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爱琴海的战火(前412〜前411年)

雅典的反击

对雅典人来说,希俄斯岛的反叛是一个非常可怕而危险的事件,因为他们知道“最大的城邦反叛时,其他盟邦不会风平浪静”(8.15.1)。于是,在前412年夏季,雅典人投票决定动用1000塔兰同的预备资金,这是他们在战争初期拨出来仅在极端的紧急情况下使用的资金。他们召回了封锁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的战船,将其派往希俄斯岛,并计划再派遣30艘。叛乱持续的每一天都吞噬着雅典的国库资金,每一天都增加了波斯人干预的可能性,敌人舰队也就多一天时间来操练。

19艘雅典战船从萨摩斯岛驶往米利都,企图阻止那里的叛乱,但到得太晚。尽管数量不及敌人的25艘战船,它们却成功封锁了米利都城。雅典人的增援部队随时都可能赶到并抢夺优势,于是负责指挥伯罗奔尼撒舰队的卡尔基丢斯没有发动攻击,甚至拒绝了愿意为其效劳的希俄斯人的建议。和大多数斯巴达指挥官一样,他不愿意冒险在海上交战,尽管对面的雅典舰队兵力比他的少。如果他同意接受希俄斯人的帮助,斯巴达战船的数量就会增加至35艘,那时他就不好意思拒绝出战了。从后来的形势发展看,我们不应当指责他愚蠢或怯懦;后来在基诺塞马和库济库斯爆发的战役将有力证明,雅典人仍然掌握着海上优势。

但是,由于卡尔基丢斯拒绝出战,雅典人得以向爱琴海派遣增援部队,并将萨摩斯岛发展为他们在爱琴海的主要海军基地。在他们如此行动的时候,萨摩斯岛爆发了一场内战,被强烈的阶级仇恨激化。平民百姓在雅典水手的帮助下揭竿而起,反对寡头政权的贵族,杀死两百名萨摩斯贵族,放逐了四十人,分配了这些贵族的土地和房屋,剥夺了贵族的公民权,包括与较低阶层通婚的权利。

与此同时,希俄斯人驶向莱斯博斯岛,在米西姆纳和米蒂利尼(见地图23)煽动叛乱。在此期间,一支伯罗奔尼撒陆军沿着小亚细亚大陆海岸北上,通过克拉左门奈、弗凯亚和库麦,将这些重要城市拉到了他们那边。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受困于斯皮赖昂的斯巴达舰队终于突破封锁,在新任海军司令阿斯泰奥库斯(他奉命接过整个伯罗奔尼撒舰队的指挥权)的率领下驶向希俄斯岛。他在莱斯博斯岛与希俄斯岛主力舰队会合,然后在皮拉登陆,次日开往爱里苏斯。就在几个小时之前,25艘雅典战船在列昂和狄奥墨冬这两位将军的指挥下驶入了莱斯博斯岛,在港口内击败了希俄斯战船,在陆地上赢得一场胜利,并且一举夺得莱斯博斯岛上的主要城市。阿斯泰奥库斯煽动了爱里苏斯的叛乱,然后沿着莱斯博斯岛北岸航行,企图挽救米西姆纳的叛军,并鼓动安提萨反叛,但是“莱斯博斯岛上的一切都和他对着干”(8.23.5),于是他返回了米利都。没有舰队的支持,伯罗奔尼撒陆军不得不从去往赫勒斯滂海峡的道路上返回,每个盟邦的部队各自回家。伯罗奔尼撒人迅速结束战争的第一次努力宣告失败。

在牢牢控制了莱斯博斯岛之后,雅典人动身前往希俄斯岛,收复克拉左门奈之后才离开。在列昂和狄奥墨冬的指挥下,雅典人占领了希俄斯岛东北角外海的一些岛屿和大陆上与希俄斯岛隔海相望的两座设防城镇,作为封锁希俄斯岛并从海上发动进攻的基地。雅典人现在主宰着这片海域,可以在任何地方登陆。他们还用重步兵(而不是通常的雇工阶层公民)担任海军步兵,所以他们在陆战中也有优势。雅典战船屡次击败希俄斯人,于是希俄斯人拒绝在海上交战,之后雅典人登上希俄斯岛,蹂躏了富饶兴旺、物产丰富的希俄斯岛土地。到此时,一些希俄斯人已经在企图推翻政府、恢复与雅典的盟约,以便结束战乱,但统治希俄斯岛的寡头派却寻求阿斯泰奥库斯的援助,并考虑“如何以最温和的手段结束这些亲雅典的阴谋”(8.24.6)。阿斯泰奥库斯扣押了希俄斯岛的一些人质,这使局势暂时安宁了一段时间。但希俄斯岛仍然处于雅典的包围之中,不断遭到攻击,并且这里已经不是伊奥尼亚叛乱的关键所在,而是濒临失败。

雅典人在米利都的决定

雅典人的下一个目标是米利都,即除了希俄斯岛之外仍然处于叛乱中的唯一一个伊奥尼亚城邦。10月,普律尼科司、奥诺麦克利斯和斯基罗尼德斯三位将军率领48艘船只从萨摩斯岛起航。其中有一些是运兵船,载着3500名重步兵,其中1000人来自雅典,1000人来自雅典的爱琴海盟邦,还有1500人来自阿尔戈斯。这在西西里岛惨败不久之后,算得上一支相当强大的舰队。他们面对的敌人包括来自米利都的800名重步兵、数量不详的伯罗奔尼撒人、为总督提萨弗涅斯效力的雇佣兵以及提萨弗涅斯亲自指挥的骑兵部队。

阿尔戈斯人的冲锋过于鲁莽,打乱了雅典这边的秩序,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了战败和损失300人的代价。雅典人及其伊奥尼亚盟军表现较好,击溃了伯罗奔尼撒人,打退了波斯人及其雇佣军,此后米利都人明智地逃回城内。雅典人控制了大海和陆地,于是欢庆伟大的胜利。剩下的工作就是筑墙包围城市,迫使其投降,他们确信米利都的陷落将使叛乱彻底终结。

但就在他们的胜利之日,有消息称55艘战船在斯巴达人泰里蒙涅斯的指挥下正赶往米利都,其中有22艘西西里战船,指挥官是赫莫克拉提斯,即雅典人的那位叙拉古克星。当这支舰队驶入伊阿苏斯湾并在推丘萨扎营时,亚西比德亲自骑马赶来,告诉他们雅典人在米利都取得了胜利,并说:“如果他们(斯巴达人)不愿意毁掉自己在伊奥尼亚的地位和事业,就应当尽快援救米利都,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它被雅典人筑墙包围起来。”(8.26.3)

尽管其他雅典将军希望留在米利都作战,普律尼科司却反对,他指出:“在他们(雅典人)遭受灾难之后,除非绝对必须,否则没有道理主动采取任何攻势;而在并无形势逼迫的情况下自愿冲向危险,就更没有道理了。”(8.27.3)普律尼科司的观点被采纳,雅典人起航去往萨摩斯岛,“他们的胜利并不完整”(8.27.6),米利都既没有遭到围攻,也没有被封锁起来。阿尔戈斯人对此深感不满,一怒之下回家了,此后就退出了战争。

雅典人的撤退产生了另一个代价高昂的后果。提萨弗涅斯到了米利都,劝说伯罗奔尼撒人去伊阿苏斯攻击阿摩基斯。伊阿苏斯人不知道雅典人已经撤军,还以为驶来的舰队属于雅典人,因此没有任何防备。伯罗奔尼撒人活捉了阿摩基斯,将他交给提萨弗涅斯,收纳了阿摩基斯的伯罗奔尼撒雇佣兵,并洗劫了伊阿苏斯,将其居民卖给提萨弗涅斯,将城镇残余部分也交给他。结果雅典人又丧失了一个盟友,波斯人除掉了一个恼人的麻烦,斯巴达人与波斯人的第一次合作赢得了胜利。

有些人赞扬普律尼科司及其战略,“在这件事情当中,以及后来所有他参与的事情当中,他都显得相当聪明”(8.27.5),但他的大多数雅典同胞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在次年正式起诉他丢失伊阿苏斯和阿摩基斯的罪过。我们有理由同意雅典人对普律尼科司的裁决。有些现代学者为普律尼科司辩护,理由是在西西里岛惨败之后,雅典海军曾经的军威已经不复存在,丧失了战术优势,因此不能冒太大风险在海上与敌交锋。但是,这些判断与事实并不符。尽管弗尔米奥的光荣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但西西里岛的灾难并未消除雅典海军的战术优势。之前在前412年,雅典人成功地迫使伯罗奔尼撒舰队在一个荒废的、不便利的基地登陆。在希俄斯岛和莱斯博斯岛,他们风卷残云般地击溃了敌军战船。前411年春季,尽管雅典丧失了整个伊奥尼亚沿海地带,但斯巴达人仍然非常害怕雅典舰队,所以派遣一支军队经陆路去往赫勒斯滂海峡。同一年,在赫勒斯滂海峡的基诺塞马,雅典人用76艘战船击溃了伯罗奔尼撒人的86艘战船。

普律尼科司观点的缺陷在于,雅典人遵从了他的建议,就永远不能确认自己有无能力与敌交战。斯巴达人完全可以拒绝海战,而派遣军队在陆路行动;即便他们选择走海路,也可以避开雅典海军,煽动更多叛乱。雅典人迫使敌人在海上与其交锋的最大希望在于,用一支表面上处于弱势的舰队引诱敌人进攻。普律尼科司若是没有摈弃机遇,就有可能迫使泰里蒙涅斯为了挽救米利都而在海上与雅典人交战。雅典人若是留在米利都作战,整个战争的轨迹都可能发生变化。雅典人的撤退不仅给了叛军喘息之机和新的希望,在国内还使十位贤哲的温和民主制政权失去了一次胜利。若是有了这次胜利,民主制政权就能获得莫大的威望和公信力,雅典也就能抵御正在酝酿的寡头派阴谋。

斯巴达人目前在海上占据数量优势,他们可以用舰队解除雅典人对希俄斯岛的围困,而希俄斯岛是伊奥尼亚叛乱的关键所在,也是通往赫勒斯滂海峡的战略要地。但是,斯巴达人动作太慢了。他们仍然害怕在宽阔海域与雅典海军对抗,并且缺乏有经验和有才干的领导人。他们承担的与波斯人合作的义务也很有问题,因为他们与波斯人各自心怀鬼胎,目标不一致,必然导致延误与迟滞。

亚西比德投奔波斯人

在伊阿苏斯攻击阿摩基斯之后,泰里蒙涅斯回到了米利都。斯巴达海军司令阿斯泰奥库斯还在希俄斯岛,他和他的舰队之间被萨摩斯岛的雅典舰队阻隔。大约在前412年11月初,提萨弗涅斯来到米利都,带来了他承诺的军饷:每名水手日薪1阿提卡德拉克马,发放一个月的薪水。但他宣布,他将来只会付这个标准的一半。脾气火爆的叙拉古指挥官赫莫克拉提斯迫使他做了妥协,将未来的军饷标准提高了一点点。

亚西比德没有参加这些讨论,因为在米利都战役之后他又一次改换阵营,离开了斯巴达人,投奔提萨弗涅斯。“在卡尔基丢斯死亡和米利都战役之后”(8.45.1),伯罗奔尼撒人普遍对他产生了猜忌。这位雅典变节者曾与卡尔基丢斯紧密合作,但卡尔基丢斯在一次袭击中阵亡,于是亚西比德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支持者。大约同一时期,恩狄乌斯的监察官任期结束了,于是亚西比德在最需要靠山的时候失去了另一位位高权重的朋友,此时“他是阿基斯二世的私敌,而且由于别的原因,得不到斯巴达人的信任”(8.45.1)。他的出身、个性和履历一直让斯巴达人对他抱有怀疑,但古代作家没有解释为什么在伊奥尼亚的伯罗奔尼撒人突然相信他参与了叛变阴谋,并敦促给海军司令阿斯泰奥库斯送信,让他杀掉亚西比德。

原因或许是亚西比德在斯巴达鼓吹的计划失败了。雅典人似乎很快就镇压了帝国境内的叛乱;希俄斯岛不再是叛乱的中心和策源地,而是遭到围困并消耗着伯罗奔尼撒联盟的资源。亚西比德似乎还说服了斯巴达人与波斯合作。波斯人承诺向斯巴达军队支付军饷,但拖了很久才支付,如今还打算削减军饷。在亚西比德的建议下,卡尔基丢斯与波斯人缔结了对斯巴达不利且似乎认可大流士二世奴役希腊人的条约。在米利都,雅典人在一场陆战中击败了伯罗奔尼撒人,提萨弗涅斯的雇佣兵在此役中没有给伯罗奔尼撒人带来多少益处。提萨弗涅斯利用泰里蒙涅斯指挥的伯罗奔尼撒军队,不是为了打败雅典人,而是为了攻击阿摩基斯和伊阿苏斯。

亚西比德可能是在得知要求处死他的信件之后改换阵营的,所以当提萨弗涅斯于11月初到米利都时,亚西比德应当已经在他麾下有几周了。修昔底德说,亚西比德成了总督“大小事务的顾问”,提萨弗涅斯“对他十分信任”(8.45.2;46.5)。但这个波斯人自己也是个非常精明世故的家伙,他接纳了这个两次变节的逃亡者。

无论对提萨弗涅斯还是对斯巴达人,双方的合作都没有预期的那么顺利。叛乱并没有在雅典帝国境内迅速蔓延并很快带来胜利,所以战争还会继续下去,需要大量兵力和巨额资金,至少一部分资金需要由提萨弗涅斯提供。亚西比德在雅典和斯巴达两大阵营中都有价值很高的联系人,可以担当提萨弗涅斯的代言人,有效地帮助他与两大阵营打交道。亚西比德则需要波斯总督的保护,也需要他顾问身份的地位:波斯总督是有可能决定战争结局的人,而他是深得总督信任、与其过从甚密的人,总督非常需要他,所以他也许有一天能够重返雅典。在此之前,他始终待在提萨弗涅斯身边,似乎能够影响后者的决策,这对他十分有利。当然提萨弗涅斯之所以允许这种局面存在,也是因为它对自己有利。

亚西比德能够为提萨弗涅斯提供战略意见。他建议提萨弗涅斯“不要太急于结束战争,不要将陆地和海洋都交给同一个国家,所以不要将他正在准备的腓尼基船只调来,也不要增加他雇佣并发饷的希腊人数量”。最好的办法是“让希腊人自相残杀,将他们全部拖垮”(8.46.1-2)。亚西比德这么说可能是在陈述显而易见的事实,因为波斯人在爱琴海没有海军,没有办法赢得战争。至于腓尼基舰队,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到有关它的计划。提萨弗涅斯是否真的打算借力腓尼基舰队,我们不知道;但在前412年初冬,并没有一支腓尼基舰队可供他调用。

亚西比德还建议提萨弗涅斯与斯巴达决裂,与雅典拉近关系。他指出,雅典人是玩世不恭的帝国主义者,会轻易放弃在小亚细亚的希腊人,任凭他们被波斯人统治,并且“是波斯帝国更合适的伙伴”,而斯巴达人是希腊人的解放者,会继续支持在小亚细亚的希腊人。所以,提萨弗涅斯应当“首先拖垮斯巴达与雅典双方,然后尽可能削弱雅典人的力量,最后将伯罗奔尼撒人从他的领地驱逐出去”(8.46.3-4)。这个建议从根本上讲是荒唐的,严重歪曲了斯巴达与雅典双方的秉性,但它符合亚西比德的需求。目前,对他来说最大的危险来自斯巴达人。另外,如果他能使波斯人与斯巴达人分道扬镳,就能获得雅典人的感激,或许还能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提萨弗涅斯没有上亚西比德的当,而是执行对他自己合适的政策。他给伯罗奔尼撒人的军饷比第一批少了一些,而且也不按时发放,并不断向他们许诺,腓尼基舰队很快就会抵达,以让伯罗奔尼撒人留在自己身边但无所作为。

斯巴达与波斯的新协定

在前412年的最后三个月,伯罗奔尼撒舰队停留在米利都,而雅典人在萨摩斯岛集结了104艘船只,继续控制着大海。他们派遣舰队执行了各种任务,但斯巴达人仍然拒绝在海上应战,即便是他们拥有数量优势的时候。只有在希俄斯岛的阿斯泰奥库斯比较有进取心。上文已经讲到,他扣押了一些希俄斯人作为人质,以防止岛上发生革命;他还在这个地区发动了攻势,但他对大陆上雅典要塞的攻击失败了,最后由于天气恶劣而终止了行动。莱斯博斯岛派来使者,请求他帮助他们反抗雅典。他打算与莱斯博斯人合作,但斯巴达的盟邦在科林斯人的领导下拒绝接受,因为他们之前在莱斯博斯岛吃过败仗。过了一段时间,莱斯博斯人再次发出请求,这一次阿斯泰奥库斯敦促佩达里图斯(希俄斯岛的斯巴达总督)与他一起发动远征,“他们要么能够得到更多盟友,要么虽然不能得到盟友,却能打击雅典人”(8.32.3)。但佩达里图斯在希俄斯人的支持下拒绝参与。阿斯泰奥库斯愤怒地放弃了自己的计划,在离开希俄斯岛的时候发誓说,如果希俄斯人将来需要他的帮助,他绝不会来援助他们。

随后阿斯泰奥库斯前往米利都,去接管斯巴达主力舰队的指挥权,但在他抵达之前,斯巴达人和波斯人开始修改他们的第一份条约草案。斯巴达人提出开展新的谈判,以修改之前的不平等条约,谈判由泰里蒙涅斯执行,随后签订的条约便以他的名字命名。在某些方面,他对条约做了修改。一个新条款按照通常习惯,规定两国互不侵犯,而不是像之前那样规定亚洲的希腊城邦“属于”波斯国王。要求两国互相帮助以镇压叛乱的条款只对波斯有利,因此被删除了。新条约具体规定了波斯国王的义务,即支付他召唤的希腊军队的军饷,并明确规定两国的盟约为“友好条约”(8.37.I)。但这些修改只能算是文字游戏,因为波斯已经达到了目的,即利用伯罗奔尼撒军队来俘获阿摩基斯、占领伊阿苏斯,它近期内不再需要伯罗奔尼撒人的帮助了。

斯巴达却又一次做出了重大让步。卡尔基丢斯谈出来的条约要求两国阻止雅典人从其附庸国那里收缴贡金,新条约却禁止斯巴达人收缴任何贡金,这等于禁止建立一个斯巴达帝国以取代雅典帝国。波斯人答应为希腊军队支付军饷,但仅限于波斯国王传唤的那些部队,然而其他部队也需要吃饭。条约没有讲到波斯人应当支付的酬金具体数额。条约的主要变化在第一条:“对于大流士二世国王、国王父亲或其祖先曾拥有的任何领土和城市,斯巴达人或其盟邦都不得攻击和伤害。”(8.37.2)提萨弗涅斯近期害怕斯巴达会攻击他自己的领地,并试图从被波斯人视为自己领土的城市征集资金。泰里蒙涅斯谈出来的条约要求斯巴达人不得采取这些行动。

斯巴达领导人为什么又要缔结一份对自己不利的条约?泰里蒙涅斯既不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也不是经验丰富的谈判者,但即便是绝顶聪明、身经百战的老外交家在当时的环境中也很难做得比他更好,因为斯巴达人的处境很糟糕,没有资格讲条件。提萨弗涅斯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如果斯巴达人对他不满,他也无所谓,因为是斯巴达人急需波斯的金钱和支持来对付恢复了元气的雅典人。与波斯人缔结条约之后,泰里蒙涅斯正式将他的舰队交给海军司令阿斯泰奥库斯,然后乘坐一艘小船离开了,从此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对他后来的命运一无所知。

尽管在米利都的时候阿斯泰奥库斯占据数量优势,他有约90艘三列桨座战船,而雅典人在萨摩斯岛只有74艘,但他拒绝交战,即便雅典舰队多次出动袭扰他。他的水手们开始抱怨,他这种避免交战的政策会有损伯罗奔尼撒联盟的事业,他一定是收了敌人的贿赂,“他为了一己私利……听命于提萨弗涅斯”(8.50.3)。实际上很容易解释阿斯泰奥库斯的无所作为,这并非由于他腐化和叛变。和绝大多数斯巴达海军指挥官一样,他天性谨慎,不愿意与雅典人交锋。而且说不定他相信提萨弗涅斯的诺言,即提萨弗涅斯将借腓尼基舰队来击败敌人,所以他在耐心等待腓尼基舰队的到来。

雅典人转向希俄斯岛,在该岛的东海岸登陆,开始在德尔菲尼昂设防,这是希俄斯岛首府以北的一个战略要地,拥有良港。与此同时,佩达里图斯处决了那些被怀疑同情雅典的分子,将温和派政权换为一个由小团体执政的寡头政权,他的严厉措施似乎把岛内支持雅典的活动镇压下去了。希俄斯人人人自危、心惊胆战、互相猜忌,并对雅典人非常畏惧。在这种困境中,他们请求阿斯泰奥库斯的帮助,但他仍然拒绝帮助他们。佩达里图斯返回斯巴达去检举海军司令行为不端,但他的努力在当下还没有收到任何成效。在德尔菲尼昂的雅典要塞对希俄斯人的危害就像狄凯里亚的斯巴达要塞对雅典人的危害一样,在某些方面更甚。希俄斯人拥有数量非同一般的奴隶,且对他们非常严酷。许多奴隶逃到德尔菲尼昂的安全地带,他们愿意以任何方式帮助雅典人。由于雅典人仍然掌握制海权,所以希俄斯人无法进口任何生活必需品。绝望之下,他们又一次哀求阿斯泰奥库斯“不要坐视不管,不要眼睁睁地看着伊奥尼亚最伟大的盟邦在海上被切断、在陆地遭袭击”(8.40.1)。

但阿斯泰奥库斯仍然不为所动,而且他有很好的理由:他和希俄斯人之间隔着101艘雅典战船,其中74艘在萨摩斯岛,27艘在希俄斯岛。不过,斯巴达盟邦被希俄斯岛的求救感动了,敦促阿斯泰奥库斯去援救他们。面对这种压力,同时或许还害怕遭到斯巴达国内的批评或甚至更糟糕的反应,他终于做出了让步,同意起航。

斯巴达的新战略

但在阿斯泰奥库斯出航之前,有消息称安提西尼正率领一支舰队前来,并带来了11名顾问,这些顾问奉命“分担指挥事务,斟酌最有利之途径”(8.39.2;41.1)。这群顾问的领导人是富裕、有名且颇具影响力的利卡斯,奥林匹克运动会赛车竞技的胜利者和经验丰富的外交家。他一个人就能压倒海军司令。利卡斯和其他顾问拥有一项史无前例的权力:如果他们认为有必要,可以罢免阿斯泰奥库斯,并以安提西尼取而代之。无疑是佩达里图斯的检举信促使斯巴达政府派出了这个顾问团,但也是由于斯巴达国内对阿斯泰奥库斯表现的不满。顾问们还有一项使命是集结尽可能多的船只,将其交给兰斐亚斯之子克里阿库斯指挥,并将这支舰队送到赫勒斯滂海峡的法那巴佐斯处,以封锁海峡、切断雅典的商路。

这是斯巴达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肯定受到了原计划失败的影响,也反映了政治上的新动态。原先支持远征希俄斯岛计划的是恩狄乌斯和亚西比德,如今监察官恩狄乌斯已经离职,而雅典变节者也已经跑到提萨弗涅斯麾下。希俄斯岛遭到围攻,雅典人卷土重来,伯罗奔尼撒军队表现不佳或无所作为,与波斯的谈判仅得到了无法令人满意的协议和不可靠的支持,所以现在斯巴达人相信应当改换战略了。佩达里图斯的检举信在很大程度上是催化剂,促使斯巴达人重新考虑正在执行的政策。

为了避开雅典舰队,安提西尼的船只选择了非常迂回曲折的路线,在小亚细亚南海岸的考努斯登陆。他们在那里要求阿斯泰奥库斯派船只护送他们到米利都(目前伯罗奔尼撒联盟在伊奥尼亚的主要基地),因为他们预计米利都将遭到雅典人的挑战。阿斯泰奥库斯立刻拋弃了驶往希俄斯岛的念头,“他觉得没有什么比护送这样一支大舰队更重要,他们合兵一处便可以主宰大海,将受命前来调查他的斯巴达人安全送过来”(8.41.1)。这意味着放弃希俄斯岛和那里的斯巴达军队,但来自考努斯的传唤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借口去避免远征希俄斯岛,即便那些心急如焚的盟友也不得不接受现实。

雅典人在得知安提西尼抵达考努斯后,派遣了20艘战船南下去拦截他,而阿斯泰奥库斯率领64艘战船去为安提西尼护航。雅典人毫不犹豫地仅派遣了20艘战船去抵挡兵力远胜于己的敌人,在萨摩斯岛仅留下54艘战船对付米利都的90艘敌船。南下的20艘雅典三列桨座战船应当会途经米利都,但指挥官卡尔米努斯似乎对斯巴达人的攻击威胁不以为意。

阿斯泰奥库斯率军南下,希望尽快与安提西尼会合。途中,大雨和浓雾打散了他的舰队,混乱中他撞上了雅典舰队。尽管卡尔米努斯也吃了一惊(他对阿斯泰奥库斯的计划一无所知,以为自己只会遇上安提西尼的27艘战船,而不是阿斯泰奥库斯的64艘),但还是决定进攻。在大雾掩护下,雅典人重创阿斯泰奥库斯左翼,但令他们瞠目结舌的是,整个斯巴达舰队将他们包围了。他们成功突围,损失了6艘战船。阿斯泰奥库斯没有追击他们,而是去了克尼多斯,在那里与考努斯的部队会合。随后,合兵一处的大舰队才驶往西米岛,在那里建造了纪念碑,以宣扬战胜卡尔米努斯20艘战船的胜利。

但雅典人没有让斯巴达人长时间地享受胜利。尽管他们在萨摩斯的舰队加上卡尔米努斯的船只一共不到70艘三列桨座战船,而阿斯泰奥库斯有90艘战船,但雅典人还是主动出击为自己的“失败”复仇。然而这不过是徒劳一番。阿斯泰奥库斯虽然占据了这样大的数量优势,却仍然不肯出战。伯罗奔尼撒舰队合兵一处之后,顾问们开始调查阿斯泰奥库斯受到的指控,最终将他无罪开释,并确认了他的职务。

现在舞台搭好了,斯巴达人可以将他们的满腹怨言倾诉给提萨弗涅斯了,为他们发言的是威望极高的利卡斯。尽管斯巴达指挥官们的所作所为似乎表明他们与波斯的两份条约是有约束力的,但实际上斯巴达政府始终没有正式批准条约。利卡斯现在对两份条约表达了蔑视。“这太不像话了,”他说道,“波斯国王居然仍然自称统治着他和他的祖先曾经占领的土地,因为这意味着所有岛屿、色萨利、洛克里斯和远至玻俄提亚的所有地方将再次被他奴役;斯巴达人给希腊人带来的不是自由,而是波斯帝国的桎梏。”他警告道,除非修改条约,否则“斯巴达人不会遵守条约,也不会以此为条件寻求支持”(8.43.3-4)。

利卡斯如此愤愤不平,很难说他是真的热爱希腊人的自由,以至于对波斯义愤填膺,因为不久之后他就参加了第三份条约的谈判。而根据此份条约,亚洲的希腊城邦将被交给波斯,并且倒霉的米利都人“和其他所有位于波斯疆域内的城市都将成为波斯国王的奴隶,不过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8.84.5)。或许利卡斯相信前两次条约的谈判者受到波斯的恫吓,过于温顺,所以采用更强硬的路线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更好的结果包括:关于希腊城邦地位的措辞不要让“希腊的解放者”斯巴达那么尴尬,以及波斯对斯巴达的财政支持的具体条件应当得到明确和改善。如果利卡斯这么想,就要失望了,因为提萨弗涅斯听了他的话,大发雷霆,拂袖而去。他清楚地认识到,斯巴达人需要他胜过了他需要斯巴达人,所以他完全可以等待,直到斯巴达人理解这一点。

对利卡斯的举动,我们还有一个解释,即他从斯巴达政府那里收到的命令是要求斯巴达指挥官们将战场从伊奥尼亚转往赫勒斯滂海峡,离开提萨弗涅斯辖区,改到法那巴佐斯辖区,因为法那巴佐斯或许是一个更好相处的搭档。或许利卡斯希望法那巴佐斯知道他与提萨弗涅斯谈判的基调,这也许能够有效地警示法那巴佐斯,斯巴达人进入了一个新战区。

罗德岛的叛乱

但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耽搁了斯巴达人北上的行动。罗德岛的一群寡头派来到克尼多斯,希望说服斯巴达领导人支持岛上民主制城邦反叛雅典、培植寡头政权,并将罗德岛的丰富资源和充沛人力交给伯罗奔尼撒联盟。

斯巴达人很快就同意了,希望这次强有力的财富和人力输入能够帮助他们维持舰队,而无须向提萨弗涅斯要钱。他们的94艘战船驶往罗德岛西岸的卡米鲁斯,打得这座城市措手不及。前411年1月,罗德城、林都斯和伊阿里苏斯投奔了伯罗奔尼撒人。

现在,雅典未能占领米利都的错误酿成了恶果。他们从萨摩斯岛抵达罗德岛时,为时已晚,已经无法阻止叛乱。普律尼科司声称雅典人“已经有充裕时间做妥善准备……可以择日再战”,但罗德岛形势证明了他的判断是多么荒谬。75艘雅典三列桨座战船停泊在罗德岛岸边,向94艘斯巴达战船发起挑战,要求到外海交战。斯巴达人拒绝应战,于1月中旬将他们的船只拖到了罗德岛岸上,直到春季才将船只再次入水。

雅典人终于认识到,前一年没有在米利都与伯罗奔尼撒舰队交战是多么严重的错误,于是罢免了普律尼科司和斯基罗尼德斯,代之以列昂和狄奥墨冬。两位新将军立刻攻击罗德岛(此时伯罗奔尼撒人的船只还停放在岸上),击败了一支罗德岛陆军,然后转向附近的哈尔基岛,从那里继续袭击和监视伯罗奔尼撒人。

此时,佩达里图斯向罗德岛上无所事事的斯巴达人呼救,求他们支援希俄斯岛。他解释说,雅典人在希俄斯岛的防御工事已经竣工,除非伯罗奔尼撒舰队全体火速赶来援救,否则希俄斯岛必将失陷。在等待伯罗奔尼撒舰队的时候,佩达里图斯自己用雇佣兵和希俄斯人攻击了岛上的雅典要塞,缴获了几艘停在岸上的船只,但雅典人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反击,将佩达里图斯杀死。希俄斯人“在海陆两面,受到比以往更严密的封锁,发生了严重的饥荒”(8.56.1)。

罗德岛上的斯巴达指挥官不能无视希俄斯岛的求援,准备起航去援救,尽管此时发生了另一件十万火急的事情。玻俄提亚人占领了与优卑亚岛仅隔一条狭窄海峡的奥罗浦斯,优卑亚人大受鼓舞,掀起了叛乱,并请求伯罗奔尼撒舰队援助。任何地方的叛乱对雅典形成的威胁都比不上优卑亚岛,然而罗德岛的伯罗奔尼撒舰队却忽视了优卑亚人的求救,于3月前往希俄斯岛。途中,他们发现了从哈尔基岛北上的雅典舰队,但雅典人并不寻求与之交战,而是“继续前往萨摩斯岛”。然而仅仅是瞥见了雅典人,就足以让斯巴达人胆战心惊地撤回米利都,“因为他们已经不可能完全避免交战而成功地救援希俄斯岛”(8.60.3)。

优卑亚岛的重要性

双方在此事中的行动都需要解释。斯巴达人因为害怕雅典舰队而将船只在罗德岛岸上停放了一整个冬天,现在却出航北上,朝着雅典舰队的方向前进,那样必然与之发生冲突。但在看到敌人之后,斯巴达人又逃回了港口。雅典人前往哈尔基岛就是专门为了在海上捕捉斯巴达人,迫使其与己方交战。但机会终于出现时,他们却将机会白白放过了。

了解双方这些怪异行为的关键是,优卑亚岛对各参战国的重要性。一方面,优卑亚岛对雅典是至关重要的。这一年晚些时候优卑亚岛发生叛乱,“雅典人比以往恐慌得多。不管是当时特别严重的西西里岛灾难还是其他事件,都不曾让他们如此魂飞魄散”(8.96.1)。由于优卑亚岛“对雅典人的价值超过阿提卡”(8.96.2),在爱琴海的雅典指挥官的首要任务一定是立刻起航去保卫优卑亚岛,尽管这样会使罗德岛的斯巴达舰队兴风作浪、掀起新叛乱、援救希俄斯岛、威胁萨摩斯岛和莱斯博斯岛,并前往赫勒斯滂海峡,威胁雅典人的生命线。但是,雅典人并没有去优卑亚岛,而是去了萨摩斯岛,因为从那里可以迅速行动,要么赶往优卑亚岛,要么切断斯巴达舰队。雅典人在北上途中并不寻求与斯巴达人交战的原因是,他们希望尽快抵达萨摩斯岛,以做好准备受命赶往优卑亚岛。

另一方面,斯巴达人在得知奥罗浦斯被占领和优卑亚岛的叛乱后,推断雅典人会立刻起航,使斯巴达人北上的路途畅通,于是斯巴达人就能去救援希俄斯岛。但当他们看到雅典舰队恰恰就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时,便放弃了希俄斯岛,选择返回米利都的主基地,因为那条道路是安全的。

与此同时,爱琴海发生的事情已经改变了提萨弗涅斯对局势的判断。他与斯巴达拉开距离,因为斯巴达看起来是两个大国中更强的那个,而他的战略是将两国都拖垮。利卡斯的强硬言辞或许使提萨弗涅斯觉得雅典人是更好的合作伙伴,但这年冬季的事件证明他的判断是错误的:雅典人虽然数量较少,却仍然控制着大海,而斯巴达舰队显然不敢与雅典人交战。提萨弗涅斯不再关心斯巴达能否取胜,而是关注斯巴达人的绝望可能促使他们做出什么事情来。斯巴达人从罗德岛征集的资金不足以维持伯罗奔尼撒舰队一个月的时间,更不用说他们在那里实际停留的八十天了。提萨弗涅斯担心斯巴达人在资金耗尽后,“会被迫打一场海战,并且一定会失败或者水手大量逃亡,使斯巴达船只空空荡荡,雅典人在不需要提萨弗涅斯帮助的情况下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除此之外,他最害怕的是斯巴达人会为了寻找粮草和金钱而蹂躏(亚洲)大陆”(8.57.1)。他希望斯巴达舰队留在米利都,接受他的管制;舰队可以保卫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港口免遭雅典人攻击,他也可以监视舰队的一举一动。

与波斯的新条约

斯巴达人至少同样急切地希望与波斯人和解。波斯人与雅典人的谈判令斯巴达人越来越紧张,斯巴达人缺乏资金;这个冬季的事件也表明,他们若希望在海上击败雅典,就需要依赖波斯人的大规模援助。于是,斯巴达领导人于2月在考努斯与提萨弗涅斯谈判,缔结了一份新条约。和之前的条约一样,它当中包含一个互不侵犯的条款,提及波斯给斯巴达的经济援助,以及无论战争还是和平都共同进退的承诺,但这份最新条约与之前版本的差别具有关键意义。这将是一份正式条约,需要两国政府的批准。大流士二世国王一定批准了条约的第一条——“亚洲的全部属于波斯国王的领土将为波斯国王所有;波斯国王对如何处置其领土可以自行决断。”(8.58.2)虽然这种说法非常冠冕堂皇,却放弃了之前条约中涉及的关于欧洲土地的内容,这是对利卡斯做出的让步。但是,大流士二世对亚洲的绝对主宰是非常明确的。

这份条约与之前几次的最重要差别之一在于,它提到建议动用“国王的船只”。前几次条约的意思基本都是,斯巴达人及其盟邦将承担作战任务,波斯国王仅有经济义务。但根据新条约,大流士二世的海军将承担取得军事胜利的使命和重担。波斯代表现在同意,仅在国王的船只抵达之前,出资维持伯罗奔尼撒军队;国王的船只抵达之后,伯罗奔尼撒军队可以自费继续留在战区,或者从提萨弗涅斯那里接受金钱,但这不是无偿资助,而是要在战后偿还的贷款。波斯与斯巴达两国将并肩作战。

实际上,波斯战船对希腊战船的战例很不光彩,而且波斯人始终没有投入一支自己的舰队。不管波斯海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波斯人投入增援部队的承诺促使利卡斯和其他斯巴达领导人批准了新条约,尽管它实质上比前几次条约好不了多少。

就连波斯人放弃亚洲之外领土的宣言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为波斯人在这一条上并无诚意。但是,斯巴达人正式放弃了在亚洲的希腊领土,还放弃了他们作为希腊民族解放者的身份,这是新条约中令斯巴达人非常窘迫的让步。自雅典在西西里岛的灾难以来,斯巴达人对雅典的屡次作战均告失败,所以他们相信要赢得这场战争,除了与波斯人合作之外,别无他法。

斯巴达人在赫勒斯滂海峡

尽管波斯人始终没有派来舰队,波斯的金钱的确帮助斯巴达人恢复了主动权,而波斯与斯巴达和解的消息甚至受到了一些小亚细亚希腊人的欢迎。因为斯巴达人没有能力在海上挑战雅典,他们现在选择了除此之外的唯一办法:派遣一支陆军,在德尔库利达斯将军的统领下,从陆路去往赫勒斯滂海峡。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米利都的殖民地阿卑多斯(在亚洲海岸),但他们抵达海峡之后,又希望在这整个地区煽动反对雅典的叛乱,并切断雅典的贸易路线和粮食补给线。伯罗奔尼撒军队出现在赫勒斯滂海峡至少能迫使雅典人将其舰队从爱琴海往北调动,使各附庸国有机会反叛。

前411年5月,德尔库利达斯抵达了赫勒斯滂海峡,很快就煽动了阿卑多斯及其附近的兰普萨库斯(见地图24)的叛乱。雅典将军斯特罗姆比基德斯率领24艘船只(其中一些是载着重步兵的运兵船)收复了兰普萨库斯,但无法夺回阿卑多斯。在赫勒斯滂海峡欧洲一侧的塞斯托斯,他建立了“一座要塞和监视整个赫勒斯滂海峡的瞭望哨”(8.62.3),但他无法将斯巴达人从这个关键水道的据点逐出。

斯巴达的新战略很快就对爱琴海战区产生了影响。一段时间以前,斯巴达人派遣军官列昂去接替佩达里图斯的希俄斯岛总督职位。列昂带着12艘战船从米利都出发,与24艘希俄斯三列桨座战船会合,组成了一支36艘战船的舰队。雅典人派遣了32艘船只去拦截他,但其中一些是运兵船,它们在海战中没有用。尽管伯罗奔尼撒舰队占了上风,却无法在天黑之前赢得一次决定性胜利。雅典人对希俄斯岛的封锁仍在继续,但伯罗奔尼撒人及其盟友已经证明,他们在海战中完全可以打得很出色。

随后,斯特罗姆比基德斯被迫将雅典舰队的大部分调到赫勒斯滂海峡,只留下8艘战船守卫希俄斯岛周边海域。这让阿斯泰奥库斯鼓起勇气,从萨摩斯岛旁溜过,抵达希俄斯岛。然后,他率领从希俄斯岛和米利都征募的100多艘战船从希俄斯岛出发,前往萨摩斯岛,与雅典人争夺制海权。他鼓起勇气,而敌人却越来越怯懦,雅典人不肯应战。修昔底德解释说,雅典人没有出来与阿斯泰奥库斯交战,是因为“他们互相猜忌”。这指的是前不久雅典国内爆发的一场冲突,将雅典公民分成了互相敌对的派系,对雅典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突然间,整个局势发生了逆转:雅典丧失了制海权和战争主动权,并且受到内斗的困扰。

  1. 爱里苏斯是莱斯博斯岛西南部的一个村庄。 ​​​​​​​​​

  2. 安提萨是莱斯博斯岛西端的一个港口城镇。 ​​​​​​​​​

  3. 在今天土耳其的西南角,当时属于卡里亚地区。 ​​​​​​​​​

  4. 斯皮赖昂。 ​​​​​​​​​

  5. 腓尼基文明的发源地在今天地中海东部,大致在今日黎巴嫩一带,是重要的航海和商业文明,在地中海周边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和城邦。前539年,腓尼基本土被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征服,从此沦为波斯的附庸国。许多腓尼基人逃往迦太基和其他腓尼基殖民地。在波斯统治下,腓尼基本土发展繁荣,为波斯帝国提供船只和水手。 ​​​​​​​​​

  6. 在罗德岛北面不远处的一个小岛。 ​​​​​​​​​

  7. 罗德岛东部滨海城镇。 ​​​​​​​​​

  8. 罗德岛东北部城镇。 ​​​​​​​​​

  9. 在罗德岛以西约6公里处。 ​​​​​​​​​