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全能型导员

【我们先说军队的待遇。

鹤仙作为一个绝对的主战派……嗯……也不能这么说,鹤仙作为一个重视军防的君主,是会亲自过问抽查军队的待遇问题的。】

武将们心花怒放,文臣们早已有所猜测,天下百姓只是觉得这阿婆主,其实没必要改口的,反正他们都已经习惯了,都在大梁内部,似乎也没必要藏着捏着。

文臣们表示,还是有必要维持面上的礼节的,这阿婆主太不注意了。

【这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大多朝代,像是军粮军饷军用物资,都是要将军自己去催户部的,能催到的都是对将士好的。

但是自从鹤仙实际掌权之后,军粮军饷,一定要发满,如果说国库不够,那鹤仙就直接问责户部,军饷乃是朝廷每年必要的预算,预算不够,你户部一没有上报,二没有着手解决,只会说不够,那要你们来干什么?既然不会,那便换会的人来干。】

“好!”

“太子殿下千岁!太子殿下千岁!”

只这一点,就足够军中的士兵拥护太子。

户部的老大人们开始擦汗了,如今还是开国皇帝时期,还不至于拦截军饷,但是没人催,总是习惯性地拖一拖的。

如今天幕这么暴露未来的弘德朝军队待遇,那群滚刀肉,难搞咯。

民间则更是觉得好了。

“太好了,太好了!我就怕大娃在军队里被克扣,战场无眼,若是待遇再被贪了,那还怎么活啊……”

自家的孩子自家心疼,他们没办法阻拦军队招人,就只能期盼军中待遇能好一点了。

只有山东的军营,一个个早就脸上笑得稀烂。

“哈哈,自从太子接手咱们山东驻军,那军饷,就没慢过!”

“早就想显摆了,这下不羡慕死周边的那群家伙!”

【朝廷拨款是一回事,底下人有没有贪污又是一回事。

鹤仙不会觉得户部没问题了,军队的士兵就能吃饱喝足了,所以鹤仙每年都要随机前往京城附近的军中检阅,直接从底层士兵的精神面貌来判断有无被贪污。】

“弘德帝,这既是检查将士的待遇,也是让自己活跃在军中,确保自己的威信。”

孙平不得不承认,有这样的君主,只要是脑子正常的将帅,是一定会拥护的,哪怕看似是对他们的管理不放心。

什么是将军?将军不怕一次两次的败仗,毕竟常胜将军少,史书上都数得过来,但最怕的,就是奸臣的污蔑了。

而弘德帝这样亲自检阅的举动,底层士兵感激,高层将帅又何尝不安心?

陛下都自己看过了,陛下还不相信我们相信你们空口白牙的奸臣吗?

【而远离京城的,驻守四方的军队,则明面派遣督察官检查,暗地里绣衣卫探访,双管齐下,力保军中将士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将士的饷银和补贴,能拿到手里,送回家里,无后顾之忧。

也是因此,弘德一朝,兵权,兵心,一直牢牢把控在鹤仙的手里。】

晋王眼神奇怪地看向姜衡:这就是你的不知兵?

姜衡:我是不知兵啊,所以我只负责他们的后方。

【这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待遇,除此外,还有思想方面的建设。】

又是思想?

朝臣们想到了宗室教育中的,太子提出的思政教育课程。

【弘德十五年,在荀子孟子被追封为圣人之后,兵家原有的圣人也不能忘了。】

一向冷静自持的孙平冷静不下来了,一眼不错地盯着天幕,快说啊!

这一刻,他终于共情了好友孟怀书。

丁俊擦了擦没有眼泪的眼角,三个好友,只有他家没有圣人可以显摆,太心酸了,祖宗怎么就不能争气一点呢?

【在原本武庙的基础上,把兵圣孙武给提了出来,在京城郊外起了一座兵圣庙,并在四周建造了一所兵家学院。】

“大德!”

圣君大德!

武将们一个个眼巴巴看着太子和元泰帝,弘德朝有的,陛下,我们元泰朝也要有!

【武皇开设了武举,用以选拔军事人才,其内容,涵盖马射,步射,举重等多个项目,到启朝,又增加了策论,要求军事人才必须通晓兵法。】

【但有个很大的问题,科举上的书目大多能在市场上买到,但是兵法不好买。

所以武举的作用,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实则还是将领之后,二代他们自己玩儿。】

“这天幕有失偏颇,怎么不说武举比科举低一头呢……”有武将小声嘀咕,却谨慎地没有冒出头。

【鹤仙先暂停了兵法策论一道,武举便单纯考个人的武学能力,考上的,统一送到兵家学院进行深造。】

“这个不错,科举的进士要去翰林院实习,武举的进士也该有相应的实习。”

“这样也不会耽误一些学不精文化课程的天生武士。”

“不过天幕说是暂停,那就是以后还会打开这一通道?”

【而在弘德十五年后的逐年形成的科举分科中,分设了“武科”,武科便需要考兵法策略,不需要比试武功。】

“妙啊!”

兵部尚书情不自禁赞叹出声,如此一来,军队方面,哪些可以作为统筹管理型人才,哪些可以作为武将类人才,清晰明了,且不易遗漏。

天下英雄,尽入弘德帝彀中啊!

【而这些科举武科的才人,同样需要尽入兵法学院统一实习。】

【这家书院不仅是专门培养将领的,还是培养导员的。】

“导员?”

“导,引导?指导?还是领导?导谁?兵家学院,兵士吗?”

姜衡眼睛不禁眨快了些许,他还挺能折腾,看样子似乎还本土化成功了?抄了。

【培养将领,有兵书,有武勋,与武将可以教导,但是导员不同,兵法谋略相关,他们只需要合格线以上,不需要门门优秀,不过都是武科出身,也差不到哪儿去。】

嗯?

“这还怎么指导?武科出身,也没实战呐?”

弘德帝也不像是会干这种事儿的人啊?

而朝臣们瞬间抓住了之前的重点——思想建设。

果然:

【他们不干涉主将的行军思路,只需要熟悉将士们的生活习惯,能吃得了苦,能在军中常驻,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忠君爱国的思想不可动摇,并且不自傲,能做一个幼师,也就是能灵活处理各种将士造成的烂摊子,并让他们听话。】

一些将领瞬间头皮发麻,不是因为什么思想建设多么可怕,而是最后一句话,能灵活处理各种烂摊子和将士,这手段得多了得啊,当大帅都可以了吧?这导员含金量,真高啊!

“这得是全能型人才了吧?”

“不干涉主将思路,思想上做指导,与以往朝代的监军大为不同。”

“监军怎么能比?”

以往朝代的监军,那是监军吗?那是主将头顶的刀,是祖宗,是麻烦。

但是导员一听,就是一个冤种……啊不是,是一个军中爹妈呀!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军中,并且做好导员的职责——让军中的将士,有目标,有理想,有精神,成为真正的,不可阻挡的,国家的,百姓的军队。】

“理想?”军营中,有不少底层的士兵一脸茫然,问旁边的同伴,“你有理想吗?”

“啊?能早点回家老婆孩子炕头热算吗?”

什么理想不理想的,日子能好好过就是老天爷开恩了。

【再说得直白一点,古代当兵是好事吗?】

“怎么可能是好事!”

“我家大哥就是被征兵了,回来腿都瘸了!”

“好歹保住了命,知足吧,我娃儿现在还没回来呢……”

天幕下的百姓七嘴八舌,但没有一个人露出笑容。

【在现代,普通人想当兵都达不到要求,当兵也是光荣的。

但是在古代,兵源是什么?是朝廷抽调劳动力,是家里负担不起开销不得不送人从军混口饭吃,是被俘虏的,是饥民,是无业混混……

总之,各式各样,但你要问他们为什么当兵,他们有选择吗?问他们理想,那什么是理想呢?】

“后世十分富裕啊……”

当兵光荣,对兵源的要求严格,后世的朝廷,显然各方面都十分有底气,百姓生活也很好。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莫非后世的百姓,都已经脱离了温饱层面不成?

“陛下无须羡慕,后世那都几百上千年后了,等三大作物一回来,我们也有盛世,我们的百姓也能解决温饱。”

武将的话虽然直白,但后半句,元泰帝喜欢听。

“哈哈,说的是,说的是!”

不过羡慕也是真的羡慕啊,放在他们大梁,也就只有禁卫,能经得起严格筛选,因为关乎皇帝的安全。

而普通的军营,就照常了,也只能“照常”。

【理想也好,精神也罢,底层百姓和士兵是没有的,那是将军考虑的,因为他们脱离了温饱等初级层面,他们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开始追求于理想目标,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不少士兵双眼渐渐亮了起来,却不知究竟为何而亮,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期盼什么。

【至于普通底层士兵的心理状态,精神需求,这重要吗?似乎不重要,但鹤仙觉得,这很重要。】

【保家卫国的将士值得尊重,值得敬仰,他们同样应该值得更好的自己,知道自己究竟为何而战,知道自己拥有怎样的前路。】

“圣君,这是真正的圣君。”

别看似乎文武相对,互相看不起,可真正的文人风骨,又如何不敬重保家卫国的将士呢?他们甚至能自己提刀上阵。

【于是鹤仙专门培养出了放在军营之中的导员,导员每天的任务是什么呢?】

朝臣又开始抄答案,这次武将们一个个也认真了起来。

【在军中进行基础的文化课程教学,让军中底层士兵都跟着学,至少最基础的三百千要学会,提高士兵的文化素养。这是基础。】

“识字?我们这些大老粗识字?”

“每天训练那么累,还要识字,这还有休息时间吗?”

“我们是兵,又不是弱唧唧的书生,能提刀就行了,提笔能有什么用?”

“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吗?”

读书识字是好事,可军营中听到这一点的大部分士兵,第一反应却是闲得慌折腾他们,少部分觉得免费读书识字的机会不能错过的,见到大部分同伴抗拒的模样,也只能不说话。

有些军营的军官当时就让他们安静,听天幕讲。

有些军营的军官不动声色观察哪些人没有反对,暗自让人记下,至于吵闹声,只要不打起来,问题不大。

有些军营的军官则忙着记天幕的重点想要进步,哪里还管得了其他。

【游走于底层士兵之间,收拢他们的信息,及时发现他们的情绪问题并予以解决,保持军营中的士兵能做到无后顾之忧,安心训练。】

“这是监察还是老妈子?”

前半句有点像绣衣卫的军营化,但后面……这可是个大工程,怪不得这导员要专门培训学习。

【不定时开展军中晚会,共唱军歌,共做游戏,提升他们的凝聚力,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军歌很有用!”

不少将领表示赞同,别以为古代没有军歌,有的,最出名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是。

【朝廷有相关的军事政策变动,及时告知并解释给士兵,让他们对自己在做的事情有充分的了解。】

“嗯?这也要告诉兵卒?”

有将领感到不解,告诉他们能有什么用?他们只需要上战场,赢了,活下来,就够了。

旁边的副将看到将军的疑惑垂下眼帘,将军不懂,他懂,将军他也能做得。

想必太子殿下不会喜欢思想还守旧的将领。

【每次作战之后,与所有将领一起进行复盘,导员进行战役的总结上报,若遇到败仗,复盘之后,每个将领都要亲自手写一份报告,其内容必须是自己的想法,不可代笔。

报告由导员代为上报到朝廷,留存底本。】

所有将领倒吸一口凉气。

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战事结束后正常的将领自己就会总结复盘,但是……

但是免不了有输的时候,这个时候到大家倒是会请罪,然后要么继续戴罪立功,要么等上面的结果。

结果弘德朝……

手写败仗的报告,分析原因,这就罢了,留存底本这话……他们有了一种不妙的预感……

这是脸面啊!

【领导层的复盘结束后,等士兵们休息一天安稳下来后,召开大会,给士兵们讲解胜败的原因,失败了,让士兵们明白,这不是大问题,还有机会,哪里败了,大家一起避开,赢了,这是大家共同的功劳,希望继续保持,让大家都有足够的参与感,荣辱感。】

“这要是输了,面子里子都没了吧……”

谁敢不认真啊?

“这是在培养将才啊。”

“参与感……”

自然是参与国家的建设。

这样的重视,谁能不用心?谁能不忠心?

【以及最重要的一点,通过上课,和平时的接触,明里暗里向他们灌输保家卫国的概念,让他们逐渐形成一个认知:

他们是守护自己小家,守护大梁这个大家的军人,不是卒子,而是军人,他们是人,他们是值得敬佩的英雄,他们的家人也会因他们而骄傲,他们会被铭记。

让他们的从军,从被动,转化为自我意识,转化为主动,转化为追求。】

【当然,这一切能成的前提,是士兵的待遇自鹤仙亲政后一直拉满,是他们知晓他们的补贴真的能到他们家人手中,是朝廷做到了一切,所以他们自然能够相信这些导员,相信朝廷,从而也相信他们自己。

朝廷与将士,从来都是双向的。】

“空口白牙跟人谈理想,那就是耍流氓。”

元泰帝作为一个自己打下江山的皇帝,见过了太多人,也经历了太多事,最明白拿到手里的才是能信的。

“导员教导士兵认字识字,也是为了给他们启智。”

蒙昧的状态,可以灌输思想,却也能被轻易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再来谈退役后老兵的安排,来看看鹤仙,是如何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