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星期四又来临了,十点五分左右,小缨再度进入一五五号阶梯教室。

后面的座位挤满了人,她只好挑了前面算来第三排的空位。

助教已经在台上准备了上课用的器材,投影幕降下,Windows的桌面出现在上面。

等待上课期间,小缨仔细地在心中演练今天的报告内容。

虽然今天是期中考试,但因为不用答卷,同学们都还是一副悠闲的模样,甚至还有人拿着早餐边吃边聊天。

十点十分,林若平进入教室。他今日穿着白色衬衫加深色西裤,仍然是平日斯文的模样。

“各位同学,”林若平站上了讲台,“今天要抽十位同学上台报告,请被抽到的人准备好你的幻灯片。抽签之前,我想先开放自愿的名额,有没有人自愿?”

小缨立刻举起了手。

“很好,请你上台来。”

小缨右手握紧了U盘,然后离开座位,走到讲台前。林若平下了讲台,微笑着递给了她麦克风。

“你是什么系的?”林若平问。

“历史。”

“嗯,好,请上台吧。”林若平在第一排坐了下来,抬起头来看着她。

小缨上了讲台,将U盘插进电脑的USB插槽,打开PPT文件,投影幕上出现了画面。接着,她拿起麦克风,开始说话:

“如同大家看到的,我今天要报告的题目是──‘伊斯特街谋杀案解密’。”

题目一出,台下微微骚动。林若平饶有兴趣地望着她。

她一边点着鼠标一边说道:“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故事的内容,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在故事的结尾,埃勒里质疑理性的思考方式,例如‘每一件事的发生都一定有一个原因’,这种想法,就是一种理性思考方式。哲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提出的‘充足理由律’(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意思就是说,对于世界上任何给定的某一事态,必有一充分理由能作为该事态发生的原因。例如给定事态A,则必有一事态B可以解释A的发生。对比到推理小说中,便成了‘给定一谜团,必有一真相’。在伊斯特街的故事中,埃勒里质疑这种思考方式。他认为,如果他们所在的世界只是一场幻梦、一场虚无,那么在这个虚幻世界中用理性来谈论因果关系,便是愚蠢的、无意义的一件事。”小缨停顿下来,润了润喉。

底下的听众们屏气凝神,鸦雀无声。林若平翘着腿,右手抚着下巴,眼神发亮。

小缨避开林若平的眼神,继续说道:“埃勒里在故事中提及自己被读者阅读、被观众观看,其实已经是让故事跳跃到后设小说(Meta–fiction)的层次了,作者借由这种结构来加强故事的形上学含义。笛卡尔的‘恶魔论证’(The Evil Genius Argument)曾经设想了一个聪明的恶魔,制造出各种幻象来欺骗他,笛卡尔想象自己所感知的世界全部都是恶魔设计出来的,包括自己的身体,因此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确定存在的。如果伊斯特街谋杀案是发生在这样的世界里,那么这件命案当然没有真相,因为一切都是幻觉。

“人类所能掌握、知道的事物太少,却自以为是万物之灵。‘What can I know?’我能知道什么?这是康德提出的哲学问题。他便是看出了这点,才指出人类理性的限度。世界的本质以及结构,很有可能是超出人类理解范围的。

“总结来说,在故事结尾,埃勒里便是以这种思维来告知探长,人类不应该妄想了解宇宙间所有的事。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其实也暗示了宇宙真理是人类无法言说和理解的。因此,我认为林若平老师借由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不要以为理性的逻辑就一定可以说明一切,永远要保留一个可能性——我们有可能永远无法理解世界。”小缨再度停顿下来,她这才感到自己有多么紧张。

一阵沉寂。

然后,台下响起如雷的掌声!

小缨看着台下,注意到林若平也在鼓掌。她的心脏怦怦直跳。

接着,哲学家站了起来。

“同学,请问一下你的名字?”

“我叫沈玫缨。大家都叫我小缨。”

“很好,小缨,你的哲学基础不错,修过哲学系的课吗?”

“没有,不过我偶尔会看一些哲学的书。”

“我鼓励你来修哲学系的课。”

林若平手上不晓得什么时候多出一支麦克风。他转身面对听众,说道:“同学们,这位沈同学的报告相当优秀。她简单清楚地说明了《伊斯特街谋杀案》这篇故事想要传达的意旨,完全切中我内心所想。我认为她有很好的文学理解力以及哲学思辨力。如果各位对于她的报告有兴趣,我会建议你们多来修习哲学系的课……那么,再次谢谢沈同学,表现得非常好。我们请下一位自愿者上台。”

“呃,抱歉,”小缨说,“我的报告还没结束。”

林若平有些吃惊地回过身来。

“可以再给我几分钟吗?我的报告现在才开始。”小缨注意到台下又微微骚动起来。

林若平恢复冷静的面孔。“难怪我觉得奇怪,你的题目是‘伊斯特街谋杀案解密’,跟你方才说的内容不太切题。那么,你接下来要报告的想必是针对伊斯特街谋杀案的了?”

“没错,”小缨的视线转向台下的听众,“林若平老师上次说的故事的确蕴函了我刚刚所报告的哲学思想,不过这些弦外之音其实正是老师埋下的线索,一个可以用来破解伊斯特街谋杀案的线索!”

“请你继续报告。”林若平微笑说道,退回自己的座位,坐了下来。

小缨做了个深呼吸。“在先前的逻辑课上,若平老师教过我们很多批判性思考的技术,在面对一个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只有‘提供一个最佳解释’,还有另一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即证明‘问题本身是错误的’!这意味着,问题本身已经预设了某个或某组错误的前提,使得这个问题变成‘不该问的问题’。

“在伊斯特街谋杀案当中,读者们便是陷入了‘寻找一个最佳解答’的迷宫中。从而走进了死胡同,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件谋杀案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问题’。”

“你说这件谋杀案是一个错误的问题,是什么意思呢?请你再解释一下。”林若平在台下问道。

小缨握紧了麦克风。“上周末我一直在准备今天的报告,原本我打算针对伊斯特街谋杀案提出我自己的破案解答,因此去图书馆找了很多资料。我找了有关世界悬案的书,也找了密室杀人的书,希望能够查到关于此案更多的细节。没想到,我却发现了一件令我吃惊的事!

“根据《纽约时报》在一九二九年三月十日以及十一日的报道,当时美国纽约市发生了一件跟伊斯特街谋杀案一模一样的案件!经过我的仔细查询,反倒是伊斯特街谋杀案根本未曾出现在英国犯罪史中!我仔细对照这两桩案件的细节后,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伊斯特街谋杀案是依据纽约这桩案件所虚构出来的!请各位看底下这个表。”小缨点了鼠标,幻灯片切换到下一张。

投影幕上清楚地呈现出了一张表格(见下表)。

小缨的右手指着幻灯片上的表格说道:“从这个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伊斯特街案的‘案发日期’是将纽约案的日期颠倒过来。‘受访日期’指的是后来探长在广播里谈论这件案子的日期,也是将真正的日期颠倒过来。另外,‘伊斯特’──East,是取自真正案发地点的‘东边’之英文发音;洗衣店的门牌号码──十号,则取自四号的中文谐音。至于‘艾曼纽洗衣店’的发音则来自avenue──大道──这个英文单词。伊斯特街案故事中的人物名全取自纽约案中人物的‘名’,而非‘姓氏’。也就是说,伊斯特街案中作者刻意将名全当成了姓在使用,并且完全不提名字。一般英文小说中提到角色时都是用姓氏来称呼,因此一开始在听这个故事时,我就感到很疑惑——爱德华、亚伯等称呼在习惯用法中应该是名,而不是姓——作者却把它们当成姓氏使用。殊不知,这之中暗藏了玄机。

“在伊斯特街谋杀案中,除了上述的变更外,唯一不同的就是虚构了三位名侦探的调查经过,其余部分跟历史文献记录完全一样,包括警方的推测和讨论。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所谓伦敦市的伊斯特街谋杀案根本不存在,它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案件,根本不是现实中发生过的罪案。要我们把它当成一桩真实的罪案来破解,这等于是要我们去解一个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问题。

“伊斯特街谋杀案的故事结尾正是做了这种暗示——故事中的一切是虚构的,就如同我先前的比喻,要在虚幻的世界中寻求真相是没有意义的。若平老师巧妙地运用形上学的含义来暗示破案线索,这正是这个故事高明之处。

“简单地说,我用了‘取消问题’而非‘寻求最佳解答’这种方式来回答伊斯特街谋杀案这个谜题。本案在此宣告侦破,没有凶手,没有真相,从头到尾都是一场骗局。”小缨放下麦克风,走下讲台。

这次,台下响起比方才还要热烈的掌声,简直要把整个教室掀翻,足足持续了一分钟。

小缨回到座位上,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旁边的男生目瞪口呆地看着她。

她其实很紧张,生怕自己出错——还好,一切都结束了。

林若平上了讲台,眼神中带着笑意。

“非常感谢小缨精彩的演说,”林若平道,“我必须说,她全部都说对了。她不但是个哲学家,也是个优秀的侦探,识破了我设下的陷阱。原本我还怕这个问题太难,没有人解得出来,没想到真的有人办到了。小缨完美地运用了之前上课时教过的批判性思考技术——不死背,而是活用,这才是真正地将逻辑内化。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伊斯特街谋杀案这个问题是无解的,苏格兰场从来不曾承办过这件案子。但是,一九二九年于纽约市发生的第五大道谋杀案却是货真价实的罪案,换句话说,它应该有一个答案。”林若平放慢音调,“有一个真相。”

小缨突然有种一切还没结束的感觉。她挺直了背脊,继续聆听。

“这件真实的密室杀人案成为永远的悬案,让NYPD——纽约市警局——伤透了脑筋,也成了推理作家的灵感来源。例如William March所写的‘The Bird House’——《鸟屋》,还有Ben Hecht的‘The Mystery of the Fabulous Laundryman’——《传说的洗衣店员之谜》,皆是以此案为原型的推理作品。

“那么,关于第五大道谋杀案,究竟还有什么可能的解答?”林若平看了一眼墙上的时钟,“碍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继续再谈这个问题,因为还有很多同学要上台报告……”

“我们要听老师的解答!”台下突然有名男生大叫,“下堂课再报告没关系!”

“对啊对啊!老师,请你当场解开这件世纪悬案吧!”

类似的请求此起彼落,教室顿时热闹起来。

林若平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安静。

“真是伤脑筋啊,你们真的要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对!”全班异口同声。

“好吧,我早就料到会有这种状况,所以已经准备好了。”

林若平从口袋中取出了U盘,插入插槽,投影幕上出现了一个PPT文件,林若平将其点开。

幻灯片标题是——“第五大道谋杀案:一种可能的理论”。

台下微微发出惊叹声,就连小缨都没想到林若平早有准备。

“学过逻辑的人都知道,”林若平说,“要驳倒别人的论证,除了指出对方论证所犯的形式谬误或非形式谬误之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推翻对方的前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突破瓶颈。在第五大道谋杀案之中,警方之所以会陷入迷雾,或许就是因为接受了大家认为‘不能被推翻’的前提。下面我会用一个故事来作为例证。”他点了下一张幻灯片,上头是一名中年外国男人手持显微镜的照片,“这位是著名的病理学家席尼·史密斯(Sydney Smith),他在一九四二年在英国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一桩史上罕见的奇案。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件案子。”

幻灯片来到下一张,林若平将上面的文字读出:

“一位苏格兰商人于某个冬天傍晚离开了他在爱丁堡住宿的旅馆,第二天早上七点半他再度回到旅馆,侍女惊讶地发现他的脸上沾满了血。商人说他并无大碍,将外套跟雨伞挂好后便上了楼。后来他被发现倒在浴室中,立刻被送到医院。三个小时后,这名商人死亡,死前没有解释任何事。

“这名男子的死因是头部中枪,很可能是自己开的枪。子弹近距离发射,从下颌进入,穿过脑部,从头骨前方穿出,造成了一个直径超过一点四英寸的伤口。鉴定后判定是点四五口径的子弹。

“警方在旅馆前地面上发现了一条血痕,沿着血痕,他们追踪到对面街上的一处花园,里头有一个露台,一把点四五口径的左轮手枪就放在一张椅子上。椅子前方的地板上有一摊血。露台的屋顶破了一个洞,上头沾满了碎骨,还有脑部组织。显然,这里正是死者自杀之处。后来警方证明该把枪的确属于死者,也发现了遗书,因此这是一桩毫无争议的自杀案。

“案发当天早上六点就开始下雪,警方在露台附近发现另一条伴随着雪上脚印的血痕,持续了约一百六十五码,从露台出发,然后绕了一圈又回到露台。

“接下来是整件案子最离奇之处,就是关于死亡时间的推定。史密斯教授查验过死者伤口后发现,这些伤是死者断气前好几个小时造成的。配合露台附近的迹证,死者在前一晚的活动可以重建如下:他在六点之前开枪自杀,但是却没有立即死亡,这让他感到非常惊讶。接着,他在椅上坐了一段时间,地上那一摊血迹就是在这时留下。接着,他离开露台,走了一百六十五码的距离又回到原点,休息了一阵后才又走回旅馆。这个男人在大脑受到极大的创伤后,不但没有立即死亡,反倒存活了几个小时,还能够在雪地行走极长的一段距离,并且神志清楚地跟旅馆侍女说话,这简直是人类不可思议的奇迹。

“史密斯教授指出,任何一位法医见到死者脑部的伤口,必会认定死者是受伤后立即死亡,但这件奇案证明了一个人在大脑受创后却还能和正常人一样行动。”

听到这里,小缨知道林若平想说什么了。

“在第五大道谋杀案中,我们对于一个前提深信不疑——死者中枪后立即死亡。这也是来自于法医的专业意见。但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的话,警方一开始的理论就有可能成立,即,死者是在门外的走廊与凶手发生争斗,被射了三枪后,他逃回工作房内,将门上闩防止凶手追杀,至于窗户,原本就是上锁的。做完这些工作后,他才在房内断气。

“这样的状况,比起我刚刚陈述的案例,要更为可信。在第五大道一案中,死者受到致命创伤后,仅仅支撑了约一分钟不到就死亡了,虽然展现出过人的意志力与体力,但绝非不可能。这就是人体的奇妙之处。”林若平停顿下来,看着听众。

“那凶手到底是谁?动机又是什么?”台下有人举手问道。

林若平微笑着说道:“问得好,我得回答这两个问题,才算是完整地解开这个案件。如果我刚刚的推测是对的,这两个问题就再简单不过了。案件报告中提过,一三二街一带治安非常糟糕,抢劫盛行,以致这位叫做芬克的死者入夜工作时都会将屋子门窗上锁。报告中也提到,案发前有两名穿着高雅的女子拜访洗衣店,虽然后来不清楚这两名女子的身份,但可以合理推想她们应该是顾客。芬克必定是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生意,在工作室中忙得太投入,迟了些将大门上锁。当他惊觉到天色变暗时,匆忙离开房间,准备去锁上店面的大门,但一名持枪歹徒已经闯入,于是他们在走廊发生争斗。

“芬克中了三枪,却没有死亡。他身上穿的衣物吸收了流出来的血,没有滴到地板上,所以走廊上没有血迹;穿过左手腕的那发子弹正好从店面大门飞了出去,掉到街上,因此警方才遍寻不着。接着他奋力逃回工作房,甩上门,拉上门闩,走到房间正中央才倒下断气。由于门已经从内反闩,气窗又太小不能通过,歹徒只好放弃抢劫的念头,迅速离开现场。这就是为什么死者的钱财没有被劫。

“芬克在死前仍没有意识到他的身体所展现出的奇迹,造就了这桩犯罪史上最完美的密室谋杀案……这就是第五大道谋杀案的真相。”

林若平停顿下来,约莫过了三四秒的沉寂后,台下响起一阵激烈的掌声,就像浪潮般淹没了小缨的耳朵!

小缨不自觉地也跟着身边的人鼓起掌来,这堂课好像有一种鼓动人心的力量……她看着站在讲台上的林若平,再度感到这氛围是多么地奇妙……

一九二九年的世纪悬案,就这样被这位哲学家侦探给解开了。

“各位请先别激动。”林若平做了个请安静的手势。

现场缓缓安静下来。

“这只是我的理论,没有人可以证明我的对错,但这个理论是我反复估量这件案子后,自己认定的可能性很大的解答。我会在课堂上讨论这个案件,与其说是要找出事件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在讨论过程中,希望各位能学习到许多思考技术,这才是‘逻辑与推理’这堂课所要呈现给大家的。我衷心地企盼你们都有所收获。”林若平说到此处时,脸色突然变得神秘,“况且,各位别忘了,就如故事中的埃勒里所说,我们可能都只是被杜撰出来的角色,活在幻想的世界中,妄想找到那不存在的解答。而我现在所说的任何话语,所想的任何事,可能都是某个‘造物者’创造出来的呢!”他突然抬头,对着天花板大喊,“你说对吗,作者?”

台下一阵哄堂大笑。

林若平瞄了时钟一眼,正色道:“那我们先下课休息十分钟,等会儿请同学继续上台作报告。”

不知道是不是小缨的错觉,她总觉得林若平放下麦克风之际,似乎给了她一个微笑。虽然只有一瞬间,但她可以感受到那个笑容背后有着浓烈的谢意。

她在心中暗暗下了一个决定,下学期,她一定要去修哲学系的课。

——The End.

 

停下敲着键盘的手指,若平往椅背上一靠,松了一口气。

晚上九点半,他仍在研究室中,已经埋首创作小说两个多小时了。

由于昨天完成了一篇要发表在国际期刊的论文,他今天才能有时间继续书写中断已久的作品。

若平拿起玻璃杯,在饮水机前装满了水,一饮而尽。

这篇名为《第五大道谋杀案》的短篇小说约两万多字,是他的最新作品,主要是根据上学期他在通识课开设的“逻辑与推理”改编而来。小说内容大部分奠基于事实,但有几处重大不同。

首先,小缨这个角色是虚构的,创造这个角色只是方便他讲故事。

第二,他在上课时报告给同学的并非是“伊斯特街谋杀案”,而是“第五大道谋杀案”。故事内容不过就是把伊斯特街谋杀案还原到小缨整理出来的那个表,其余内容完全相同。

既然小缨是虚构的,而他也并非设下了“伊斯特街谋杀案”的陷阱,第二周所发生的事当然也就没那么精彩了,不过就是同学们轮流上台报告罢了,而且只有少数几人挑选了“第五大道谋杀案”作为报告主题。当然,他最后也没有发表自己的解答。

以上这些差异处都是为了让故事更精彩才填补进去的。

若平离开书桌,伸了个懒腰,然后走到窗边。

从他的研究室可以眺望环绕着学校的山群,在夜幕之下,山势显得巍峨挺拔。

他抬头仰望着星空,陷入深思。

对他来说,教书的最大乐趣之一,就是期望可以遇到才华洋溢的学生,也许小缨这个形象,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类型”。

他希望课堂上能够出现一名小哲学家,或是小侦探。

另一方面,这样的期望,也是因为他希望学生们能够更上进,再多花点心思在书本上。小缨的形象,或许可以激励学生多用功些。

他打算,这篇作品完成后,要在下学期的逻辑课堂上发给学生,当做授课教材。比起阅读枯燥的课本,效果应该会更好。

若平望着远远的星空,反刍着夜的静谧。突然,他发现星星的排列有些奇怪。

浩瀚的星河,竟然在空中排列成了一张脸,那张脸对着他露出了微笑!

那是……他写作时在脑海中想象的小缨!

若平眨了眨眼,定睛一看后,那张脸瞬间消失了,星群又恢复原本的散乱。

他凝望着那广袤的星河,无边的天际。

别忘了……我们可能都只是杜撰出来的角色,活在幻想的世界中……而我现在所说的任何话语,所想的任何事,可能都是某个“造物者”创造出来的呢!

这并非是不可能的。

也许,他跟他的世界正是“造物者”笔下的作品,“造物者”书写着他的遭遇和人生。他的世界,完全在“造物者”这名“作者”的掌控之中,“作者”此刻正操控着他心中所想。这就如同他正是他笔下故事中那名“林若平”的作者一般。

如果这一切只是一场幻梦,那么刚刚那张小缨的脸,恐怕就是“作者”对他所开的一个小玩笑吧!

若平再度望入了夜幕,吊挂在天河的星星们,一闪一闪地对他眨着眼睛。

 

————————————————————

(1) 大赛二等奖作品。作者林斯谚,台湾地区知名推理作家,获人狼城推理文学奖第一届佳作奖及第二届首奖,第一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三甲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