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往北边儿走, 雨水好似越少了些。”
祁北南和赵光宗赶了七日的路,出了磷州界,归到了去京城的官道上。
在磷州府界上, 接连几日都在断断续续的落雨, 赶路怪是不便。
他们坐在马车里尚且还好,倒是苦了车夫,驱着马匹,得受外头的春雨所扰。
不过好在是物品准备齐全, 有蓑衣草帽,不至教身子打湿了去。
在通往京都的官道上,倒是晴朗。
马车上拘了好几日的祁北南和赵光宗, 一并下了车, 在官道上随着马车步行松展一番身子。
“怎就是不能动了, 可是车轱辘卡了石子?”
“郎君, 查检过了, 车轱辘完好。”
赵光宗与祁北南正闲说着, 就见着前头停了两辆马车堵塞在官道边, 几人正围着车子不知作何。
祁北南远瞧了一眼, 那车子上也插了官府的镖旗,看着像是金陵府那边的官旗。
“指不准也是赶考的读书人, 我们上前去瞧瞧。”
赵光宗点头,两人快步过去。
“出了甚么事, 可需搭把手?”
祁北南唤车夫将车子停在后头靠边处,省得两行人的马车并排堵在一处将官道都占了去, 再来车马通行不了。
“郎君, 我们的车子不知如何动弹不得了,可是阻了郎君的道。”
祁北南道了一声:“不曾阻。”
话音刚落, 车子另一头绕出来个月白交领的年轻男子,头束玉簪,腰配美玉。
男子生得清瘦,身形盘顺,但却有一股懒洋洋的感觉。
他扬起下巴瞧了过来,眉间生得一颗浅红的痣。
祁北南看见男子的身姿便觉有些眼熟,待瞧其面容时,不由一怔。
“二位可也是进京赶考的举子?”
男子偏头瞧见后头马车上的官旗,他轻吸了下鼻子,食指揉了揉鼻梁,似乎有点想打喷嚏。
一双眼睛也有点迷迷糊糊的,好似是没睡醒就被生喊起来了一般。
“正是。”
男子见状,抬手做了个见礼。
“在下姜汤源,打金陵过来进京赴考。”
祁北南嘴角浮起了一丝笑,亦与之做礼。
“在下祁北南,自磷州前来。”
赵光宗也做了介绍。
三人都是年纪相差不太多的年轻人物,在此遇上,倒是不如那些年纪拉得很长的举子生分。
再来又都是同考,在此荒郊野岭间,便生出些好意来。
祁北南唤秦缰与姜汤源查检了一番车子,方才得知是内轴断裂了,幸好发现得早,否则车棚还得坠散。
这截官道近处不见驿站,只有二十里地外有一处村落,要想修缮好车子不易。
祁北南便道:“姜郎君若不嫌,可与我们结伴同乘,余下一个伙计处理车子的事。”
“待着到了前头城中,另行买车子便是。如此也不会耽搁赶路的时间。”
姜汤源思索了片刻,道:“如此便叨扰二位了。”
这厢说妥,姜汤源前去另一辆车子前,他轻声道:“阿团,我们与两位郎君结伴。”
话毕,车子上下来了个面容白皙的小哥儿。
他怀抱着一只胖滚滚的圆眼狸猫,猫儿在他怀里十分的温顺,似乎见着从马车里头出来了,还伸了个懒腰,肥嘟嘟的猫掌张开成了一朵四瓣小花。
小哥儿与祁北南和赵光宗行了个礼:“麻烦二位郎君了。”
祁北南见着姜汤团,微有些意外他竟然也在。
说来,也是有大几十年不曾见过他了。
姜汤源这个唯一的弟弟,性子沉静,不喜多言,但心地良善。
当初他在金陵读书时,姜汤团每每与兄长准备吃用都会多预备一些,更甚有时候准备两份。
大抵上就像是小宝待赵光宗那般,他与姜汤源交好,姜汤团也把他当做兄长一般。
奈何却也不是长寿之人。
姜汤团到了年纪,姜家将他下嫁给了一位看中的门生。
那门生婚前百般乖顺,待着迎娶了姜汤团后,依靠姜家的门路将官坐稳,渐渐便变了模样。
离了岳家的眼皮子,到地方上任官时,先是纳青梅竹马,后又醉酒与姜汤团动手。
婚后的第三年,姜汤团难产离世。
彼时姜汤源气怒至极,生是追到了门生任地上,将男子痛打了一顿,险些废了他的手脚。
因殴打官员,还受言官参了一本,遭了贬斥。
赵光宗不知祁北南所想,与姜汤团回了个礼后,见着身侧的人看着姜汤团不为所动,像是丢了神似的,他自后头轻轻扯了一下祁北南的衣裳。
祁北南回过神来,与姜汤团做了礼。
“你怎么回事,莫不是赶路赶傻了。”
赵光宗与祁北南回车子上整理东西。
“当心我回去告诉宝哥儿去。”
一会儿一辆车子教姜汤源同坐,另一辆车子则与他放些行李。
如此周展开,才不会打挤。
祁北南失笑:“我没旁的歪心眼儿,你想多了去。”
须臾,姜汤源携着行装过来。
一些行李放在了赵光宗车子上,他与祁北南同乘了一辆马车。
车子晃晃悠悠,姜汤源一直揉着鼻子,想打喷嚏又打不出,鼻腔却痒。
一只手递了个水囊过来:“往北走天气干,喝些温水能有所缓解。”
姜汤源接下水囊,吃了一口。
祁北南道:“鼻腔不适,可适当按压迎香穴、鼻通穴。”
“祁兄广知,还通晓医理?”
姜汤源盖上水囊,道:“大夫亦是与我这般说的。”
祁北南哪里通晓甚么医理,不过是占着与人是老相识的便宜。
他道:“我不过也是恰巧晓得这点。”
起了话头,两人接着又说谈了几句。
因着是半道结伴的人,姜汤源心中还设着防备心,两人虽同乘于一辆马车之中,他也只与祁北南说些书本课业,沿途风土的事情。
不与之提家中情形,吃用等,只怕惹些不必要的麻烦出来。
他这人看似迷迷瞪瞪,实则心眼儿不少。
可与祁北南闲散说了几句,发觉竟与他出奇的谈得来。
与书本的见解相同,所思也一致。
一路上与祁北南结伴甚是欢愉。
待着抵达了厢阳城,姜汤源置买了新的车马,也不曾与祁北南和赵光宗分道扬镳,反而是与之约定一同去向京城。
再度结伴,姜汤源显然要更亲近了些。
驿站住宿时,姜汤源取了一只盐水鸭,几只咸鸭卵出来与祁北南还有赵光宗尝吃。
祁北南也拿出萧元宝与他做的油酱菜来,原本准备的肉饼、卤味,在磷州界内就吃了个干净。
如今三月天里,并不热,这些菜肉能存好几日,但是出来也十日光景了,再放也都变了味道,早些吃罢反倒是不糟蹋。
然则油酱菜浸在菜籽清油之中,不易腐坏。
只要爱惜着,启开菜坛子取用时,筷子洁净,取用后迅速封好口,保存月余是不成问题的。
便因能存得久,祁北南才舍不得吃。
他心头挂记着人,总还想着等到了京城的时候启开来。
赵光宗见着祁北南拿了油酱菜,笑与姜汤源说道:“姜郎君好口福,今日能吃到阿南手中的油酱菜。你不知此人多抠,路上央了他几回都不肯启了吃。”
姜汤源闻言看向祁北南:“何种珍馐,祁兄如此珍视。”
祁北南道:“哪里像他说得那般,只是油酱菜存的久些,便没急着取出来用。”
他一头说着,一头便开了酱菜,立时一股油香味道散出。
姜汤源一双迷糊的眼睛亮起来:“光是闻着就觉香,倒不枉赵兄念着。”
祁北南把油酱菜用勺子舀进碟子里头:“姜郎君只管尝吃,这油酱菜配粥,夹在馒头素饼里吃倒是送口。”
姜汤源不客气,动了筷子。
闻着香的油酱菜,吃着更是口齿缠香,若是配粳米饭,他觉着能送三碗进肚。
“这是如何做的,味道竟是这般香人。”
祁北南见姜汤源不吝又动筷子,便道:“我只晓得这油酱菜是选用冷不结团的清油,将脆嫩的上笋结,香蕈,雪菜,肉糜合炒而成,至于其间入了哪些香料,我还真不知。”
“看似家常菜,用料却好生精细。这般体贴用心,可是家里人做的?”
姜汤源觉着味道实在美,出门在外,家里多少都会预备些酱菜在路上吃。
他往前只觉着在外无奈下不得馆子才只能吃这些,今日尝吃着了好的,方才觉得竟是好食。
“是。”
祁北南道:“是我……夫郎与我做的。”
说出这般称谓,他嘴角不由得扬起了些弧度。
赵光宗闻言,不由得看了祁北南一眼,只笑,不说话。
姜汤源眉心一动,笑道:“原不怪祁兄不舍取出吃用,不光是这酱菜味好,情意更好。”
祁北南道:“见笑了。”
说罢,姜汤源又招呼着两人吃盐水鸭和咸鸭卵。
这都是金陵的菜,盐水鸭瘦香不说,那咸鸭卵当真是腌得好,油润润金黄黄的,夹上一点送进口中,滋味香醇。
祁北南也是好些年不曾吃上这一口了,吃了好几块鸭肉。
足又吃了两只咸鸭卵。
姜汤源觉着祁北南的油酱菜好,讨了一碟儿送去与屋中的姜汤团吃。
夜里,赵光宗泡了泡一双长坐而疲软发胀的脚。
热水浸过脚脖子,泡了一刻钟的时间,只觉着身体都松快了不少。
明早一早还得起来赶路,他今晚不打算温书了,预备早些歇息。
不想站起来肚儿却发撑,晚食姜汤源带的盐水鸭子味道好,他此前没吃过,便吃用了不少,又是实在的肉,倒是现在都还饱着腹。
瞧着窗前撒着的月华,外头月色当不错,不妨出去走一圈消消食回来再歇息。
这时辰驿站外头还有几个官差正围坐在一处吃酒菜侃话,见着赵光宗出来,道:“郎君,可勿走远了。”
“我就在驿站周围走走。”
夜色皎皎,虽是不如夏夜里的月儿明亮。
但今日十六,月亮倒是圆。
他绕着驿站走了三圈,返还来时,肚子里差不多松快了。
驿站园子里头吃酒的官差也都散了,只余下了个在收拾打扫的老妇。
赵光宗迎着月色正预备回屋去,仰头见着阁楼上的姜汤团。
他身上系着一件连帽的井天色缀白毛斗篷,整个人浴在月光之下,一张不大的脸宛若镀上了一层清白的光。
许是人也在赏月,目光静静的看着远山处的银盘。
赵光宗正欲收回目光,不想扰了人清雅。
忽的起了风,阁楼旁的一株开得繁盛的李花散乱了花瓣,从姜汤团身侧拂过。
他一时贪看,定住了目光。
上头的人大抵也是注意到了赵光宗的目光,他微垂下某之际,手间的帕子忽的教风给扬了去。
轻盈的手帕随风自阁楼飘下,竟受风吹至赵光宗的胸口间,他身子阻着风,帕子竟是好一晌落不到地上。
赵光宗见此,将帕子拾了起来。
他仰头看向阁楼,姜汤团也微有些紧张的双手扶在栏杆上往下看。
四目相对,静默了片刻。
须臾后,伺候姜汤源的一个小哥儿方才下楼来,从赵光宗手上取回了手帕。
回至屋间,赵光宗也还有些没有回过神来。
他坐在窗前,只觉那张手帕的料子当真是好,丝滑柔软,上头似乎还绣着几片栩栩如生的竹叶。
一丝淡淡的香味尚且还余留在他拾过帕子的手间。
赵光宗嗅不出究竟是甚么香,却觉格外的好闻,清新雅淡。
这样的味道,出现在姜汤团那般话少,安静的小哥儿身上,似乎很得宜。
他躺进床榻间,心中想着,姜汤团的话确实很少。
结伴了这些日子,两人好似也就初次见面时做见礼说过一回话,此后的这些时两人撞见,他也不过微微颔首致意,不曾张口……
赵光宗不知何时才睡了过去。
翌日,大伙儿早食都快吃罢了,他才迟迟的起了身。
祁北南见着出门来的人,与他添了一碗粥,外取了一个馒头递过去:
“可是驿站没睡好?往日里最是起来的早的。”
赵光宗接下,摇了摇头:“没。只是贪睡了。”
昨夜似乎一夜的梦,然则清醒时,却又记不得梦见了些什麽。
祁北南一行人抵达京城时,已然距从岭县出发去了十三日之久。
京都巍峨繁荣,富贵迷人眼,教一行从地方上来的考生看得浑身都有了些劲头。
一扫舟车劳顿的不适,全然受风土人情而吸引了去。
姜家几代人为官,京中有亲眷,自是不必在外头寻住处。
两厢各留了通讯地址,至此才做了别。
祁北南貌似头回来京,实则轻车熟路。
引着赵光宗前往内城与外城的交界地段,在一处唤作羌梧坊的地方寻到了合适的落脚处。
两人合赁了个一进院子住了进去。
祁北南率先落笔写了封家书,教邮驿快马加鞭送回岭县。
他本想是教秦缰返还的时候带回,只他人也才到京城,不好教人立马折返,如何也得歇息个三两日,养足了精神才好回去接人。
然则岭县这头,萧元宝捏着手指算了算日子,估摸着祁北南也当是到地方了。
他便着手预备着自个儿要去京城携带的物品。
白巧桂在家里来顽,得晓他能去京城,心头羡慕的不行。
“他也没说教我去京城,半点不惦记我。”
白巧桂捻着一块果糕吃,嘴里甜滋滋的,心头却苦巴巴儿的。
“罗郎君便是有心你去,只怕白伯父也不准。”
萧元宝不晓得京城那头的天气,摸不准要带些甚么样的衣裳过去。
收拾了两件喜欢的,便置在一头,等着祁北南与他捎了信回来再做打算。
“你们俩如今定了亲,可说甚么时候成婚?”
萧元宝眨了眨眼睛,忍不得打探一番。
“日子没定呢,许也得等至明年了。”
白巧桂道:“今年会试,中与不中都有得耽搁。”
萧元宝点点头,想来也是。
“待着初九进考场一日,咱俩一同去庙里烧炷香吧,再捐上些香火钱。”
“好哇。”
白巧桂答应道,待着四月里头,天气暖和了,出门踏青游玩的人也多。
出去热闹一下也好。
“这开了春儿,冯娘子的身子不晓得可能好转一些。”
萧元宝微微叹了口气,去年冬月,一季冯娘子的身子都不见得好。
他过去瞧人的时候,整个宅子似都浸在药汤里一般,走进去就能嗅着味儿,教人心头多忧心。
“今儿整好空着,不妨去瞧瞧她老人家。”
白巧桂如此提议道,冯娘子虽教萧元宝做菜,可待她也好。
每回过去的时候,总与她些好吃食不说,还拿些稀罕东西送于她。
萧元宝应声说好,去前,又在灶上收拾了一盅鸡汤。
冯娘子的肝不多好,萧元宝听白巧桂说石斛、玉竹这些草药养肝。
他想着冯娘子终日里吃药,只怕是再不惧苦的人吃多了汤药也嫌难以入口。
为着老娘子能舒坦吃上几口汤药养肝,他便将这两味药材入进乌鸡一同炖,添些干橘皮增风味。
问了桂姐儿,如此做来不坏药性,炖出来的鸡汤还香。
“这汤炖得入味儿,别有一番好滋味。便晓得是药,我也乐意多吃些。”
冯娘子得了萧元宝的石斛乌鸡汤吃,面色红润,笑着夸萧元宝:“你这贴心孩子,总想方设法的为着我好。冬月里受你送来的那些药膳吃了,我觉着身子好了许多。”
萧元宝道:“冯娘子便是夸我,不过听得你身子有好转,我心头还是舒坦。”
“不是说来诓你,实是你做的药膳好,滋味美。药膳吃着跟平素里吃餐食一般,我肯多吃些,不似吃药汤的抗拒,养了身子。”
冯娘子拍着萧元宝的手:“这个冬月都不似往年的冬那般难熬,你瞧瞧,我的气色都红润了。”
萧元宝今儿过来,倒是瞧见冯娘子的气色确实红润了不少。
他见此道:“也是桂姐儿,她与我说了哪些药材如何用,我这才能琢磨点药膳出来,否则如何做得来这些。”
“你们俩都是好孩子。”
冯娘子吃罢了药膳,引着两人进屋去。
取了两只描金的红匣子出来,与了一人一只。
萧元宝开了匣子,内里是把珐琅彩镜子,不知是什麽物做的,镜面照人可清晰。
他还不曾见过能将人眉眼鼻子如此清楚照出来的镜,不免稀罕。
白巧桂得的是一只花丝银蜻蜓簪子,工艺精湛灵巧,十分美丽。
瞧得是如此贵重的物品,两人都不敢收。
“我知你俩定了亲,这是一点子心意。”
冯娘子把匣子推过去:“长辈送与晚辈的小礼,乖巧的小辈可收下。”
白巧桂与萧元宝对视了一眼,方才谢过冯娘子收了下来。
“你俩定亲下的郎君都是读书人,前程远大,好得很的事情。”
冯娘子倒是真与两个孩子高兴,又忍不得嘱咐他们两句:“只我是过来人,与你们唠叨,成亲以后也不好一味的依附郎君,需得寻着些自己的事情做才好。”
“桂姐儿我是安心的,她医术好,有这番手艺在,总有得是好处。”
冯娘子与两人亲切的坐在一处,她偏头与白巧桂道:“只要成婚后不疏了手艺,是上是下都走得通,不愁。”
说罢,又看向萧元宝,道:“宝哥儿是有上进心的孩子,与我相识,也是为着手艺功夫,极好。”
“祁郎君我见得几回,他才貌俱佳,为人处世老道,将来会有大前程。老娘子一生阅人无数,不会看错。”
“他将来做了大官人,官眷便不好是与人置席掌勺的灶哥儿了。那些个官宦人家,甭看出身高,实则也与乡野上的娘子夫郎一般,爱说人闲。”
“你与郎君情意是深,可久听那些瞧不起人的话,听得多了,难免不会生出些嫌隙来。”
萧元宝仔细的听着冯娘子说,他心中觉着娘子说得不差。
其实自阿南哥哥中举以后,身侧往来的人渐渐都有了些改变,他出门营生置席,便是哥哥只还是举子,也有些跌了他的颜面了,若他再出息高中进士,那必又是另一番天地。
祁官人的夫郎擅治菜,这般听来是个长处;可祁官人的夫郎是个灶哥儿,听着好似就不大对味道了。
冯娘子见萧元宝不说话,道:“你别怪老娘子多嘴,在你们情意浓厚的时候说这些话来。”
萧元宝连忙摇头:“娘子说得极好。”
“我跟着娘子学了许久的菜,大菜已会,如今出门去接席,只怕是那些人家都争着要我去,可我却不曾着手去办这些事情。”
“一则,家中事多不得空;二来,心头也隐隐觉着不妥当。”
祁北南去了京城,这阵子他在家里无事,也才静下心来仔细想了一番自个儿的事。
“只我幼年就学了这桩手艺,若是不与人置席掌勺,岂非是白学了这些年。”
他心中有些纠结。
冯娘子笑:“会手艺只有好,没有白学的说法。不做掌勺,也总有旁的用处。”
“开食肆,办酒楼,东家懂得做菜,才更好经营。”
“家里倒是有一间铺子还留在手头上,开个食肆也无不可。”
聘请上厨人,他常去盯看,琢磨菜单即可,不必要亲自在灶上掌勺。
如此旁人也不好多嘴什麽了。
只是,也还有不恰当之处。
还是那句话,要是哥哥高中了,往后做官定是不可能在岭县的,如此他如何看管这头的铺子。
只要铺子经营久了,入了正,倒也不必他在跟前盯着。
可如此,少不得也要个一两年的光景才好。
萧元宝心头没个定数,求教冯娘子。
老娘子只说,要他先多去了解一番行情,熟悉了食肆酒楼这一行当以后,再行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