以后,朱云便按照母亲的意思,先去青州父亲的家乡寿光县查看祖产,置买田地和屋舍,待一切妥当,再接我去。临行前,朱云问我道:“二姐想住什么样的屋子?”
我笑道:“听说寿光有极好的梨园。如果人家肯卖的话,便买一片好了。屋子也不必太大,住得下两个丫头,装得下我的书。最好院子里有一棵老梨树,就像我们从前住在长公主府时。”
朱云笑道:“二姐这才进宫几年,竟忘了稼穑艰难?两个丫头能有什么用?既然要梨树林,自然要买大大一所屋子,雇上许多人来种梨子、收梨子才行。”
我用书卷敲着下颌,微笑道:“随你。”
在码头分别时,朱云又道:“依照二姐的意思,我在京中说二姐已经辞官回青州老家了,想来没人会打扰二姐,二姐就在仁和屯好好住一阵子,过一两个月,我便回来接二姐。”
我重重地拍一拍他的肩膀:“辛苦你了。”
朱云一指向东北方延伸的玉带般光滑的河面,笑道:“从这里沿广济河,经梁山泊,进北清河,再乘车到渑河,到达临淄后,再走大约一百里陆路,便到寿光县了。差不多都是水路,并不辛苦。我瞧过地图了,那附近有个广陵盐场。说不定二姐在青州还可以见到弘阳郡王呢。”
波光刺得人眼睛微痛,我合起双目,咽下泪意:“弘阳郡王还在西北没有回来吧。”
母亲和朱云一直不知道我辞官的真正原因,更不知道弘阳郡王府众人进了御史台南狱,于是不免奇怪:“弘阳郡王殿下既然是盐铁使,总有机会去盐场瞧瞧的。”
我涩然一笑:“这个自然。”说罢推他上船,待船开出好一阵,这才回家。
朱云走后,我在仁和屯守墓读书。母亲见我身边只有绿萼一个丫头,便命银杏来服侍我。因朱云不在家,母亲一面牵挂我,一面常回京中的侯府处理琐事,两地奔波,十分辛苦。我便提议她暂且住在京中,以免走漏消息。待朱云回来,母女二人再一起回青州。又将历年积攒的贵重首饰全部卖掉,凑了上千的银子,充作在青州过活的资本。
绿萼收拾头面首饰的时候抱怨道:“从前封姑娘和她爹流放去岭南的时候,便把珍宝首饰当盘缠,这一次也轮到咱们了。”
我正伏在大青石上晒书,闻言起身笑道:“‘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137]既无路可忠君,退而修身也是很好的。我们在青州不需要这些华丽虚饰。”
绿萼扁扁嘴道:“还不是姑娘把这些年的俸禄都分下去了。”
我笑道:“我说你必要惦记,果然还惦记着。”
绿萼道:“姑娘的东西向来是奴婢保管的,现在奴婢两手空空,如何能不惦记?”
我笑道:“那你便好好想想,到了青州如何能用这些钱多生些钱来用。坐吃山空总不是法子。”
绿萼合上箱子,走来笑嘻嘻地伏在我肩上道:“奴婢才不费这个心呢。听说银杏妹妹是侯府里最能干的丫头,让她来想好了。奴婢只服侍姑娘的起居和笔墨。”
我回身在她眉心轻轻戳了一记,笑道:“真是越发懒了。”
转眼进了八月,一场秋雨下来,父亲墓旁不知是谁种的早菊已悄然开放,在我亲手植的梧桐树下,团团如雪,清曜如日。我觉得很好,便又花大价钱买了好些一样的品种移植在芳馨的墓旁。我在两墓之间坐着,抱膝吟哦,如同父亲和芳馨一直陪伴在旁。秋露盈满花芯,触手冰凉。早晚凉意渐盛,依旧没有消息传来,朱云也没有回来。
这一日,我带着银杏在村落中随处逛逛,不觉走进官道上的小酒店。认真想来,今日种种,便是源于在这个小酒店中听若兰说起昌平郡王在西北的“趣事”。若兰已然不在,也不知她的孩儿怎样了,昌平郡王又如何了。
酒店的黄掌柜认得我是这里的封主,忙出来殷勤地招呼我。我见一时无事,左右又近饭时,便进来坐一会儿。黄掌柜依旧还是请我坐在曾经的二楼雅间里。我呆望着官道上络绎不绝的车马,嗅到牛马蹄翻起的尘土腥气和微微呛人的油烟气味,心中一片安宁。
银杏推门进来道:“奴婢已经回去告诉过绿萼姐姐,说二小姐不回去吃饭了。”
我倚着窗,头也不回道:“你来去倒快。”
银杏斟了一杯茶上来,问道:“二小姐是来这里等少爷的么?”
我摇头道:“不是。”
银杏道:“二小姐是不希望少爷早些回来吧?”
我回身冷冷看着她,银杏连忙低下头,双手高高地举起茶盏。我在袖中握一握拳,这才慢慢接过茶盏:“你胆子很大。连绿萼也不敢这样与我说话。”
银杏忙道:“二小姐恕罪,奴婢知错了。”
我晃一晃茶盏,叹道:“无妨。胆子大也有胆子大的好处。”只见她一身青布衫裙,纤腰一束,甚是瘦弱,脸上反映出一层淡淡的衣裳青色。当初她为救我,被刺伤了肺。入侯府后又代母亲操劳甚多,是以面色一直不好。我怜悯道:“我已辞官,再不是女录了。你跟我去青州,也只有吃苦。你身子不好,还是不要去了。况且,我知道你舍不得朱云。”
银杏忙道:“二小姐待奴婢恩重如山,奴婢早就想好好服侍二小姐,以报答二小姐的收容之恩。二小姐千万别赶奴婢走。”
我抿一口茶,淡漠一笑。一行雁影自眼中闪过,我沉吟道:“雁门开,雁南飞。也该带些北方的消息下来了。”
窗外响起几声铜铃,似是从极其遥远的地方渐行渐近。一个青衣小厮牵着一辆半旧的银装白藤舆檐的赤漆犊车,缓缓走了过来。瞧这车的规制,当是京中的命妇所乘,然而车前没有旗帜,车后也没有扈从,白藤已然泛黄,赤漆亦有剥落。
车在酒店门前停下,一个中年青衣仆妇先从车中跳下,接着车帘一掀,一位身披玉兰白纱缎斗篷的女子探出头来。风帽低低地压住她的眉眼,居高临下,我看不清她的面目。酒店的掌柜亲自迎出门外,命伙计牵走犊车。他深深一揖,不过数语,便将那女子请了进来。
我见着女子身形有些熟悉,好奇心起,于是下楼查看。她只带着那中年女婢从后门出了酒店。我远远地跟着她徒步越过碧色原野,重重阡陌,她轻盈的纱缎斗篷粘上了点点泥灰,似一尘不染的通明心思沾上了不为人知的俗世思念,混浊却清香。田间劳作的人们并不抬头望一眼,她的影子掠过水塘,牛羊依旧伸长着脖子安然饮水。
最后一小段道路我再熟悉不过,这是我每天都要走的。她轻车熟路,走到了父亲的墓前,这才除下风帽,露出一头乌发。只见她绾着回心髻,簪着两支青玉钗。那女婢在她身后道:“天凉了,殿下站一会儿便好回去了。”那女子点一点头,那婢女退了十几步,远远地站在树下。
这声音我认得,是慧珠。
秋风微凉,周遭空静。熙平默默站立许久,幽幽一声叹息,桐荫森森。忽然一片落叶飘落在她肩头,她侧头拂去,我这才见到她面色苍白如玉,左眼下一线清泪,延至下颌。慧珠远远站在她身后,我则站在慧珠的身后。
良久,熙平拭了泪,缓缓回过头来,乍然见我远远站着,甚是意外:“玉机……你不是回青州了么?”
我缓步上前行礼:“殿下如何来了?”慧珠正在犹豫要不要上前行礼,熙平一挥手,示意她远远地走开。
熙平转过身,不愿意我看到她发红的双目:“孤从白云庵回来,路经此地,来瞧一瞧故人。”
我叹道:“寂如师太好么?”
熙平道:“升平皇妹很好。”
梧桐树下日影斑斑,白菊淡若月光。我走到树下,指着一地的清寒如雪:“这些菊花是殿下所植吧?殿下今日是来看有没有开花么?”
熙平扶着墓碑的手微微一颤:“你怎么知道?”
我笑道:“殿下走入那小酒店,走入仁和屯,如入无人之境,可见是常来。这菊花自我上个月住进仁和屯时,便在这里了。我问了许多人,都不知道是谁所植。如此看来,唯有殿下了。”
熙平侧头看了一眼白菊,虽只一瞬,却深情无限,仿佛多望一眼就会沉溺不起。她垂眸望着父亲的墓碑,复又平静如初:“孤并没有常来,连这一次,也不过是第三次罢了。”
我屈一屈膝,微笑道:“多谢殿下。”
熙平哼了一声,目光锐利:“你还没有回答孤,你为何会在这里?朱云不是说你辞官回青州了么?”
我平静道:“朱云回青州去置买田地了,待备好了,我才回去。”
熙平冷冷道:“好端端的,为何辞官?”
我不禁笑道:“既是辞官,又怎会好端端的?”
熙平一拂袖,斗篷如玉山一震:“罢了,你自有你的道理。辞官这样的大事,自也不必知会任何人。”
我转眸淡然,日光倾落在我的眉间,温凉如水:“玉机要辞官,自不必知会谁。只是有一样,玉机对弘阳郡王与柔桑县主的心,永远也不会变。”
熙平的眼中本已隐有怒火,听罢不觉熄灭几分:“如此说来,你还会回宫去?”
我摇了摇头,依旧转身赏花。长长一段静默如高天澄净:“玉机不知道,也许回不去了吧。”
熙平道:“既知回不去,又为何要辞官?”
我如实道:“只因走到了死路。”
熙平默默看了我许久,方叹道:“罢了,你说怎样便是怎样。只是‘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138],孤终是无人可用了。”
无人可用?也许苏令、文泰来与裘玉郎等人并非如父亲和奚桧一般直接听命于她,但以他们的官位与能力,效用远大于只能布置和掩饰暗杀的父亲与我。我冷冷道:“‘志不强者智不达’[139],殿下所用的人,都是立志不移,宁死不屈之辈。若非如此,殿下与玉机如何能活到今日?弘阳郡王已是长子,离太子之位也只一步之遥。殿下今日说‘百发尽息’,不是令九泉之下的人寒心么?”
熙平扳住墓碑的右手微微颤抖:“不错,‘非用之难,信之难’[140]。只是孤素所依靠的人,一个个都离开了。孤心中……”她低下头,不忍再说。
我宽慰道:“圣上毕竟还未立太子,殿下不必灰心。”
熙平叹道:“罢了。你辞官已有一月,可知道弘阳郡王府的事情了么?”
我忙道:“玉机闭门已久,不知昌平郡王、弘阳郡王和信王世子,究竟如何处置了?”
熙平笑道:“你竟然还能想起世子。”
我笑道:“信王世子的事情,殿下叮嘱过玉机。虽然辞官,却不敢忘记。”
熙平点点头:“高思谊已经从狱中放了出来,押送回京了。削官降爵,软禁在府中,听说连新生的长子也不准见。那孩子至今还养在睿平郡王府。不过犯了这样重的罪,保住性命,已是大幸。”
事隔一个月,听闻昌平活命,不觉恍若隔世。不枉我在含光殿抗旨,不枉我病了那些日子,不枉被太后所利用,不枉败坏了自己的名声。我含泪道:“能活着就好。”
熙平诧异,随即冷冷道:“他能活下来,全仗玉机,当真庆幸。”
我这才惊觉自己有些失态,稍稍平息,又问道:“殿下这是何意?”
熙平瞟了我一眼:“也不知怎么了,宫里和景园忽然传出你和昌平郡王的许多趣事,连朝中也有些窃窃私语。这种时候,高思谚若下手杀了高思谊,也不过落一个为女色诛杀手足的恶名。况且孤听说他将昌平王府的人严刑拷打,也没问出什么反证来,又碍于太后,所以也就饶恕了。不过,关一辈子,和死了又有什么分别呢?”
比之生死,流言如何,做谁的棋子,根本无须在意。“‘鱼不可脱于渊,神龙失势,即还与蚯蚓同。’[141]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然而只要活着,就算是一条泥鳅也还是有机会化龙的。”
熙平打量我一眼:“莫非你是因流言辞官?”
我摇头道:“不是。”
熙平冷笑道:“孤也说嘛!你不会因这样无聊的事情辞官。”顿一顿,又道,“弘阳郡王从西北回来述职了,已经回府十来日了。”
我关切道:“李嬷嬷和芸儿、小东子他们都从御史台南狱回来了么?”
熙平冷笑:“芸儿,是弘阳郡王最宠爱的那个贴身丫头么?”
我一怔,道:“是她。”
熙平叹息,语气中却无半分怜悯之意:“那丫头在狱中被一个狱吏糟蹋了,又备受酷刑,鼻子、嘴巴都给烫歪了,还断了一条腿,差点死过去。幸而施哲将此事告诉了高思谚,他很生气,下旨处死了那个狱吏。这丫头也是命大,竟撑了下来。可怜李嬷嬷,已经死在狱中了。”
我大吃一惊,想起芸儿正当青春,却受此苦楚,心头沉沉钝痛。身子一晃,踩倒一朵白菊。一片冰清玉洁,沾着我脚底的泥,依旧倔强地挺立起来。只听熙平又道:“这丫头已经毁了,大约弘阳郡王也不会再宠她了吧。”她见我眼中有泪,不屑地转过头去。
我俯身扶起被我踩倒的白菊,掏出帕子细细擦去上面的污渍:“殿下可知道他们为什么遭此酷刑么?”
熙平道:“这个孤如何会知道?高思谚又不知道怎么不自在,疑心到自己儿子身上了。”
我小心收起帕子,站起身,一字一字道:“是因为他疑心弘阳郡王弑兄。”
熙平的斗篷微微一动。她先是一怔,随即颤声道:“怎会?弘阳郡王那时才只有八岁。高思谚竟连一个八岁的孩子也要怀疑么?”
我冷笑道:“殿下这话,何不与他说去!说清楚了,李氏姑侄和弘阳郡王府一干无辜之人,也免得受折磨!”
熙平沉默半晌,歉然道:“孤不该说这样的话。”忽而醒悟道,“弘阳郡王因此事被疑,那你……”
我平静道:“玉机没事,芳馨姑姑却在掖庭狱病死了。”我向南遥望芳馨的墓,又道,“他连亲儿子也不放过,何况我一个长公主府进宫的外人?玉机实在不宜在宫中继续为官了。”
熙平道:“你既是因此事辞官,为何不早些告诉孤?”
我涩然道:“是因此事,却也不完全因此事。告诉殿下也是无用。”说着深吸一口气,努力扫去心中的灰冷之意,“不知信王世子殿下如何了?他从黄门狱出来了么?”
熙平道:“他不但被放了出来,还与春儿重归于好,小两口双宿双栖,形影不离。连他带去西北的那个妾侍刘氏,也被从府中遣回家了。”
我诧异道:“启姐姐不是说殿下已经写了休书了么?”
熙平笑道:“年轻的小夫妻,今天吵了,明天好了,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至于休书,孤从未听说过。若有,恐怕是耍花枪吧。”她神色微冷,眼中暗含戒备,“莫非你很想见到世子休妻么?”
“自然不是。”停一停,又下意识的加一句多余的话,“殿下不要多心。”
熙平冷冷看了我半晌:“世子与你自幼相识,想来你也是盼着他们夫妻和睦的,是不是?”
我忙道:“这个自然。”
熙平问道:“你几时回青州?”
一提起高旸和启春,她便恨不得我立刻离开汴城。我一想:“想来也就在这几日,朱云就该回来了。”
熙平笑道:“你这一回辞官,会嫁人么?”
我坦然道:“殿下放心,即便世子殿下肯娶我,我也绝不会嫁的。”
熙平一怔,反有些过意不去:“孤并非不准你——”
我打断她:“谁也不能准我或是不准我,是我自己不愿意。”
熙平虽不情愿,也不得不默然承认。
我问道:“世子出狱后在做什么?圣上究竟是如何处置的?”
熙平庆幸道:“除了免官,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处置。”想不到三人之中,处罚最轻的,反而是高旸。这也在情理之中,三人之中,高旸出自信王一脉,天生的骁王党,他本是三人之中最不可能应验王气的一个。加之刘灵助和高曜的书信中,都言天子气五日,那后四日中,高旸早已不在军中。
原来三人俱都平安。我大大松一口气,随口问道:“王妃的病好了么?”
熙平笑道:“只要儿子出来了,王妃的身子便好得快。再者,看到他夫妻两个和和睦睦,自然也就没什么不满意的了。”
我欣慰道:“大家都还活着,那我去青州,也能安心了。”
熙平先是不以为意,忽而笑容一冷,迟疑道:“大家?莫非这三人的生死去留之间,当真有什么关联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