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退役伤兵

【老兵不是年老的兵才是老兵哈,一般上过两三次战场的,都能算老兵了。】

“这不也是常识吗?”

大梁民众不理解了,“之前天幕说,征兵要求高,参兵为荣,按理后世应该武德充沛,怎么连这种基础都要特意提一下?”

后世总有在某些时候,突然变得奇奇怪怪的。

【什么情况下会退役呢?一个是年纪大了,到了正常该退的年纪,军营也不会白养着,自己不退军营也会清退。】

“这种,只能出现在京营中吧?”

要是在边防的军队中,安稳到清退的年龄,那简直是个祥瑞。

【第二种呢,就是家里能有人接替自己服役,但必须得是真的家人,尽量减少“被自愿”,相对来说还是挺人性化的。】

元泰朝臣子有些不甘心了,“这不就跟现在没区别吗?”

怎么全给弘德朝了?

“这天幕偏心!”

他们元泰朝老臣,为数不多的能上天的机会,就提都不提一下的?

就算后面还有改良的大招,他们这些打基础的,就没功劳了?

【第三种就是老弱病残,但家中无人,就算退役了也没有人可以照料,在元泰朝,是走流程交由当地的养济院。】

提倒是提了元泰朝了,但怎么感觉是给弘德朝当踏板的?

元泰君臣一个个,看起来正经得不得了,心里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

【鹤仙在此基础上,给了退役的老兵,更多的保障。】

确定了,就是拿他们当踏板的!

元泰帝没忍住,看向了姜衡。

姜衡:……

这让他说什么?

【没有自理能力的,当地养济院负责养老,当地县官对此有连带责任,军部和绣衣卫每年都会派人探查,确保不遗漏一个老兵,也不冤枉一个官员。】

这是把压力都给满了,让养济院不得不尽心,也不敢吞了朝廷给退役老兵的每月补贴,当然,这流程上的每一个人,都得想想能不能躲过军部和绣衣卫的双重探查。

【而部分有自理能力的伤兵,则鼓励他们走出家门,重新融入社会。

对于雇佣伤残老兵做工的商铺,享受一定比例的免税政策,提高因病因伤等退役的士兵,重归正常社会的概率。

朝廷的补贴不变,但自己做工养家,与一事无成,对于这些士兵而言,心理状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

“可是伤残的士兵,身有残缺,这样还在外做工,岂不是会吓着了店铺客人?世人的眼光能让他们好受?这不是好心办坏事吗?”

固然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增加收入,可异样的眼光如何能避免?

以及还有一句话,有些臣子没说,连伤残人士都要外出做工了,我大梁朝成什么了?大国脸面呢?

这天幕怎么还是一副赞同并夸奖的语气?

“连死都不怕,还怕眼光?”

兵部尚书夏渠冷不丁的,不轻不重地给顶了回去。

还没来得及反驳的武将与被顶回去的官员四目相对,是不是哪儿不对呀?这不该是武将方反驳的吗?

倒是朝堂上,前排的那些个鬼精的老大人,有的眼中闪过了然,有的与兵部尚书夏渠对上了视线,一脸你竟然也不要脸起来了,都是同僚,还不知道你?不就是看着兵圣也被挪出来建庙了,建造了兵家学院,自己想挪屁股了吗?

夏渠不示弱的抬了抬眼皮,一株独秀,哪里比得了百花齐放?

如今朝堂上的一二品大员们,大半都是有跟着元泰帝一起打天下的“资历”在的,但元泰帝不是世家子出身,只是小地主家庭,在乱世什么也不是,一起造反的兄弟,跟着他混的,身家又能高到哪儿去?

只不过他们成功了,所以现在一个个也有家底了。

但底蕴,说实话,不多。

虽说儒家占绝对的主导,但兵家,哪一个朝代不用?只不过兵家必学保命技能,让他们都十分低调而已。

而现在,天幕已经证明太子是个容得下武将的性子,看看给士兵的待遇,士兵尚且如此,武将只会更好,更别提那兵家学院,竟也不担心武将趁机结党营私叛变,何等的气魄?

他身为兵部尚书,体恤将士不是很正常吗?

他身为兵部尚书,熟读兵书,顺水推舟推一把兵家,承一个孙家的情,不好吗?他总得给后代筹谋不是?孙家,也不会拒绝一个兵部尚书的交好。

夏渠的心思,相熟的同僚能猜到几分,但也就调侃一下,不会多加插手,谁让人家位置在那儿呢。

当下更关心的,还是天幕。

【他们不再是只能躲在家里的“废人”,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外出做工,他们不需要怜悯。】

【而当有一个残疾的士兵走出家门,自然会有无数个跟上,渐渐的,普通百姓也会习惯,当残疾者与百姓能和谐地相处在市集,怎能不说是儒家大同社会的一种外在表现呢?】

“圣不在其名,而在其行。”

“有此圣君,堪为中原之幸。”

“弘德帝虽在天幕中看似偏向法家,实则还是仁德为本,大善!”

“嗤,那太子也将荀子给法家了。”

“可不是,把荀子给了法家,还让你们名家去当讼师给法家作配,对法家可这好啊~”

“嫉妒我们强强联合了?”

“……满口胡言。”

“我说,经业书院马上就要开课了,你们这样让学生瞧见了?你们不怕丢人?”

“……”

“看天幕!”

【通过税收等福利政策,让民间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是其一,朝廷也没有干看着,还记得前几期有提过的采风使吗?

采风使到后期,有一半都是退役的伤兵。】

“采风使?这可是个劳累的活计。”

“不过,算是吏,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若是长久如此,那在外面看到残疾者,倒是要思量一下对方是否是采风使,从而逐步影响社会风气,普通的伤残百姓,或许也能渐渐得到更多的尊重。”

“这倒是好事,且上过战场的士兵,责任感总是有的,还有导员的教育,他们的确有能力担任采风使。”

就是……

“朕好像记得,后面有皇帝,停用采风使了?”

元泰帝脸色有些黑,现在看来,采风使不仅是为了视察民间民情,更是安抚退役的伤兵,给予他们的后路,后面的皇帝在干嘛?

将采风使停了,这些退役的伤兵如何安排?福利一旦开始,又怎么能停止,怎么敢停止?还过不过安稳日子了?要不要民心了?

但是再看一众官员凝重但没有反驳的模样,还要什么答案?他没记错,这是真的!

“九弟打下的底子可真好啊,禁得起这么折腾……”

看,连楚王都能看明白!元泰帝更气了!

而天幕还在继续,其内容与老大人们推测得相差无几,只是相差的部分,就有些出乎意料了。

【这些底层出身,从战场拼杀的特殊采风使,既能很好的融入民间,与百姓交流,又能在与百姓的交流中,影响着民间的风气。】

百官:嗯?不对劲!

【怎么影响的呢?比如和乡亲们聊在兴头上了,看到乡亲家里有小孩儿,诶,为感谢乡亲的款待,我教小朋友一两招防身术吧!】

“防身术?”

“战场上活下来的老兵教的把人杀了就算防守成功的防身术吗?”

姜衡心想:怎么不算呢?

【乡亲们肯定愿意呀,不学白不学,如果以后被征兵了,多会一点,保命机会就大一点,就算不去当兵,手上招式多一点,自己也更安全不是?】

【这还不算,古代外出很难的,一个村子大家都是熟人甚至族人,村里消息传得快。

所以,有时候教一个,意味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种弟子教弟子的情况,效果其实一般,但你就说有没有效果吧?

有时候碰到几个小孩儿在一起,还干脆一个也是教,一群也是教,懂了吧?

所以大家明白大梁的民风为什么会尚武又彪悍了吧?】

“这这这……这不好吧?侠以武犯禁,一个个的都这样教,管理岂不是成了大问题?”

姜衡也不禁点了点头,“所以律法也应该相应进行跟进。”

而不是停滞不前。

【也应了弘德的年号,朝廷对外弘扬仁德,民间对内发扬武德。】

好一个对外弘扬仁德……

“德服四海,民生安定,臣,贺大梁千秋——”

“臣等,贺大梁千秋——”

至于天幕所言,大梁四百年,谁会在这个时候提起呢?

就是姜衡都不会,他只是活泼,不是蠢。

【而长此以往,这些退役的伤兵,民间采风使的名声也传扬了起来,士兵们连带着得到了名声,加之在导员与军中待遇的两相加持下,也有了更多的“包袱”,不愿轻易损伤自己的名声,军风提高了一大截,军民关系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这一切的前提,还是军中的待遇给足了。”

没有物质基础,一切都是空谈。

但就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又有多少朝廷能够给足呢?

“那什么导员?还挺会教人的,他们教出的退役士兵,居然还能心平气和教我们娃儿招式。”

相较于朝廷分析重点不同,民间百姓他们更相信自己本能的感受。

“就是,那些兵痞子一个个的,欺软怕硬。”

“那些兵痞子,就该治一治!”

“对头!”

【如果在战场上不幸牺牲,由当地知县亲访,发放朝廷的补贴。采风使在采风过程中,也会去往相应的家庭中进行核实,以保证牺牲的同袍,不会白白流血。】

【如此,军队的士兵,又怎么会不尽心呢?兵心,又怎能不凝聚呢?】

“采风使也是兵士,若同袍的补贴到不了家里,若家人得不到当地的保护,那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不会是下一个同袍?”

所以他们一定会尽心。

所以当地的官员,也绝不敢轻易贪污。

而官员的亲访发放补贴,也是给同村或者周边心思有异者的一个敲打。

“如此军队,自当气势如虹。”

**

“陛下,如今已有经业书院包罗百家,臣以为,兵家学院没必要再单独建造,消耗国力,只需要在书院中的兵家分院,加建兵圣庙宇,以供学子祭祀。”

这夏渠好灵活一张嘴,这是直接默认兵圣单独祭祀,以及武举改革势不可挡了对吧?

元泰帝当然能听懂这句话的潜台词,但是吧,文武本就该并重,他自然没理由反对,自己儿子实践过的答案,他拿来用用怎么了?

“是好事,郑无疾这家伙也不用心急国库了。”元泰帝笑着开了个玩笑,百官也明白了,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至于这期透露出来的其他内容,还是那句话,一切都得慢慢来,一口气吃不成胖子。

元泰帝单独留下傅尚书与郑无疾,还有太子,就国库再次进行了预算。

两日后,元泰帝授太子节制天下兵马之权。

晋王有些后知后觉:“太子之前不能节制天下兵马吗?”

楚王还在想自己的脑洞:“父皇真准备退位了?”

鲁王挺直了腰杆,转向了户部:工部缺钱啦!

郑无疾对着鲁王摆了摆手,“您先回去吧,哪儿都缺钱,如今军饷拖不了,只能拖你们了。”

鲁王:啊?

最高兴的,也就是一个个的武将了。

打发走了这些难打发的,郑无疾心累地背靠在了椅背上,这户部真是一天都不想待了,姜珊是个滑不溜秋的,早就溜了,把他一个人扔在这儿。

但是没几天,一条消息传入朝堂,郑无疾也来不及伤叹国库了。

“安南,琉球,南吴,倭岛,高丽递交朝贡文书,待审批。”

五个外藩?

“一起?”

“递交时间,先后不过毒搅扌半月。”

这就……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