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黎荞觉得三柳村通向县城的路难走, 三柳村的人自然也觉得这条路难走。
但之前三柳村的人走这条路走习惯了,平日里除了交粮税,他们基本上没有必须走这条路的时候。
碰到下雨天, 道路泥泞,那就不去县城呗,反正也没什么当日必须得去县城办的大事儿。
没有需求,那自然就没有改变的动力。
再加上周围村子也都是这样的土路,所以此前三柳村的人并没有想过要专门修这条路。
可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他们的粉条每日都要运送到县城去, 那不是一两银子十两银子,那是全村人的四百两银子!
一日四百两银子, 若是运送不出去, 那心里多担忧啊。
他们知道粉条不愁卖,就算是积压几天也没关系,但牵扯的银子太多了, 多到他们这辈子在此之前从未见过这么多银子。
现在的日子跟做梦似的, 害怕夜长梦多,所以他们心焦。
一日不能把粉条变成银子, 那他们心里就像是烧了一把火,夜里睡觉都睡不着。
于是,不少人找上了庄丰收, 想着能不能把这条路修一修。
庄丰收也想修路, 他就来找黎荞了。
这一点儿, 着实出乎黎荞的预料。
他本以为只有他想修路,结果现在村人也忍受不了这条路了。
这真是太好了, 这下子看江知县如何拒绝。
江知县对此还真拒绝不了。
此前他是怕圣上觉得是他威逼黎荞拿巨额银两修路, 现在人家三柳村全村人都想修路, 他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大手一挥, 他准了。
三柳村自己看着修吧。
江知县同意了,庄丰收就在腊八那天早上召集全村人,商议这条路具体该怎么修。
之所以想修路,是为了再也不惧怕下雨天。
若是这般的话,那就得修成县城那样的路。
县城的路是青砖、石板组成的,不算特别平坦,但不会坑坑洼洼,遇见下雨天也不怕。
可不管是砖头还是石板,所耗费的都是巨额银子,因为三柳村距离县城太远了。
所以这个银子该怎么分摊?
腊八的清晨,寒气袭人,天还未彻底亮,不少人手里还端着腊八粥。
今年各家各户的腊八粥都熬的浓稠,里面不仅放足了八种杂粮,还放了糖,甜滋滋,暖呼呼,在这种一张口就冒寒气的清晨来这么一碗腊八粥,整个人都精神了。
庄丰收的话音落,端着碗喝粥的韩小雁立马道:“当然是黎荞负责全部的钱啊,他都挣几万两银子了吧!”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顿时朝着她投去了愤怒的视线:“你家是没挣钱吗?”
“黎荞的银子是他该挣的,要不是他,有你家现在的好日子?!”
“怎么还惦记着黎荞的银子啊?做人都不知道知足和感恩的么?”
王红芹也被惊着了,忍不住道:“咱们挣不少钱了,这路又不是黎荞一个人走,哪能让他一个人出钱。”
她也想从黎荞身上扒拉好处,此前黎荞家盖房子找她做汤汤水水,她就昧下了一些食材。
虽然后来被赵满仓发现,她不敢再继续,但总归是从黎荞身上得到好处了,不枉费之前她当家的借给黎荞银子。
至于这一次的粉条,连黎粮和王桂花都在老老实实做粉条,那她自然是歇了其他心思。
可没想到韩小雁能说出这种话。
也太不要脸了吧!
……
一旁的黎大忠,脸彻底黑了:“瞎咧咧啥?你给我回家去!”
“我说的不对么?!咱们每天拼死拼活,是在给咱们自己挣钱么?不是!是在给黎荞挣钱!咱们累的胳膊都抬不起来,他却是坐着不动都能挣几百两银子,他使唤全村人给他挣钱,这钱他不拿谁拿?”
“这条路若是修不好,影响的可是他!”
韩小雁可不怕被人指责,她梗着脖子大声道。
每天做粉条真是累死她了,她好不容易挣来的钱凭什么捐出来修路?对比一下黎荞,她不忿!
“是啊是啊,现在可不就是他使唤全村的乡亲给他挣钱。”
黎黍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
这话可太对了。
他天天累的跟狗似的,但黎荞却是养的白白净净,跟他一点儿都不像是亲兄弟。
真是亲兄弟,能这样使唤他?
气死。
“所以你们两个,是不想受这份累是吧?”
庄丰收站在桌子上,面无表情的的瞧着韩小雁和黎黍。
天未大亮,黎黍和韩小雁其实看不清庄丰收的表情,但听他这凉凉的语气,韩小雁先缩了缩脖子。
“不是不想受这份累,我的意思是既然黎荞使唤全村人给他干活,那这路就该他自己修啊。”
这话音落,只听“啪”的一声,一个响亮的巴掌落在了韩小雁脸上。
这一巴掌力道极其重,打的她一个趔趄,手中的陶碗没拿稳,一下子就摔在了地上。
“砰”的一声,碗摔了稀巴烂,里面的八宝粥也溅了一地。
“韩小雁之前我警告过你了,你再惦记黎荞的东西,那就滚回你娘家!”
黎大忠说着抓起韩小雁的手腕,拉着她就走。
恰好此时就在村口,直接送她回娘家,省事。
王桂花冷眼瞧着这一幕,大声道:“韩小雁,你回娘家之后要是敢把粉条方子泄露给你娘家人,那你们一家子都等着蹲大牢吧!”
“啧,这天天闹腾的也不是法子嘛,依我看这日子过不下去就不过了吧,干脆休了她,这样就再无争吵了。”
刘翠眼珠子轱辘轱辘转的厉害,朝着黎大忠大声喊道。
去年她家因为得罪了黎荞,没能进红薯作坊干活。
今年她找黎荞道了好几次歉,而且还愿意照顾陶老汉陶老太陶树三人,黎荞这才松了口,让她家的人也进红薯作坊干活。
此时,瞧着这熟悉的一幕,她忍不住站出来给黎大忠建议。
黎大忠休了韩小雁,她侄女才能嫁过来嘛。
刘翠这话,本是为了她自己打算。
但其他人一听,不少人竟是点了头。
可不是,现在大家伙儿一日能拿这么多钱,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可韩小雁竟还是不知足,这种贪心的人,就该天打雷劈!
既然这么盯着黎荞,那就哪儿来的回哪儿去,让她再也占不了黎荞一丝的便宜!
况且,咳,他们家也有想要嫁入三柳村的亲戚,有姑娘也有小哥儿,哪怕黎大忠有俩孩子,那他们也不嫌弃。
黎荞对黎大忠这个堂哥没任何意见,只要没了韩小雁这颗老鼠屎,那么黎大忠在黎荞跟前分分钟成为红人。
所以,不管是为黎荞着想,还是为了他们自家的亲戚着想,黎大忠都该休了韩小雁嘛。
抱着这样的心思,劝黎大忠休妻的人竟是越来越多。
黎大忠沉着脸没说话,只是拉着韩小雁出村。
韩小雁又惊又气,顾不上去骂黎大忠,反而是和刘翠等人对骂,一时间,柳树下人声嘈杂,好不热闹。
黎荞家。
腊八,黎荞家也煮了腊八粥,里面放的有红枣,还有特意买的莲子、百合。
这样熬出来的腊八粥黏糊糊的,又不是特别甜,配合着蒸饺,一家子吃的极其满足。
快要吃完时,天蒙蒙亮,张绣花家的秋哥儿来卖鸡蛋。
入了冬,母鸡不怎么下蛋了,哪怕今年多养了鸡,想攒一篮子鸡蛋也得花费小半个月的功夫。
马上过年了,这鸡蛋得留着过年用,再卖这一次他家就不卖了。
原本秋哥儿拎着鸡蛋准备直接来黎荞家的,听到庄园的锣声,他有些好奇,便跟了过去。
是以,他目睹了村口那一场闹剧。
现在来到黎荞家,他忍不住讲给黎荞几个人听。
陶竹听完,有些心虚。
此前他想着要吓唬一下韩小雁,但觉得不妥,于是去年过年时他还特意给韩小雁的俩孩子发了一贯钱的大红包。
没想到,早被他按死的念头,现在竟是村子里很多人的念头……
“那后来呢?”他忍不住问。
“大忠哥把韩小雁送回娘家了,至于黎黍大哥,村长不允许他们一家子再去红薯作坊干活,免得他们累着。”
“……黎黍什么反应?”黎荞问。
“很生气,想来找荞哥你闹,但被桂花嫂子、春生哥、村长等人给拦下来了。”
“接下来大家伙儿开始商议每家该凑多少钱修路,我就拎着鸡蛋过来了。不过,我听到桂花嫂子说,她家愿意出二两银子。”
秋哥儿道。
“二两?”
黎荞惊讶。
陶竹几个人也惊讶,他们知道王桂花这是想让黎荞省几个钱,但二两太多了,肯定有人不愿意。
秋哥儿走了没多久,庄丰收来了。
“石板和青砖太贵,如果用这两样东西修路,所花费的银钱太多,咱们修不起。所以大家伙儿决定用土坯砖修路。”
土坯砖比青砖、石板便宜很多,全村人一起凑钱,那还是能把这条路给修出来的。
土坯砖也挺好的,现在三柳村绝大部分人家的房子都是用土坯砖盖的,这种土坯房盖好之后住几十年完全没问题。
“……土坯砖行么?”黎荞有些怀疑。
“当然行,虽然比不上青砖和石板,但也比土路强的多,不至于出现坑洼。”庄丰收道。
“我可以多出一些银子,要不还是买青砖或者是石板吧?”
肯定是青砖和石板用的年头久。
“不用,你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是你堂堂正正该得的。”
“虽然粉条是我想出来的,但凭着我一人,那可挣不了如今的银子。”
“怎么挣不来?如果把这方子卖给商贩,那商贩们肯定抢疯了,你挣的肯定比现在多,而乡亲们一文钱都挣不到。”
“应该是全村人都谢你。”
“就这么定了,每家出二两银子,不出的话,今后别从那条路上走,也别在红薯作坊干活。”
“朱家村也是如此。至于你,你拿个一百两就成了。”
“那么长的一条路,也没指望一年就能修好,慢慢来,不急。先把容易出现坑洼的地方给填补上,咱们慢慢修。”
庄丰收把一切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黎荞:“……”
一百两?
还打算修上好几年?
好几年后他说不定就不在三柳村了。
于是,他把不敢用在江知县身上的磨嘴皮子功夫,用在了庄丰收身上。
他开始算账。
粗略的计算,一百三十块砖头可以铺一平米。
三柳村通往县城的这条大路,三米来宽,长二十五公里左右,若修路只铺一层土坯砖,按照如今的银子来算,那还修不了一公里。
一公里能干啥?
陶竹在一旁听着,也加入进来和黎荞一起劝。
于是,嘴皮子磨了足足一日,庄丰收终于松口了。
因为黎荞说他要考科举,别等他考上举人之后进京参加会试了,这条路还没修好。
这话称得上自吹自擂臭不要脸,但庄丰收对黎荞很自信。他儿子庄文读三十年书都没考上秀才,结果被黎荞一点拨,立马就考上了。
那轮到黎荞自己考,还不是过五关斩六将一路考到京城去。
不能让黎荞进京了这边路还没修好!
于是最终的决定出来了,三柳村和朱家村每家每户捐二两银子,欠缺的银子由黎荞补上,明年一定要把这条路给修好。
等做完粉条就开工。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十里八村,凡是听到消息的人,绝大多数人都会说一句大气。
一些心思活泛的人特意找上庄丰收,表示他们也想捐银子,想为这条路出一份力气。
多表现表现,才能在黎荞跟前留下好印象嘛!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看看朱家村如今的待遇,他们要成为第二个朱家村!
说实话,愿意出这个钱的人家还真有不少,且不说家里有人进了县城的红薯作坊,只说今年的红薯。
今年红薯大丰收,他们种的又多,很多人家靠着红薯都能挣三四十两银子。
更别说还有一部分幸运的人家,家里有人在红薯作坊干活一日能拿三百文的工钱。
所以,舍得捐这二两银子的,真的有不少人。
别村有人愿意捐钱,庄丰收自然乐得接收,旁人多捐二两,黎荞就能少掏二两。
而且,为了鼓励旁村的人多捐,他表示路修好之后会立功德碑,凡是捐了银子的人家,都可以在功德碑上留下名字。
这消息一出,想要捐款的人家风一般冲进了庄丰收家,好家伙,这等于是和黎荞出现在同一块石头上,这是接近黎荞的好机会哇!
可不能错过!
但黎荞不是银子,不可能每个人都对黎荞抱有善意,有那么一些人,哪怕他们靠着黎荞挣了钱,那依旧挡不住他们眼睛红的滴血。
这些人认为这个银子是黎荞应该出的。
如果黎荞一开始就很富裕,如同乡绅那般高高在上与普通小百姓不一样,那现在愿意伸手拉他们一把,他们只有感激涕零的份。
可黎荞从前是烂人一个,现在摇身一变,竟能挣那么多银子!
他们不服,他们嫉妒!
再加上韩小雁那一番“黎荞在使唤全村人给他挣钱”的言论也传开了,所以,眼红黎荞的人还真不少。
但以黎荞如今的名望,这种话他们只敢在私底下说说,不敢当众讲出来。
没看黎黍都不能再进红薯作坊了么,更何况是他们!
在这种氛围中,黎荞和陶竹又去县城了,他们夫夫去县衙送江知县买的点心。
今年江知县又找黎荞买点心当年礼了。
临走前,江知县告诉他们夫夫,他已经把县城红薯作坊的粉条当做贡品送往了京城。
关于粉条的诞生和如今的全县大疯狂,他也写了详细的折子。
按照正常速度,正月底,圣上的反应就会传到平城。
黎荞听了此话,有一种不真实感,江知县还真把他名字写折子里送往京城了?
……
写就写吧,他现在最关心的是明年二月的县试。
不过,他再次隐晦的表示,如果府、省两级的官员想要孝敬,那他是懂规矩的。
江知县听罢他这话,忍不住笑了:“罢了,本官就和你说实话吧。今年夏筹备红薯作坊时,本官特意去了府城,将本官的计划全盘告诉给知府大人。”
“大人很是支持这个计划,让本官放开手脚去做,所以你不必担忧。”
知府掌一府之权,总领下面各个县,他要搞这么大的阵仗,自然要和知府通通气。
知府大人不憨不傻,听完他的计划便知粉条能带给平城怎样的巨变。
若是平城真的富裕了,那知府大人身为一府长官,肯定也是有功的。
他的政绩也是知府大人的政绩。
况且,他折子上也明确写了知府大人给他不少支持和鼓励,所以如今知府大人也等着圣上的反应呢。
粉条可以成为平城的特产,也可以成为整个府的特产,和政绩比起来,黎荞的那点银子真不算什么,入不了知府大人的眼。
大盛在两位至圣至明皇帝的治理下,贪官较少,虽然仍有潜规则,但都不会太过。
一是因为官员的俸禄够高。
职位高一级,那俸禄能高不少,有的甚至能翻上两三倍,再加上办事时收的一些不影响大局的银子,所以大盛的官儿都不缺钱。
二是因为太上皇从开国到现在,砍起贪官来犹如砍瓜切菜,所以目前大盛很少有贪官,称得上是吏治清明。
黎荞的担忧,不存在。
这些事儿他原本是不打算告诉黎荞的,但这个年轻人给了他一辈子都没有第二次的机遇,而且还懂得审时度势,那他就说了吧。
权当是结个善缘。
这年轻人只要不作妖,那前途真真是不可限量,指不定将来还是他上峰呢。
黎荞得了江知县此话,真真切切松了口气。
原来知府大人也看上了粉条?
他忍不住再次感叹,大盛还真是世外桃源!
从县衙出来,夫夫两人开始采购年货。
过年之前两人不准备来县城了,黎荞要专心备考。
一番大采购,两个人回到村子里时天已经黑了,寒风嗖嗖的吹,两个人依偎在一起正要赶着牛车回家,不远处却是传来女人的哭声。
黎荞耳朵灵敏,很快就听清楚了缘由。
哭的是韩小雁,一边哭一边骂黎大忠是不是有了新欢。而黎大忠似乎扯着韩小雁,还是要送韩小雁回娘家。
为避免尴尬,也不想被韩小雁纠缠,他跳下牛车,牵着牛车快速往家里走。
“怎么了?”陶竹有些纳闷。
“我听见了雁嫂的哭声。”黎荞道。
“……”
陶竹侧了侧身子,把耳朵对准黎大忠家的方向,几秒钟之后,他还真听到了隐隐约约的哭声。
但听不真切,不能确定是韩小雁。
他有些惊讶的看着牵着小乖的黎荞,这人耳朵也太好了吧?
不过,他也的确不想被韩小雁纠缠,于是他干脆也下了牛车,和黎荞并肩而行。
“其实大忠哥根本没有休妻的意思。”他忍不住道。
“咱们管不了,咱们当旁观者。”黎荞隔着厚厚的手套,牵住了他的手。
黎荞对韩小雁只有俩字:
惯着。
“赶紧回去,身上的衣服虽然厚,但架不住天冷,我感觉衣服被吹透了,你冷不冷?”黎荞转移了话题。
陶竹闻言,当即顾不上韩小雁了:“可别冻着了,快回去烤火,喝口热的。”
“嗯!”
黎荞重重应声,夫夫两人快速回了家。
到家之后,先是生了一堆火烤去身上的寒气,又吃了热饭,然后夫夫两人便回了后院快乐老家。
今天奔波一天,不读书了。
而且得了江知县的准话,压在陶竹心里的大石块消失了,今晚,自然是要快乐。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
今天红薯作坊停工。
大过年的,歇上一日也没什么,反正如今的淀粉还能再用两个月。
而且,像是杀猪这种活计,只靠着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那还真办不了。
去年过年时,三柳村、朱家村以及附近村子养了不少鸡鸭和猪,一年过去,这些鸡鸭猪都长大了。
若是搁往年,几乎没人舍得杀猪吃肉,大家伙儿养了猪都是卖掉换钱。
可今年,谁家都不缺这一头猪的钱,很多人家甚至是挣了百两,这种情况下,自然舍得杀猪吃肉。
今天杀猪,明天过年,完美!
想杀猪的人家多,只靠着郑屠户一人根本忙不过来。于是就三五家约好一起杀猪,互相帮忙。
这些人家杀了猪之后,无一例外的,全都拎着肉来黎荞家送肉。
大家伙儿知道送的多了黎荞不收,而且观察了这么久,也知道黎荞爱啃没什么肉的骨头不爱吃正经的大肥肉,所以这些人家送的都是排骨、猪蹄。
到中午时,加上朱家村送来的,黎荞家一共收到了上百斤排骨,四百多只猪蹄。
黎荞:“……”
很好,这个新年不缺排骨和猪蹄了。
“幸好现在天气冷,不然的话,还真放不住。”陶竹瞧着这些排骨和猪蹄有些犯愁。
因为前几日外村不少人家也来送肉了。
外村没有红薯作坊,早早就杀了猪,不少人家也送来了肉。
普通的猪肉可以做成腊肉,但猪蹄和排骨咋做成腊的?
“别愁,明天下午咱们把四个厨房都炖上猪蹄和排骨,叫上一堆人过来,一次吃不完,那咱们就多炖几次,肯定能吃完。”
黎荞笑眯眯的道。
“也行。”陶竹点头。
若是搁从前,他会心疼。
但现在家里装银票的小箱子都有三个了,他还真不心疼。
大过年的,一起炖肉热闹热闹。
黎大山听得这话,立马道:“那我现在去告诉浅哥儿这个好消息。”
“去吧去吧,顺便把你小叔定的。御严烤肠带回来,省得郑家人再跑一趟。”
陶竹让他带上背篓。
“好嘞!”黎大山兴冲冲的去了。
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浅哥儿对他的态度终于改了,虽然今年没能成功把浅哥儿娶回来,但明年肯定行!
下午,家家户户要么包饺子要么炖肉,李瓶过来送小书架,前几日黎荞找庄家订了个小书架,这是给陶竹用的。
李瓶把书架送过来后没走,而是坐下来帮着包饺子。
当然,最主要的是要聊八卦。
她消息一向灵通。
“你们还不知道吧?现在不仅有人天天给大忠说媒,还有人给你们三叔黎稻说媒!”
“?”
“啥?”
“……”
一屋子的人,都惊了。
说八卦,要的就是这种反应,李瓶兴致大涨,又道:“谁让赵二妞得罪过黎荞呢,若是把赵二妞踢了,再给黎稻吹吹枕边风,那黎稻说不定就跟黎谷一样是个好长辈了。到那时,他在黎荞跟前的待遇,自然也是和春桃他爹一样了。”
“不少人打的是这个注意。”
黎荞:“……”
五味杂陈。
不知道该作何评价。
李瓶很快又道:“现在咱们村的姑娘和小哥儿,不少人都准备招婿呢。就像是陶萄,原先非想要挑个好的,甚至还想嫁去镇上,结果现在只招婿,不外嫁。”
“可惜,愿意入赘的男的,他通通看不上。”
“他和大山一般大,过了年就十八了,再拖下去,就更不好找了。”
黎荞:“……”
所以,招婿成他们村的主流了?
“对了,截止到我过来时,外村给咱们村捐银子的人家足足有六百户,捐了一千二百两银子呢!”
李瓶想起这事儿,赶紧向黎荞和陶竹分享这个好消息。
“竟然有这么多?”黎荞惊讶。
这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了。
“等明年做完粉条开始动工,肯定还会有人捐的。”
大家伙儿都想和黎荞的名字出现在一块石头上,功德碑立好之后,黎荞肯定会仔细看一遍,到时候他们的名字就出现在黎荞眼睛里啦。
黎荞:“……”
行叭。
他也不能打击众人的热情。
……
李瓶在傍晚离去,黎荞家放鞭炮,吃饺子,守岁,又一年到了。
大年初一的下午,黎荞家很是热闹。
黎粮一家子,黎谷一家子,郑家,庄家,赵满仓家,喊了黎大忠,黎大忠没来。
这么多人一起动手,很快就把猪蹄和排骨炖上了。
为防止不够吃,每家还把自家的炉子带来了,好多炖一些东西。
这一炖就炖到了傍晚,浓郁的香味盈满整个院子,每个人要么拿着排骨,要么拿着猪蹄,要么拿着其他的大骨头,一个个都啃的脸上沾了油。
黎荞站在炉子旁,拿着筷子从锅里捞香肠,连着啃了几块猪蹄,有些腻了。
吃根麻辣香肠换换口味。
陶竹站在他身边,手里端着一个小盆,盆里还有两块猪蹄。
陶竹现在被黎荞带的,也喜欢啃猪蹄鸭脖这些没多少肉的骨头。
他看黎荞捞完两根香肠还要继续捞,便道:“我不吃香肠,你少捞几根,待会儿我还要啃猪蹄。”
“好,想啃什么啃什么,今天是全肉宴。”黎荞说着看向他,笑眯眯的道:“有一种大家来参加咱们婚宴的感觉,当时穷,婚宴上没什么肉,今日就算是补上了。”
陶竹没想到他竟然还有这样的联想,闻言一怔,然后不由去看院子里的情形。
众人要么坐在桌子旁,要么蹲着,农家人没那么讲究。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儿,脸上都挂着笑。
再想一想下午众人一起动手洗、炖的场景,当然,不能少了众人对黎荞县试的祝福。
这一整套的流程,这可不就跟他和黎荞成亲那日一样嘛。
他嘴角忍不住翘起,看着黎荞的水眸亮晶晶的:“嗯!”
圆满了。
如果这人在县试中拿下好成绩,那就更圆满了。
大年初二,红薯作坊又开工了。
黎荞也收了心,专心读书。
大年初八,县署公布了县试的日期:
下个月十二至十六这五日。
县试是要连着考五天的。
考试日期公布,接下来就是报名了。
这个报名还挺复杂的,因为古代没有身份证,所以报名比较麻烦,但黎荞早有准备。
正月十二,他和陶竹去了县城。
刚到城门口,他们夫夫就和江知县的马车碰上了。
“巧了巧了,省得本官专门去三柳村一趟了。”江知县一看到黎荞,便笑着这般说道。
黎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